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贺兰山下(1 / 1)

丝路盐道 杨文远 799 字 3个月前

我们驱车离开千塔之城吴忠,经青铜峡、灵武、永宁等地抵达贺兰县境内,至贺兰山下的贺兰口时,天际中只剩将落未落之时的半抹残阳。

雄伟峭峻的贺兰山耸立于宁夏平原西部与内蒙古交界处,北起巴彦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铜峡,主峰敖包圪垯位于银川西北,是宁夏与内蒙的最高峰。贺兰山以山脊为中心,东麓为宁夏境,西麓为内蒙境,母亲河从宁夏川横穿而过,宁夏也因此有着“塞上江南”之美称。而西麓内蒙是高原、戈壁、望不到边的黄沙大漠,有着“高原驼城”的美誉。很显然,贺兰山是“塞上江南”的天然屏障。几千年来,先后有匈奴、鲜卑、羌族、突厥、回鹘、吐蕃、党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居留、放牧。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过去,每每提及贺兰山,我最先想起的即是岳飞那首**气回肠的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贺兰山之名在国内有好几处,当然,最雄阔的唯有宁夏贺兰山。按说,岳飞从来没有到过宁夏贺兰山,难道词中所写贺兰山所指别地?有研究者从历史上宋金时期战争的范围方面找寻论据,且据此分析,岳飞《满江红》中的贺兰山为河北的贺兰山。

我每每读到这首词,就会被这个问题所困惑。

一位宁夏学者做过如此分析,大意是说:宁夏贺兰山地处我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民族迁移频繁,在历史上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带的重要屏障,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历来充满着刀光剑影。众多谷口险关平时是贸易通道,战时即为兵家必争之地。许多著名边塞诗作就以生动形象而凝炼传神的笔墨,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艰苦和半夜激战的生动场景。

唐代卢如弼诗中写道:“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王维是到过宁夏境内的,这位著名的田园派诗人也写下“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的诗句。贾岛虽说没有到过宁夏,但也慕名写下“贺兰山顶草,时动卷旗风”的诗句。

众多迹象言明,贺兰山历史上作为古战场,驰名华夏大地。自然,岳飞作为一代名将,对贺兰山肯定是不陌生的。何况,有着远大抱负的岳飞,他不仅要收复北宋失地,他心目中的山河失地,还包括汉唐极盛时势力所极的东北、塞外、西北等地,这种愿望可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诗句中看出,这两句诗有着很广阔和极明确的地理所指,那就是位于西北的贺兰山。因此,《满江红》词中所指贺兰山唯有宁夏。

站在连绵迭起的贺兰山下,望着即要落下的夕阳,脑海里涌出很多词汇:空灵、清寂、雅静、神圣、壮阔、巍峨、高大……似乎又远远不足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我只觉得语言很苍白,人很渺小。

人类的历史与贺兰山历史无法比拟。

如果要叙写贺兰山的历史,远远不是我们人类惯常的几千年或者上万年。贺兰山的地质历史长达20亿年。20亿年的地质演变,使贺兰山从一片汪洋中挺拔出一座奇特的山脉。15亿年前的中元古界,贺兰山地区由汪洋断裂为大海。到7亿年前的震旦纪,贺兰山一带出现了宁夏最古老的动物,震旦纪大冰期结束后,气候开始变暖,生物开始繁盛。人类呢?

富饶的宁夏平原有许多美好的赞誉:塞外江南、天下黄河富宁夏、水乡绿稻、林翠花红……而一旦失却贺兰山这个天然屏障,一切的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显得虚空,一旦失去贺兰山的保护,不要说广袤的宁夏平原,即使更远的土地,都会被巨魔一般的腾格里沙漠吞噬。

腾格里沙漠的风沙刮到贺兰山下突然变得温顺,狂虐的风沙尚且不易逾越,更别说人。所以历代统治者只需在关口处建城墙,在深山处建若干烽火台,即与平川地带的守军相呼应。

眼前的贺兰口即为明长城宁夏镇的重要关隘之一。【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