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火莫怕,这里有专业消防队
天渐渐黑了,周二郎难得不用上夜班,他和饼店工作的小吴相约一起回家。小吴家住城门附近,和周二郎是邻居。有人作伴,回家路上不至于太无聊。
周二郎今天心情很好,因为他遇见一位大方的客人,吃完晚饭赏了他十几文钱。有了赏赐当然要跟好朋友分享,于是他在路边摊买了份小吃,分了一半给小吴。二人边吃边走边聊天,欢声笑语不停。
正聊得起劲,人群中突然出现一阵**,周围的百姓全朝着一个方向跑去,看样子都很着急。周二郎拦了一个奔跑的大爷,问他:“大爷,发生什么事了,怎么大家都往那边跑?”
“着火啦!那边烧起来啦!”大爷慌慌张张。
“京城发生火灾是不需要百姓灭火的,你们去干吗?”
“当然是看火情啊,这一带的房子都是木头建的,万一控制不住一烧一大片呢?烧了我们还得搬家,哎。”大爷没再多说,赶紧走了。
小吴对周二郎说:“要不我们也去看看。”
周二郎点头,二人加快脚步,顺着人流往前走。没过多久,一队训练有素的士兵拿着工具匆匆赶来了,速度极快。周二郎认得他们的服饰,他们是附近军巡铺屋的士兵,专门负责灭火工作,所以叫潜火兵。恰好对面有官员的轿子经过,潜火兵们没给这位大人让路,反而大人的轿子停在路边,给他们让行了。
很快,潜火兵赶到了火灾现场。着火的是一栋两层楼房,火是从一楼烧起来的,二楼也开始冒火苗了。屋顶浓烟滚滚,十分吓人。所幸火势还在可控范围内,房子里的人也都已经跑出来了,暂时没有百姓伤亡。潜火兵们了解完基本情况,迅速开展灭火工作。没过多久,马军、步军,还有开封府的人都赶来了,参与灭火的士兵越来越多,火很快就被扑灭了。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军巡铺屋
围观的百姓们松了一口气。这一带民房众多,人口密集,如果真烧起来了,百姓的财务会受到严重损失,他们还会面临无家可归的困境。所以潜火兵一从火灾现场出来,百姓们都热烈地为他们欢呼、喝彩,感谢他们扑灭了大火。
周二郎看见,这些士兵有的脸上漆黑;有的身上散发着焦味;有的衣服被烧去了一部分;有的浑身被水浇得湿淋淋的,头发全贴在脸上……
“太不容易了,潜火兵们好辛苦啊!”小吴说。
周二郎点头:“是啊,他们每天晚上都得巡逻、值夜,不论春夏秋冬,风雨无阻。遇上火势大的情况,还会生命危险。可是为了百姓的安危,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好了不起!”
一个路人听到他们的对话,也加入讨论:“可不是吗!我还听说,如果有士兵偷懒,灭火不积极,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呢!”
“虽然我们不用参与灭火,但是注意防火人人有责,真烧起来就太危险了。”
“以后我们一定要注意,少给潜火队和各府衙添麻烦。”
“是啊是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百姓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对这场火灾发表看法。大家都表示,致敬所有潜火士兵,以后一定更重视防火安全。
小知识:
1、北宋政府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专业消防机构——潜火队。如《琐碎录》记载:“所在官府有潜火队”。当时汴京城内的每一坊巷都设有“军巡铺屋”,类似现在的消防站。每个军巡铺屋有五个潜火兵,负责夜间巡视。《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及领公事。”
2、《清明上河图》上画有一间“军巡铺屋”,屋内有三个军人在操练,旁边还放着水桶等灭火用的工具。这也是目前能看到的关于古代消防机构最早的图像资料。
3、关于潜火队的工作机制,宋神宗曾下昭:“斩马刀局役人匠不少,所造皆兵刃。旧东西作坊未迁日,有上禁军数百人设铺守宿。可差百人为两铺,以潜火为名,分地守宿。”
4、京城一旦发生火灾,马军、步军、殿前指挥,开封府等部门会率领各自的人马参与救火,城内百姓可以不参加扑救工作。如《东京梦华录》,“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汲水扑灭,不劳百姓。”
5、《梦梁录》记载:“如遇烟救扑,帅臣出于地分,带行府治内六队救扑,将佐军兵及帐前四队、亲兵队、搭材队,一并听号令救扑,并力扑灭,支给犒赏;若不竭力,定依军法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