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行离开西夏帝陵后,向三关口一路进发。这条道路主体路段逶迤于贺兰山下,由银川直达巴彦浩特,我们的考察车如同一只小蝌蚪匍匐前行。此时,金色阳光渐渐有了暖意,蓝天、白云、巍巍贺兰山,搜肠刮肚想到的一个成语,那只能是心旷神怡了。
三关口又称赤木关,是宁夏与内蒙的交界处。自古即是阿拉善高原进入宁夏平原的重要通道。三关口是一处北出塞外的雄关,自古即为战略要地。上至西周、秦、汉年间已经极受重视,到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更是注重经营,即使像唐代这样的盛世,三关口同样维系着关中地区的安危。
出三关口,就真正到了塞外。塞外在古代泛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称塞北。“塞外雄关”这个标题让我的思绪不觉多了一层悲壮。悲壮的根源,是联想到了根植在记忆中的一首首塞外古诗。
随便摘抄几首吧,给悲壮的情绪继续添加点柴火。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塞上听吹笛
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陇西行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孤城、关山、羌笛、杨柳、胡马、匈奴、玉门关、阳关,这些词素构成了我脑海中的塞外景象。
在我的概念里,所谓关隘要地,一般都比较狭隘,但三关口的开阔远超出我的想象,银巴公路横亘于南北蜿蜒曲折的贺兰山之间,贺兰山虽说不失雄奇险峻之势,但陡然变得平缓。
进入三关口,我们慢慢行进,因为气候变凉,公路、山峦上、长城残体上的漫漫积雪还没有融化。
张主席带我们考察三关口是早就约定好了的,此时,他早已在三关口界碑那里等候。
下车后,互致问候,一边听着张主席的讲解,我们一起沿着陡峭山径向长城顶端攀登。
三关口从东向西,曾设头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且于南北两山夹峙的山坳狭窄处地段,建有关隘。故人们也称三关口为三道关。为了边防安全,明王朝于三关口筑长城、设关隘,使三关口成为兴庆府城防的“四险”之一。
我们停车的位置即为头道关,这里即是古时候三关口关城所在地。
张主席介绍道,头道关为赤木关主关,南北翼与长城主体城墙相连接,过头道关向西约2.5公里即为二道关,二道关现在仅在南侧山头上残存一座夯土墩台。过二道关顺银巴公路继续向西约2.5公里后,山谷渐趋狭窄,仅为两山峭壁相夹一条道路,万分险要,此处便是三道关。当初修银巴公路时,三道关最后一些遗址已被毁弃。如此说,三道关是最为险峻之地。
我们不觉已爬至山顶。早就听说三关口长城建筑很独特,身临其境,感受颇深。过去所见过的长城以黄土夯筑居多,但三关口的长城却有多种夯筑方法,有全部用石块垒砌的,有用大量黄土掺杂少量石子夯筑的,有用大量石子掺杂少量黄土混打的,还有依贺兰山走势,因地制塞,削劈石崖形成的石长城。据说当年修筑长城时,这一带多沙砾少土壤,于是军士们剖遍诸崖谷找土。又因缺水,遂做水车到关口的平吉堡取水,然后将壤土、砾石拌合在一起夯筑而成。
当看到巨大石岩上明显残留的劈打痕迹,张继炼主席问:“这种加工方法用什么词形容比较恰当?”冯玉雷社长稍加思忖,说用“劈”较合适。张继炼主席啧啧称赞:“不愧是名作家!”在一处砂砾堆砌的长城残体上,冯玉雷社长意外发现一株枯黄的蒙古扁桃,张主席用特别肯定的语气断定,这是明朝士兵当年取土时将带来的种子或草根,夯进墙体。张主席一席话,让人不觉联想到几百年前明王朝那一个个没有留下名字的士兵,他们无意中带来的蒙古扁桃的种子,这粒种子在雨水滋润下,发芽、开花、结果,开始了一代一代生命的延续。她如同一位傲然的女神挺立于此,给三关口的萧瑟增添一抹暖意和柔美。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存在,很少有人注意到她的美丽,她不是为了被人膜拜而生。
山顶上寒风凛冽,站在山脊巨大的石长城残体边,俯瞰峡谷,咽喉要道一览无余,银巴公路直穿而过。放眼向四周张望,皆是苍茫群山,宁夏平原辽阔的广袤原野,尽收眼底。顺着长城残体眺望,断断续续的长城残体从北面的高山上逶迤而下,越过关口公路和干涸河床,又沿南面的山坡继续伸向遥远的天际。
此时,虽已近中午,山巅上的阳光只能给人心里一点暖意,呜咽着的寒风刮个不停,有点愈来愈猛烈之势,像是要迫不及待为我们诉说几百年前的往事。是的,当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铁蹄攻打西夏时,就曾经从三关口越过贺兰山。蒙古铁蹄所过,遍地废墟,灿烂的西夏文化从此湮没难闻。
我们下山、上车,行程继续。塞外雄关在我的思绪里被一堆词汇湮没:悲伤、悲壮、豪迈、雄阔、战火、烽烟……我想找一个最能表达内心情感的词汇,却发现,留在脑海中的不是语言、不是词汇,而是那株让人感到心酸的蒙古扁桃。【51、5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