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乌兰古渡处观望良久。
对面的会宁关城、关墙遗址只可遥望。古时候,这两座雄关之间的闹腾繁忙场面,只能凭借想象了,随后,返回至五佛沿寺。
五佛沿寺又名五佛寺,位于景泰县东面的五佛乡黄河北岸,距离景泰县城大约 20 公里 ,五佛沿寺处在黄河渡口处,当地百姓也称它沿寺,所谓沿寺,就是因沿黄河建寺而得名。又因为与少数民族在此贸易食盐而得名盐市。
五佛沿寺石窟于北魏时期开凿,背山面河,座西面东,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曾续修过,因为石窟内塑有五尊大佛像和千尊小佛像,所以得名五佛寺,也称作千佛洞石窟。寺内有大雄宝殿、三清殿、财神阁等文物古迹。北魏距今毕竟已过去1000多年,因为自然坍塌、战争等因素,古代遗存尤其是北魏遗存已经很少,五佛沿寺多为新修建筑。
寺前百米位置有砖木结构的观河楼 ,傍河而建,登楼俯瞰眺望,只见滔滔黄河湍流东去,群峦叠嶂,连绵不绝。这一带是相对宽阔的谷地,黄河北面是景泰县的五佛乡,黄河南面是靖远县的双龙乡。五佛寺刚好建在这个美丽的河谷处。1000多年来,沿寺香火延续,佛音不绝。
沿寺石窟观河楼上映入眼帘的对联很有味道:观河楼,观河流,观河楼上观河流,河楼千古,河流千古;千佛洞,千佛像,千佛洞中千佛像,佛洞千古,佛像千古。横批“善为至宝”。楼内塑有金面龙王像。观河楼南面为财神阁,中间塑关公坐像,左右分别为周仓、关平站像,门口有一幅楹联:“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因为这些遗存,这里也成为景泰千古永存之名胜。这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给景泰留下最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化。
沈馆长说黄河两岸民众都把五佛寺当成心目中的圣地,但极少有人知道五佛寺和西夏的渊源。
1983年夏日,沿寺石窟北边墙壁因地下水渗透,墙壁突然塌方,景泰县相关部门在清理抢修时,从墙壁填土中清理出西夏木制蜡台一个,并发现一部西夏文残卷。后来经西夏文专家对这些西夏文残卷的破译,证明为《金光明最胜王经》等经文残页。
我所了解到的是,斯坦因当年掠走的佛经中,就有《金光明最胜王经》,现被收藏在英国。目前,除北京图书馆收藏10卷《金光明最胜王经》外,只有英国、日本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等地有《金光明最胜王经》残卷。五佛寺中《金光明最胜王经》是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几卷。
这部见证西夏佛教艺术的重要佛经,在西夏佛教艺术研究中所拥有的重要意义和席位可想而知,它竟然在甘肃段内景泰的一个滨河小寺里被发现,这实在是五佛寺之幸。
正如沈馆长所说,五佛沿寺石窟虽然规模不大,却在整个石窟艺术宝库中像一颗宝贵的珍珠一般,它是丝绸之路北路向河西伸延的一处明显标志。五佛沿寺石窟见证了西夏佛教艺术在这一带的传播,这是它留给今人最为珍贵的信息。在整个黄河流域,过去只有刘家峡、炳灵峡石窟里面出现过西夏文字,宁夏中宁县境内的石空寺出土过大量西夏佛像及宗教用品。石空寺这次也在我们参访的范围内。五佛寺出土的西夏经卷将这两个地方串了起来,这进一步说明西夏佛教艺术在向西传播时是沿着黄河而行的。
这由不得不让人联想,西夏佛教艺术是如何沿着黄河向西传播?
《甘肃省景泰地名志》这样记载:“宋为西夏占有,西夏贞观十一年(公元1111年)属西寿保泰军司。”这已经言明景泰为西夏故地,公元1003年,西夏发起向西扩张的军事运动,西夏党项军队从银川出发,经过今中卫,沿腾格里沙漠南缘行进,到达景泰县境内,占领景泰后,兵分三路,分别攻占了凉州、天祝等地,继而占领了整个河西地区。接着越大通河,向青海境内进发。
而景泰县的漫水滩乡,就是这条有名的北大路经过景泰县境内的一段,这里出土过不少西夏军事与民用制品。漫水滩乡一位农民前几年还发现过一枚军令牌。
沈渭显馆长说,我们即将去考察的白墩子,过去曾是著名的盐场,西夏军队西进时取道景泰县,一方面是因为景泰重要的地理位置,再则也和夺取盐场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景泰为西夏故地,这早已是史实,昨天我们去过的永泰城附近,大约在城南3里处,有个老虎城遗址,当地人俗称旧城子,城平面基本成正方形,在旧城子的《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中,它的时代用“西夏”标明,这在景泰是唯独的。
另外,芦塘距离五佛沿寺往西不到20公里,过去曾是景泰县县城所在地,发现过一个西夏时期的弯腰古碑。古碑上这样记载:“西夏杨公皆人誉壮猷,发谋协虑,剪灭其族而覆之巢。”
临近春节,人们都在忙着置办年货,山寺中游客极少,我们一行是寺中最显眼的几位。
临别,守护沿寺的老者带我们参观了北魏时期的五佛。沈馆长对守护沿寺的老者称赞有加,感叹说:他们也是这里的佛啊,长年累月的守护在这里。
听到此话,老者很是感动。【1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