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拗偾事归于失败(1 / 1)

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能够建立宏大功业的人,大多是处世谦虚圆融的人;容易失败抓不住机会的人,一定是性情刚愎固执的人。李自成攻陷北京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开始变得狂妄而骄傲,刚愎自用。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与李自成处置失当有很大关系,李自成似乎根本就没把吴三桂放在眼里,也根本就没站在吴三桂的角度去思考过他的处境。

吴三桂奉命率军据守山海关,保卫明朝首都北京。山海关被称为“明之咽喉”,一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一面是险峻的燕山,山海关镶在其中,无疑是战略要塞。当时,北边的清军尚未进入关中,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却攻陷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明朝走到了尽头。此时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会怎样想呢?北边是虎视眈眈的清军,南边京城已经陷落,皇帝已经驾崩,他究竟是在替谁镇守山海关呢?吴三桂不是史可法,更不是屈原,他要设身处地地替自己考虑,于是,他决定投降李自成。

一个投降的人最关心的就是自己投降以后的命运,吴三桂自然也十分关心这一点。他对李自成并不了解,还需要通过一些事实来判断自己投降过去之后的处境。所以,他一方面带领自己的部队去北京向李自成投降,一方面又不断地派人四处打探消息。这时,消息传来了,父亲吴襄被抓,家产被抄,最宠爱的歌姬陈圆圆也被刘宗敏霸占。从这些消息里,吴三桂已清楚地判断出了自己投降李自成以后的命运,于是他立刻放弃了投降的打算,回守山海关。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他和部下们都处在狂妄而骄傲的心态之中。这一心态使他们变得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对客观局势丧失了判断力,他一方面抄了吴三桂的家产、抓了他的父亲、抢了他的爱妾,一方面还要让吴三桂投降,这可能吗?倘若李自成能够静下心来,从吴三桂的角度去思考一下,他就会发现,自己的行为根本不可能让吴三桂归顺。

吴三桂不投降,李自成就率领大军进攻山海关,逼迫其投降,否则就要彻底消灭他。他似乎忘记了山海关长城外面的敌人,他也似乎把吴三桂当成了崇祯皇帝,无路可走之时会自缢而死。

总之,李自成心高气傲、唯我独尊的心态,导致他对吴三桂的感受和行为一无所知,只按照自己的意愿一个劲儿地猛攻山海关。

吴三桂本来就不是一个胸怀民族大义的人,在自己被逼走投无路之时,他自然会投降清军,更何况多尔衮比李自成做得高明,他与吴三桂杀白马盟誓,相约永不相负,并许以封王封地。就这样,当八旗劲旅突然出现在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面前时,他们竟毫无准备,大惊失色,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想到吴三桂会引清军人关。

李自成在西山上发现清兵已经进关,他想稳住阵脚,指挥抵抗,可已经来不及了,只好传令后撤。多尔衮和吴三桂的队伍里外夹击,起义军遭到惨重失败。血腥的改朝换代就从山海关这里开始了。

倘若李自成进京后能克服自己傲慢、浮躁的心态,虚怀若谷,礼贤下士,让吴三桂能踏踏实实地归顺过来,历史就大不一样了。即使吴三桂不投降,也应抱着冷静的心态从他的角度去分析一下他的感受和行为,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遗憾的是,李自成陶醉于暂时的胜利中,只顾尽情地享受胜利的果实,他完全沉迷在自己的美梦之中。正因如此,当清军入关时,他才完全没有准备,惊慌失措,最后仓猝逃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