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 苏 相 会(1 / 1)

心梦飞扬 润玉 943 字 5个月前

7月下旬,有机会到长江中下游一游,兴奋不已。行程刚一确定,便早早将消息告知苏州邮友王平、方敏和唐孝飞,约定27日晚在苏州见面,叙谈邮事,畅享邮友相聚欢情。

姑苏古城,景色秀丽,地华物美,人才辈出,享誉世界的生肖集邮研究会就成立于此,并辐射开去,以独特的魅力,增添着集邮文化的影响与**。与姑苏邮友交往,时日一久,必然受些钟灵毓秀的感染,思想上、性情上生出一些优雅,举手投足间,不免沾上吴风越韵。也许正因为如此,在集邮写作上,与苏州的王平、方敏、翟瀚,还有孝飞等邮友,有了无法言语的默契与投缘。

27日,天公作美,一场江南小雨轻纱似的把姑苏古城披罩在薄烟霏雨之中,往日火热的天气被洗刷得清凉宜人。美丽的苏州也由此变得更加优雅、清纯,犹如 左起:前排王平与作者,后排翟瀚、唐孝飞、方敏、邹子阳出水芙蓉,充满诗情画意。因为只能呆一天,一到苏州,我就立即拨通了孝飞的电话,不一会儿,孝飞就驾车和翟瀚一起赶到我们所住的宾馆。缘于之前有书信、邮文、照片神交,一见面,我们就如老友重逢,倍感亲切而欢愉。

霏霏细雨中的苏州夜色清秀美丽,一如纯静、婉约而又风姿绰约的少女,无声无息地散发出迷人的神采。灯光璀璨中,孝飞娴熟地驾车穿行于光影交错的街巷,不一会儿,就到了“百事咖啡馆”,王平和方敏邮友早已等候在此。不知为什么,从未谋面的邮友,竟然感觉是那么的熟悉如故,就连最简洁的握手礼仪,也是那么自然从容,触动心灵,升起丝丝如雨的浪漫、亲切与温馨。

王平兄为我们选的茶室临街当空,两面巨大的玻璃墙幕,把苏州街头的物华清晰地显现眼底。我就面窗而坐,与孝飞并肩,对面坐着方敏和翟瀚,王平兄与姗姗赶来的邹子阳邮友各据长型茶案一头。顿时,小巧玲珑的茶室,因为我们的到来,又升起缕缕无形的邮香。方敏起身上茶,茶色邮韵轻盈美妙地糅合在一起,渐次弥漫开来。

我不知道吃的是什么茶,只觉得清香如邮,感觉特别美好。王平兄唯恐我吃不好,又特意为我点了咖啡。咖啡本是舶来品,现在与中国茶汇在一起,氤氲袅袅,正好把我们几个因邮相聚的集邮知己笼罩其中,那意境,让人很自然地就联想到1997年发行的《茶》邮票第4枚“茶会”。我想,当年,文徵明、蔡羽、汤珍、王守等人于惠山品茶吟诗,也不过如我等今日霏雨烟色中品茶话邮一般斯文、潇洒、高雅吧?

孝飞和子阳为我赶路,行色匆匆,晚饭还没吃上,就各自点了些食品,边聊边吃。我与眼前几位文雅的姑苏集邮精英相识投缘,多因文而起,话题自然就从邮文开始。关于集邮文章的写作思路、为文风格、习惯、认识、经验体会,以及集邮书籍、集邮报刊等等,都是彼此感兴趣的话题,一路闲聊下去,想到什么说什么,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既无拘束,也无保留,融融洽洽,和窗外的斓姗夜色一样,十分美妙。

王平、方敏为我准备了几册精美的地方邮品,翟瀚、子阳送我一本他们刚刚印出的邮刊史研究特刊《中国省级邮协会刊历程》,孝飞则将其精装新著《偷闲集》层层包裹,郑重递到我手中。一时间,邮品、邮刊、邮书一应俱全,姑苏之会大获丰收。

方敏大家闺秀,一直静静倾听,很少言语,只偶尔起身为大家发些果品、加些茶水,红袖添香,使小小茶室格外多出几分美丽与优雅意韵。王平兄为人稳重大度,但出语成章,和他的邮文一样,清新典雅,宛如行云流水,吴音余韵动人。我与王平、方敏的邮文在《集邮报》文艺版聚过多次,现在又如此轻松惬意地坐在一起品茶聊邮,真是不亦乐乎。

孝飞是我们中最年轻的一位,但却是后起之秀,专题邮集《狮子》曾获全国邮展镀金奖,集邮成绩超出我等之外,另有《灯》、《中国画》等多部专题与极限邮集,功底了得。邹子阳也是年轻邮友,专注于《蝴蝶》,成绩不菲。用翟瀚的话来说,他俩是可以称“家”的邮友了。其实,翟潮只不过内敛一些,做事习惯于精雕细刻,这些年一直为人做嫁衣,担当着《生肖集邮》的编辑工作,把这份民间邮刊办出了独特的风采与神色,功铭邮坛。

邮友相聚,喝茶聊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邮是主题,情是旋律,不知不觉间,等我想起去访访上过邮票的工业园区“圆融”雕塑时,为时已晚。大家不忍拂我意愿,还是随我一起而去。结果刚刚赶到,景灯就停熄。无奈于朦胧中凝注几眼,怅然而返。

深夜的姑苏,飞雨若花,华光溢彩,路映灯影。孝飞驱车送我回到住处,时已凌晨零点有余。我本想留其同住,孝飞体谅我沿途辛苦,惜惜而归。目注孝飞驾车消失于茫茫烟雨夜色之中,心中蓦然涌起深深地感动和感激。感谢你,孝飞!感谢你们,姑苏相会的邮友!

原载《集邮报》2010年7月17日第28期(总第1765期)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