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一咏三叹”的技巧(1 / 1)

说话也要有学问 戴琦 829 字 2个月前

在文学艺术的殿堂中,很多优秀的抒情作品都喜欢用“一唱三咏”的煽情方式,让人读之欲罢不能。如从戴望舒对《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柔弱之处的描述,我们便可强烈地感受到一咏三叹的艺术效果。

不单在文学作品中,在我们日常的演讲沟通中,也能运用这种“一咏三叹”的技巧,来达到传递思想观点的目的。在演讲中运用排比句式,可以加强语势、增强语言的节奏和韵律。用它来说理,可以使论述细密严谨;用它来叙事,可以使事物集中完美地表现;用它来抒情,可使感情激昂奔放。

罗斯福著名的演讲——《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中,曾有这样一段话:

“昨天,日本政府已发动了对马来西亚的进攻。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中国香港。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关岛。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菲律宾群岛。昨夜,日本人进攻了威克岛。今晨,日本人进攻了中途岛。”

这段话简洁有力,掷地有声,充分说明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成性和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话虽不多却句句切中要害,激起听众对日本法西斯无比的愤恨。

美国著名的黑人解放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不仅是个卓越的政治家、革命家,还是一位雄辩家。他的演讲有如春风化雨,使美国黑人内心无比的**在瞬间就能被激发。

1963年8月2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自由进军”的集会上,马丁·路德·金再一次为千百万有色人做了演讲,其中有几段话极为精彩:一百多年前,一位美国伟人签署了《解放宣言》。现在,我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站在他纪念像投下的影子里。

这份重要的文献,为千千万万正在非正义烈焰中煎熬的黑奴点起了一座伟大的希望灯塔。这文献,有如结束囚室中漫漫长夜的一束欢乐的曙光。

然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都不得不面对黑人依然没有自由这一可悲的事实;100年后的今天,黑人的生活依然悲惨地套着种族隔离和歧视的枷锁;100年后的今天,在物质富裕的汪洋大海之中,黑人依然生活在贫乏的孤岛之上;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的阴暗角落里艰难挣扎,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放逐。

所以,我们今天到这里来,揭露这骇人听闻的事实。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这就是我带回南方的希望。

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把绝望的大山凿成希望的磐石;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将我国种族不和的喧嚣,变为一曲友爱的乐章;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一同工作、一同祈祷、一同奋斗、一同入狱、一同为争取自由而斗争。因为,我们明白,我们终将得到自由,我们终将得到原来属于我们的幸福!”

马丁·路德·金的这番讲话,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黑人们流下了眼泪,白人们也流下了眼泪。黑人们为他们所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而伤心、难过;白人们也许是对这一切自己无能为力而深感不安。

马丁·路德·金使用的一段段的排比,言辞恳切,情深意长。既是对黑人遭遇不平的声讨,又是战斗的号角,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极富感染性和鼓动性。

梁启超曾写过一篇《少年中国说》的文章。在文章中,梁启超也大量运用了排比,表达了他对未来中国繁荣、富强的期盼;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只有重视青少年的发展、教育才是强国之道: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寥寥数言却寄托着巨大的爱国之情,在那个被人欺凌的年代里,民富国强是每一位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这几句话既是国人们的热切期盼,也是他们坚定的信念——中国一定要雄立于世界。反复咏叹在说话尤其是演讲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说话的技巧。例如,一个读初中的孩子,在妈妈要他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时,孩子非要妈妈支付工钱才做。爸爸听了,将孩子叫到书房,轻声地问他: “你妈妈十月怀胎,你要不要付她工钱?她在你小时候为你换洗尿布,你要不要付工钱?你生病了她半夜带你看医生,你要不要付工钱?……”话还没有说完,孩子就低下了头,承认自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