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抓”是宗家中药铺百年不倒的招牌。
有据可查,这招牌还是慈禧太后亲赐的。当年,八国联军攻陷皇城,慈禧太后逃亡途中,经不住颠簸和惊吓,积食不消,腹胀如鼓。随从御医均束手无术。正巧途经浞城,知府便举荐当地名医宗世良。宗世良只抓了一把药,便药到病除。慈禧太后感念不忘,重返京城后,特意派人赐一金匾,上书“神药一把抓”。
只可惜那块金匾不慎毁于战火。
宗世良的后人,衣钵相传,几代为医。特别是在草药的选料和炮制上,家规要求甚严。天南海北的药商都惧畏宗家,太挑剔了。不过,只要谁家的药质好,宗家出价也最高。自然,同样的病,在其他药铺要抓三五副,甚至十副八副,而在“一把抓”一副即可。
后来,“一把抓”传至宗瑜手上。
时过境迁,浞城的西药店林立各处。宗瑜没有“理所当然”顺时造势,反而将中药铺开在一条偏僻老巷深处,三间门面,狭小而又逼仄。他还将先人的牌匾换下,改名为“一把抓中药馆”,令人费解。宗瑜说“神药”二字太张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中药馆的生意冷冷清清。宗瑜不急不躁,无人光临时,便泡上一壶清茶,一边细细呷品,一边静心翻览历代医书或民间偏方。
不过,仍有一些老主顾,贪图“一把抓”的药价便宜,一副药小到几元钱,贵点的也不过几十元钱。不比其他一些药店,贵的让人咂舌。
有人讥讽宗瑜这都啥年代了,一点经济头脑都没有。也有几个同行气不过,找上门当面质问,说他这是搅乱市场。宗瑜坦然一笑,说,祖上留的规矩不能破,你我都是悬壶济世,道合志不同,又何必争执。
同行自讨没趣,也拿宗瑜没辙。
宗瑜给人配药,从不用衡器,每味药全凭手拿捏。
有人曾打过赌。结果,从宗瑜手中抓过的药。数次衡量均毫钱不差。宗瑜轻淡一笑,说,雕虫小技,药在心间,手上自然有准。
夫人耐不住清贫,屡劝宗瑜,凭着百年招牌,何不将药铺搬至人来人往的繁华地段,生意好做一些。宗瑜笑笑,摇摇头说,又不卖萝卜白菜,干我们这行的,得把日子看淡一些,看淡了,心底便是清风明月,便是辽阔旷远。
夫人嘁地一声,茫然不解,清风明月?辽阔旷远?哪跟哪呀这是!
好在近几年,随着人们养生观念的提高,冷落多时的中医又回归热门。
有一段时间好几家私立医院,纷纷高薪聘请宗瑜坐诊。也有些投资商贪图“一把抓”的招牌,出巨资收购或入股,均被宗瑜婉言谢绝。
夫人免不得抱怨宗瑜过于清高迂腐,这年头哪行不是挖空心思把钱赚到手。宗瑜却嗤之以鼻,说医病先要医心,铜臭气太浓,再好的良药也会失去根本。
一天过午,药馆来了一位中年男子,自称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去年开春患了一种怪病,浑身虚软,气喘无力,跑遍了各大医院,钱花了不少,病却毫无起色。有病乱投医,便慕名“一把捉”而来。
宗瑜一番望闻问切下来,心平气和道,看上去,你只是气火太盛,并无大碍。你有没有带来别处大夫开的药方?中年男子闻听,脸色放松,从皮包里掏出一大把处方。
宗瑜接过,一一过目后,哂然一笑,说,中医讲究阴阳调和,五行相补,六气化生,你的药方,开的尽是冬虫夏草之类名贵补药,反而失之平衡,导致精旺气盛。庸医误人,只图牟利,一副药少说也千儿八百吧。中年男子连连点头称是。
随后,宗瑜配齐一副药,递给中年男子说,我抓了一副贱药,治你的富贵病或许有效。中年男子忙说,只要病愈,价钱不惜。宗瑜淡淡一笑,说,不要以为钱多就是良药,贱药不贵,20元足矣。中年男子难以置信。
数日后,中年男子驱车带着夫人来到“一把抓”中药馆,兴奋地说,一副药下去,病真的就好多了。随后,执意要重金酬谢,硬是被宗瑜推辞。
眼见中医馆红火起来。谁也没想到,宗瑜却失手了。
一天早上,人们发现“一把抓”铁将军把门,那块悬挂多年的牌匾也被摘走了。好事者一打听,才知一位患者服过宗瑜抓的药后,上吐下泻,患者家属便闹上门,要说法要赔偿。引得不少同行也大老远跑来看热闹。宗瑜疑惑不解,自己一向抓药谨慎,怎能出此纰漏?羞愤之下,他按先前那位患者的药方,抓了一副药,煎熬好自己喝下。没出半日,竟也上吐下泻,浑身泛起红斑。
宗瑜开始怀疑从中药市场进的那些草药,吩咐夫人将那副药方上的草药,取样送到药监局。结果很快鉴定出来,其中三味草药的农药残留物严重超标,人服下必然引起中毒。
尽管不是自己药方的问题。可祸根毕竟出在“一把抓”的草药上。没有把好草药货源一关,宗瑜依然愧疚难当,逐做出摘匾关门之举。
后来,有浞城人在外地一山野,偶然发现了宗瑜,当时他正在山间平地躬身翻晒着草药。
一问才知,宗瑜承包了一大片地,亲自把关,雇人种植起了中草药。他说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眼睁睁看着毁在我手上。
(此文被《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6年第5期转载,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并被贵州省选作2016届3月份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