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以勤作桨(1 / 1)

唐代百丈怀海禅师,继承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怀海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规范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因他所主持的丛林在百丈山的绝顶,故又号百丈禅师。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情,尤不肯假手他人。

渐渐地,百丈禅师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毕竟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家恳请他老人家不要随众出坡(劳动服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他为何不饮不食?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工作,哪能吃饭?”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百丈禅师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勤为无价之宝,有益而辛勤的劳动总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古话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一切术业的专精与实业的成就都在于勤奋地付出努力,名誉和光荣所构成的因素,就是辛劳所结的果实。

人性的偏失,最需注意防范的就是逸乐。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以其劳动不息也。”停蓄池水,因为不流动的缘故,遂生腐败的细菌。逸乐并非幸福,逸乐惯了的人,越逸乐越觉不足,致使机能皆废,无事可做。人世间就因怠惰而令人毁心销骨,一切恶事皆由此生。

一个人精神的怠惰,比起身体的怠惰更糟,好像有智慧而不使用,有思想而不知探索,不就是如同销毁无价值的废料一样?

勤劳精神在个人生存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古人云:“一生之计在于勤”。早在《易经》中就有这样的言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即君子白天辛勤不倦,自强不息,晚上谨慎小心,即使陷入危险境地,也可化险为夷。

佛说:“一个人如果能对自己的工作与职位,勤勉不怠,不粗心大意、不放逸,对于事件又能妥善办理,对于安身立命及生活职业亦安排得适当合理,那么资财对于他来说,未得者可得,既得者则能永远妥为保存,不致散失。”

中国历代对勤勉敬业褒扬有加。周文王的祖父留给周文王的训条是: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敬重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克服怠惰懒散的习惯就会得吉;让怠惰的心理占上风就要遭灭亡。孔子的先祖正考父是这样对待职务晋升的:《史记》记载他“一命而偻,二命而佝,三命而俯”。偻、佝、俯是表示背脊弯曲程度的字。俯已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官当得越大,他的腰弯得越厉害,危机感越重。三命是上卿之职。就凭孔子先人的这种敬业精神,鲁国大夫盂嫠子认为“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临死时把儿子叫到身边,对儿子说:“我死后你要把孔子当老师,跟他学习。”汉武帝一次问社会贤达、八十多岁的申公如何治理国家,申公说:“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如何耳。”就看你身体力行得怎样。“德”这个字比较抽象,难以把握。古人提出“力行近乎德”。任何事情你只要力行就接近于有“德”了。南宋将领郦琼兵败投降了金国,继续带兵打仗,对两国将帅的作风深有体会:金军打仗,元帅、王爷都临阵督战,矢石交加战斗白热化时脱去盔甲指挥,各级将校意气自如,下面士兵没人敢怕死;南宋将帅出兵,身居数百里外,军令派侍从传递,而且这个军令也是参谋助手的主意,不是将帅自己深思熟虑的决定。郦琼认为金国军队所向无敌,而南宋军队像惊弓之鸟,听到金军拨拨弓弦发出点声响就败散而逃也是必然的。

《诗经·小雅》教导后人:“密尔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把你的事情做得密实些,不要说什么功劳苦劳。即使你无罪无错,还会有人到处说你不好。所以古贤勤小事,免大患。勤勉敬业的楷模是诸葛亮,人们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他。这是诸葛亮《后出师表》里的句子,也是他出师前向扶不起的阿斗皇帝表明心迹的话。他也是如此实践的,53岁就过劳死了。他如果活到73岁,中国的这一段历史也许就要重写了。他留下的“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食未熟,将不言饥”,是他带兵的沥血之言。诸葛亮的勤勉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勤劳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是立身修德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在人生历程中不断前进的资本。以勤作桨。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