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1 / 1)

老人去世了,火葬还是土葬

入冬后,汴京城开始下雪了。孙姑娘和李小娘子来探望李郎,并邀请他明日一同去大相国寺烧香祈福。李郎也很想看雪天的寺庙,但他要陪他爸一起去吊唁过世的长者,只能委婉拒绝。

“去世的是朝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官员宋大人,大家都叫他宋公。他是我爸曾经的老师,我作为晚辈,肯定要和我爸一起去吊唁一番的,送他老人家最后一程。”

孙姑娘这才反应过来,怪不得她爸今天让她妈准备一身素一点的衣服,说是明天要去吊唁同事。原来如此。

气氛一下子安静下来。李小娘子叹了口气说:“每年一到冬天,汴京城就有很多老人过世。真是太让人难过了。”

“是啊,冬天天冷,容易着凉生病,老人们身体本来就不好,身子骨不够硬朗的就会熬不过去。”李郎说,“城里那几所救助老人的福田院,也总在冬天办丧事。”

李小娘子问:“你爸是不是很难过?他在哪儿呢,我们去安慰安慰他吧。”

“在书房呢。”

(北宋)高克明《溪山雪意图卷》(局部)

李郎带着李小娘子和孙姑娘走出客厅,一起到书房安慰他爸去了。

和李郎猜测得差不多,他爸眼睛都哭红了,看见几位小辈来,赶紧收拾了一下心情。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宽慰了李大人的心,让他节哀顺变。

李大人说:“谢谢孩子们啊,生老病死逃不过的,我都明白。只是这事发生得太突然了,我还没做好心理准备,过两天就好。”

李郎问:“爸,宋公的丧葬事宜怎么办啊?他为官清廉,我们要不要赙赠一些财物?”

“赙赠礼肯定要带的,你让人准备吧。”李大人说,“至于丧葬仪式,有一些分歧。宋公的大儿子说,等丧仪结束了,挑个日子让他入土为安。宋公的夫人信佛,她希望将宋公的遗体火化,送回老家安葬。”

宋大人是儒家学者,儒家倡导入土为安,不破坏逝者遗体,并主张“厚葬”。可是宋大人清廉,又经常捐钱给各个福利机构,家中没有丰厚的积蓄以支持隆重的丧葬礼。宋大人的夫人吃斋念佛几十年了,她认为佛法说得对,重生不重死,死后回归自然,那么多得道高僧死后都是火葬的,这才是结束一生的最好方式,而且不需要消耗太多钱财。宋夫人之所以坚持火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宋大人生前就很想回到故乡,死后落叶归根。

听到这里,李郎猜到宋家人肯定要为这事吵起来了。他说:“朝中官员大多信奉儒家文化,肯定是主张土葬的。我朝百姓选择火葬的倒是比较多,还有少数信佛的富贵人家也是。”

孙姑娘问:“百姓为什么倾向于火葬逝者?”

“人多地少啊,大多数百姓是佃农,土地不是自己家的,想土葬也没地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百姓经济条件有限,没有能力厚葬逝者。买丧葬用品和雇佣送葬队,都得花钱。”

“这样啊……”孙姑娘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觉得吧,宋公是儒学大师,又是朝臣。朝中那帮老头可固执了,动不动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们肯定会阻止宋夫人火葬宋公的,到头来还是得选择土葬。我一会儿回家跟我爸也说说情况,让他明天多送些赙赠金去。”

李郎觉得孙姑娘说得很有道理,他也准备多送点赙赠金,聊表心意。

商量完正事,李大人心情依然沉重。三个小辈继续陪他聊天,安慰了他许久。

小知识:

1、亲友们去逝者的丧礼上吊唁,一般都会赠送财物,称作“赙赠”,这一习俗源自周朝。《仪礼·既夕礼》曰:“知死者赠,知生者赙。”

2、北宋初期,因战乱和人口流动大等问题,很多百姓会选择火葬逝去的亲人,如司马光在《司马氏书仪》记载,“世人闻有游宦没于远方,子孙必火焚其柩,收烬归葬者。”大致意思是,那些出门在外而过世的人,子孙会火化他的遗体,将骨灰带回家乡。

3、火葬与儒学所提倡的“入土为安”相悖,因此,统治阶层是反对火葬的,并颁布了一系列诏令。如宋太祖颁布的“京城外及诸处,近日多有焚烧尸柩者,宜令今后止绝”,但由于种种原因,收效不大。

4、人多地少,经济条件有限,这是百姓选择对过世的亲人进行火葬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宋史》记载:“河东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

5、佛教的盛行也令宋朝人逐渐倾向火葬。火葬在佛教的术语是“荼毗”,很多高僧圆寂后都会举行火葬仪式。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民俗火葬,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