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夏至(1 / 1)

风雅二十四节气 李专 907 字 2个月前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也就是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多情而浪漫的人说:“这一天,想你的白日最长,梦你的夜晚最短。”

夏至日也是中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亲朋好友间欢聚畅饮。

夏至交节时间在6月21日或22日。

唐代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云:“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每个节气都有诗作,但不是每个节气都有名人诗作,起码是流传下来的名人诗作。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所以说“夏至雨点值千金”。夏至的雨,应该是最有意思的雨。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由于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埂”或者“坨子雨”。唐代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就是这种多发且多态的夏至雨,另一位唐诗人元稹也在他的《夏至五月中》进行了描述:“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热。夏至到了,就要防暑了。古代的防暑卧具,有利用各种纤维质料制成的凉席,如苇席、籘席、竹席等。最高档的则有象牙丝编制席,此席制法起源于汉代,盛行于明清,成品十分奢华。另一种防暑卧具枕头也是品种繁多,有瓷枕、竹枕等。对于竹枕,他们取了一大堆既浪漫又暧昧的名字,如竹夫人,百花娘子、竹姬、青奴。在《吴友如画宝》中有一幅“竹妖入梦”,就绘有一男子卧于**,抱着竹夫人入梦乡的情景。现在不但有五花八门防暑卧具,还有电风扇加风空调降温,夏日安眠基本有保障了。

“不过夏至不热”,过去的谚语常常有这样规律性的总结,往往是对的。但是,现在就很难说了,因为经常有“气候事件”发生。

在我的文字记录中,有一段关于2011年年底气候情况的记载。那一段时间,天气预报老是报不准,天天预报有雨有雪,但总是不见雨雪的影子,而总是艳阳高照,温暖如春。气象专家的知识经验越来越丰富,倚仗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技术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可就是拿天气没整。从初中学地理时就知道一个名词叫落叶阔叶林,但是那年冬天的阔叶树木老是不见叶落,只是那叶子的颜色稍微枯黄了一些,基本上可算作绿叶满枝头。每年冬天都要掉光叶子的柳树、杨柳树,那年的冬天一律地绿叶满枝头。暖冬,对于人的体感来说很舒服,绿叶满枝头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现象,但是,那年冬天的树叶绿得令人揪心,气温暖得令人心虚。

由于全年极端天气频发,湖北省气象局和几家媒体联合举办2011年重大天气气候事件评定。这是个闻所未闻的事情。

这一年,湖北省气象灾害明显高于近年平均值,先有春夏跨季大旱,后有梅雨期集中暴雨;既有阶段性高温,又有阶段性低温;平均气温大部偏高,气温变幅偏大;降水量大部偏少,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冬天创造高温纪录,夏天创造低温纪录;旱季出现强降雨,雨季出现持续干旱。经筛选,2011年湖北省共有10件影响较大的天气气候事件,包括跨季大旱,梅雨期降水强度大,汉江上游出现强降水导致20年一遇的秋汛,晚稻主产区出现重度寒露风,春季多风灾,中东部降水量为1978年以来最少,8月阶段性低温,1月低温雨雪,夏季3段高温,11月异常高温等。这些湖北的气候事件,在全国和全世界,都是一样的“环球同此凉热”。

极端天象频现,气候事件频发,很多的帐都能算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上来。面对这么频繁的气候事件,我感慨万端,但能说出的话只有一句: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昆明四季如春,某地春如四季。这个“某地”到处都是,并且,不只是春如四季,夏、秋、冬都会如四季。借夏至这个节气来说气候之事,有点对不住夏至了。

我在写作二十四节气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常常接触到“吴藕汀”这个名字。他几乎为每一个节气都作了一幅极美的画,再配一幅很妙的诗,珠联璧合,堪称艺术佳构。他的《夏至》诗曰:“老馗不画过端阳,果物陈前念故乡。夏至树无知了叫,庭开独立一枝枪。”抄录于此,以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