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字、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出生于意大利,但是他却在中国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在中国的日子里,他不仅为自己取了一个汉文名字,而且习汉语,穿汉服,讲究中华民族的礼仪。
让人惊叹的是,利玛窦拥有超强的记忆力。1595年,他就曾在南昌当众表演了他的记忆术:利玛窦准备了一张纸,请在场的许多人随机在纸上写下汉字,这些汉字之间没有任何关联,顺序也是随意的。然后,利玛窦在众人面前,只将这张纸上多如繁星的汉字读了一遍,便按照原来顺序全部背诵了出来。就在人们不敢相信的时候,利玛窦又将纸上的汉字倒着背了一遍,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了,叹为天人。那么,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记住这么多的信息,利玛窦究竟是怎样做到的?他是不是有什么神奇的妙法呢?
答案揭晓——那就是“记忆之宫”。
简单来说,“记忆之宫”就是人们头脑中的空间结构,有些类似于西摩尼得斯的“罗马室”。为了加深理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利玛窦是怎么利用记忆形象来记忆“武”“要”“利”这3个字的:
利玛窦的第一个记忆形象:武士。
“武”字由两部分构成,汉字左下角的“止”字以及右上角的“戈”字。解释来说就是:“止”在古代表示“脚趾”的意思,“戈”表示的是武器。于是利玛窦想象,自己光着脚丫子拿着武器威风得不得了的样子,好像自己是一个武士一样。
不知道“止”在古代表示“脚趾”的意思也没有关系,我们还可以把它看成是“静止、停下”的意思,想着你拿着武器,跟别人比武,当然,现在是和谐社会,所以我们要“点到即止”,这样做才是有武士风度。这种解释也很有画面感,很生动。
无论想象的是什么,这些形象都应该是生动的、有趣的,这样才能唤起大脑的兴趣和喜爱。
利玛窦的第二个记忆形象:西女——“要”字的记忆形象。
“要”字直观便可以看出是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上部为“西”字,下部为“女”字。解释:来自西北地区的一个漂亮的女子,她的名字叫西女,她想跟你交朋友,你愿不愿意?
在培养自己拆字技巧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要培养整体意识。整体看汉字的意思,就着这个意思去拆这个字,就更容易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第二,不要将汉字拆成单个的部首或偏旁,而应尽量拆成单个的完整的字,比如说上面提到的“要”,这样就不会加重记忆的负担,只要充分利用自己熟悉的字形去拆分即可。
下面,让我们来实践一下利玛窦的记忆诀窍。比如“休息”的“休”,它的本意就是休息的意思,你拆字的时候可以想,你在路上走啊走,走得很累了,于是你就找一棵树,靠着树休息。这是形象记忆。现在我们用拆字法来记忆。这个“休”字,左边的单人旁,当然代表人,也就是你自己,“木”大家都知道是“树”的意思,所以整个字从字形上分析也能分析出“休息”的意思。这种记忆方法看起来似乎和平时记忆没什么区别,但是实际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平时的记忆是用左脑记忆,这种方法使用的却是右脑,右脑的记忆效率比左脑要高100倍。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会着重去讲解。
此外,运用这种方法不仅能锻炼想象力,还能回顾我们的祖先当初造字时的思路,让记忆的过程更加有趣。而且,这种方法更适合背英语单词,因为拆字法符合西方国家的造词法。比如“renew”,不知道它的意思?没关系,现在我们来一起拆拆看:“new”大家都知道是“新”的意思,而“re”是英文里面最常见的词根之一,它表示再来一次、重复的意思,那么现在“renew”新的东西再刷新一次,是什么意思?是的,就是“更新、重新开始”的意思。
利玛窦的第三个记忆形象:利——获利与丰收。
如果将利字从中间劈一刀一分为二,那就是"禾”字和"刀“的象形体,形成了两个新的表意符号,也就是两个汉字。于是,利玛窦将这两个意象组合成一幅图画:一个手持镰刀的农民正在收割田里的庄稼。在大脑中就构建了一幅农民伯伯收割庄稼的画面之后,理解也就容易多了,看——农民为了获利,正在辛勤地劳作!
有了前面的拆字经验,拆分这个字是不是变容易了?我们所举出来的例子都是十分普通而又简单的,但只要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不管你需要记什么,用“拆分+联想”的方法总是有帮助的!这时的联想是毫无限制的,你可以编撰童话故事,也可以在脑中描绘夸张的画面。人的记忆能力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的大脑,每一秒钟储存10个信息也不会撑到爆炸。所以不用太吝啬,尽情地为你宝贵的大脑输入各种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