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小看弱者的优势(1 / 1)

我们在说“强者”与“弱者”时,戴的是世俗的眼镜。聪明的人都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势”绝不是只有强者才拥有的,弱者也有他的优势,这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谁都不可小看。成大事者必须要有这样的眼光,看不到这一点,就难免出现大的差错。“势”不仅仅是权力和地位,它其实是多方面的。因此,任何有长处的地方,都是人们值得借鉴的,如此方能完善自己,使强者愈强,使弱者变强。

向弱者借势,《势胜学》中告诫人们:借于弱,予不可吝。意思是:向弱者借势,虽给予却不可吝啬。给予对弱者来说,是雪中送炭,也是他们最需要的,对此若慷慨大度,回报便愈加显著。

北宋仁宗时,将军狄青屡建战功,威名远播。

仁宗想要召见他,正赶上敌人侵犯渭州,仁宗于是取消了召见,下令狄青攻击敌人,传旨说:

“朕欣赏将军,将军尽可立功杀敌,如有捷报,朕定有赏赐。”

狄青杀退了敌人,仁宗立刻任命狄青为真定路副都总管。有的大臣轻视狄青的出身,上奏说:

“狄青出身行伍,因罪被充军,至今脸上仍保留着充军时所刺的字。如此卑贱之人只可利用,不可重用,否则,世人只会议论陛下用人不当了。”

仁宗气愤地答道:

“只论出身,不论战功,又有谁还会为朕卖命呢?朕的国家完全靠忠臣、功臣来保卫,朕当然不能冷落了他们。”

仁宗极力提拔狄青,狄青先后做过侍卫步军殿前都虞侯、眉州防御使、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两军节度观察留后、马军副都指挥使等官,10多年就位居显贵行列。

狄青深明仁宗的恩义,他常对部下告诫说:

“皇上不介意我的出身,我之所以有今天,都是皇上所赐。皇上乃明君,我们都要誓死报效、英勇杀敌。”

皇祐年间,广源州蛮族人侬智高叛乱,攻陷邕州,围攻广州,岭南的蛮族部人也跟着响应,声势很大。

仁宗先后派了几员大将去征伐,很长时间都没有奏效,仁宗一时愁眉不展,心慌不已。此时,狄青上书请命,他说:

“臣当兵出身,长期承受陛下的大恩,今日当是臣报答陛下的时候了,无论多么艰苦,臣一定建功报国,死而后已。"

仁宗大感欣慰,他高兴地对群臣说:

“岭南战争不济,朕整日不得安心。狄青主动请战,为朕分忧,这才是真正的良将啊!朕一向对他抱有厚望,相信他必奋力死战,不负朕望。”

仁宗想要提拔狄青的官职,马上有大臣阻止道:

“狄青未建功勋,此刻升迁还不是时候。不如待其凯旋,陛下再升迁其官职也不迟。”

仁宗又一次叹道:

“这样做就太势利了,怎能真正打动人心呢?朕就是要表明朕对狄青的信任和垂青,使其一心杀敌。”

仁宗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荆湖南北路宣抚使、广南盗贼事经制使,身兼数职。狄青十分惶恐,他上书请辞道:

“臣杀敌报国,本属应该,陛下赏赐太优,臣不敢接受。”仁宗召见狄青,对他说:

“朕依靠将军平叛,国家命运全在将军身上,何等赏赐都是应该的,你无须谦让。朕不是吝啬之人,更不是只说不做之辈,朕该做的都做了,剩下就看你的了。”

狄青感动地落泪,决心以死报效仁宗。狄青对部将说:

“皇上对我们天高地厚,难道我们还能不尽全力吗?我们不仅为了皇上,而且也为了我们自己的大好前程。"

狄青全力讨敌,屡打胜仗。仁宗不断给予重赏,连连升迁他的官职。

回到京城后,仁宗任命他为枢密使,赐予他一处位于京师敦教坊的住宅,对他的每个儿子也加官晋爵。仁宗对手下大臣说:

“朕借助臣子才得以治理天下,若是只想着自己的好处那肯定是不行的。狄青为朕杀敌、为国建功,朕若有功不赏,哪里能令其安心呢?”

有道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作为拥有至高权力的封建皇帝都知道借用他人势力时要不吝回报。今天的人们又有什么理由在要求别人帮你时吝啬呢?毕竟,没有人有义务帮你,借势给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强与弱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力量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