§12.做人要留退路(1 / 1)

宋代有一位大禅师,名克勤,就是佛果圜悟禅师。他当年在汾州太平寺任住持时,其师五祖法演曾谓之曰:“住持此院,即是给你自己的劝诫。”其师所指也就是“法演四戒”:

(1)福不可受尽。

(2)势不可使尽。

(3)好话不可说尽。

(4)规矩不可行尽。

获此戒的佛果圜悟禅师,获得上乘的智慧,终成为法演的心法弟子,成为临济宗十世法孙,并著有高深微妙的《碧岩录》一书,成为宋代的大禅师。

法演四戒给了我们人生中很好的启发。

(1)福不可受尽。

的确,我们经常会过于沉溺在上天赐给我们的幸福中,而这一点虽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你不加爱惜的话,这个幸福的泉源就会逐渐枯竭,同时,为你带来幸福的“机缘”也会为之断绝。

(2)势不可使尽。

人很容易顺着时势去做一些事情,但这正是危机。在最顺利、运气最好的时候,不知不觉会埋下毁灭的种子,是因人并不是在逆境中才开始不幸,而是在势盛时即播下了不幸的种子。

若能懂“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的哲理,便能使危机变转机,就不会使势行尽了。

(3)好话不可说尽。

根据法演的解说是:“好语说尽,则人必以此为易。”所谓好,就比较广泛的意思来说,也就是“亲善”之意。善言、美辞,因能使你我之间的交情深厚,或引领人类走向真理。但不论怎么样的好语,如果过于详细地予以解说,则其味必减半,会给人一种平易的肤浅感。的确,过犹不及,而法演所说的是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以“好话不可说尽”,也可以用来表示好事不能全部说出来,多少要保留一些。

(4)规矩不可行尽。

如果过于拘泥于规矩的话,四周的人就受不了。换句话,守规矩是好事,但过于重视规矩会惹人嫌了。昔日的佛陀在森林中枯坐6年,以及当时见到的印度苦行外道的苦行情况,终不能证道。所以佛陀见其弊,终不从,后来才在菩提树下悟道、证道。后为众生讲经说法49年,普度无数众生,是深知“规矩不可行尽”的大智者。

花看半开,就是教我们凡事须留余地。

明代的奸臣宰相严嵩是江西人。亭州人刘巨塘是宜春县令,来京城拜见皇帝,就随同众人前往严府为严嵩祝寿。寿礼结束后,严嵩疲倦了。他的儿子严世蕃叫人关上大门,禁止出入。这时,刘巨塘因来不及出门被关在严府内。到了中午,刘正感到饥饿难忍时,有个叫严辛的人,自称是严家的仆人,领刘从一条小路来到他自己的住所请刘吃了饭。饭后,严辛说:“以后希望阁下多多关照。”刘巨塘说:“你的主人正当显赫昌盛的时候,我能帮你什么呢?”严辛说:“太阳不会总是当午,愿您不要忘了今日我的托嘱。”没过几年,严嵩垮台,刘巨塘恰在袁州当政,严辛因为窝赃两万两银押在狱中。刘巨塘想起当年的话,为他减轻了罪,改判为发配边疆。

那些只为一时之爽的举动更多的是在逞能。聪明的人都会看得长远,并为自己留下退路。楚庄王便是其中之一。

战国时期,楚庄王亲自统率大军出外讨伐,结果大获全胜。当班师回京城郢都之时,百姓夹道欢迎,盛况空前。

为了庆祝赫赫战功,庄王在渐台宴请群臣,文武百官谈笑风生,喜形于色。庄王举杯祝贺,并召集嫔妃和群臣同席畅饮。此时,渐台上钟鼓齐鸣,歌舞升平,人们猜拳行令,兴致极高,不知不觉中日落西山。可是庄王及群臣仍然兴犹未尽,遂命点起蜡烛夜宴,又命宠妃许姬斟酒助兴。

正酣畅时,忽然刮来一阵大风,蜡烛都被吹灭了。黑暗中,一个人趁着酒兴,竟然拉住了许姬的衣袖。许姬十分恼怒,又不便声张,挣扎之中衣袖被扯破。直到她机警地扯断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那人才惊慌地溜掉。许姬走到庄王跟前,附耳禀报了实情,并请庄王严加查办那个色胆包天之人。

庄王听罢,沉吟片刻,他想到在座的都是出生入死的将领,喝了酒难免会做一些傻事。他想到不能因为一个女人而失掉一个将领,决定不予追究,于是,吩咐左右先不要点灯,然后命令众人解开缨带,摘下帽子,尽情畅饮。群臣闻言,纷纷解开缨带,摘下帽子,这时庄王才命人掌灯点烛。在烛光之下,只见群臣绝缨饮酒,已无法辨认谁的缨带被扯断了。庄王就像没有发生这件事一样,与众人痛饮至深夜方散。自此以后,庄王再也没有提起此事。

后来,楚庄王在一次与敌人的战斗中身陷险境,有一位将领冒死相救。庄王事后不胜感激,那人说道:“请大王原谅罪臣,那晚喝酒被扯下帽缨的不是别人,正是我。”庄王听了,并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嘉赏了他的拼死相救。

当我们对事情无法全面预料时,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不把事情做绝,留点余地是较为妥当的做法。就是因为没有事事周全的计划,所以狡兔也会有三窟。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留条退路给自己,似退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