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奇制胜定军山(1 / 1)

刘备向汉中用兵失利之后,曹军也失去主动进攻能力,并且逐步收缩战线,刘备与张郃、夏侯渊对峙于阳平关。

刘备与夏侯渊等在阳平对峙二年多,操军虽有小胜,但战争的主动权,相对来看,却始终在刘备一方。时既至此,曹操逐渐认识到不仅“望蜀”不可能,就是确保汉中,扼住益州咽喉也很吃力,因此还邺两年半几件大事完成以后,又决定亲自率兵出击刘备。

建安二十三年(218)九月,曹操兵至长安。由于他进军迟缓,因此贻误了军机。刘备则积极谋划新的战略战术,并努力争取在曹操到达之前付诸实施。所以,曹操未及到达汉中,刘备已在定军山出奇制胜打败了夏侯渊,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战争进程大致是这样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刘备自阳平南渡沔水(汉水),在宝山扎营,定军山北临汉水,位在今陕西勉县南,东望汉中,是汉中的又一屏障和门户。因此,夏侯渊也派兵“来争其地”,并把主力布防到这里。法正对刘备说,趁其立足未稳可乘势而击之。于是,刘备夜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同时派军烧毁夏侯渊军营外围的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曹操任命的益州刺史赵颢也同时被杀。

定军山一役,曹军惨败,张郃将余部撤到阳平。夏侯渊战死,军中无帅,“军中扰扰,不知所为”,因为“恐为刘备所乘,三军皆失色”。督军杜袭与司马郭淮等毅然共推张郃代为领兵。张郃自建安五年由袁绍归操后,屡建功勋,很有声望。郭淮因对大家说:“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于是张郃代理军主,“勒兵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当时曹操远在长安,得知消息后,肯定了杜袭、郭淮、张郃的临时决策,立即“遣使假郃节”,赋予张郃以军中最高统帅的权力。

夏侯渊之死,曹操深感悲伤与惋惜,因给夏侯渊谥号为“愍侯”。“愍”就是哀怜的意思。史载,曹操很欣赏夏侯渊的勇往直前的精神,但对其缺点也很清楚,所以渊虽然多次取得战功,曹操常告诫他说:“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夏侯渊没有记住曹操的告诫,致有此败。为此,曹操特作《军策令》以诫全军。其令谈到当时的战斗情况:“夏侯渊今月贼烧却鹿角。鹿角去本营十五里,渊将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补之。贼山上望见,从谷中卒出,渊使兵与斗,贼遂绕出其后,兵退而渊未至,甚可伤。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这里反映出曹操爱将之思,同时也反映出他的制将用兵之意,体现了他“督帅不亲战”,以及为将当智勇双全的统兵之策。

从刘备一方说,这次胜利则反映出刘备、法正用兵也确有超过夏侯渊、张郃之处。刘备听从法正的计策,有效地利用了敌军的轻敌思想,捕捉战机,出奇制胜。据载,曹操曾经为此发出赞叹:“曹公西征,闻(法)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辨)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又颇有感触地说:“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由此可以看出法正高超的军事才能。

郭淮说得不错,刘备不怕夏侯渊,倒的确有点怕张郃。据《三国志·张郃传》注引《魏略》说:“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

张邰很快稳定了军心。刘备本打算第二天渡江水乘胜追击,见操军已经安定,恐半济被张邰所击,打消了追击的念头。

定军山一役是刘备北拒曹操的第一次有限战争胜利。战役虽小,意义重大,不失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意义深远,第一,它极大地鼓舞了刘备的士气,扭转了将士们的恐曹心理;第二,它是曹操西北用兵、未曾料及的严重挫折,嗣后,他不得不做战略上的调整,由攻势而转为守势,谋取巴蜀的战略终成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