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宏大之泰(1 / 1)

丝路盐道 杨文远 948 字 3个月前

2009年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叶舒宪等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一个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希望能够以此还原出史前期社会的神话信仰和观念。2012年起,一共设计了有关玉文化研究的六次田野考察。第一次考察是在2014年6月,考察者有叶舒宪和易华等,主要沿玉石之路山西道考察了《穆天子传》中所记载的周穆王前往昆仑山寻找西王母,也就是先秦时代西玉东输的路线。第二次是于2014年7月举行的玉帛之路考察。在此背景下,2015年2月初,《丝绸之路》杂志社一行5人,组织实施了“环腾格里沙漠大考察”,重点考察草原丝绸之路及其与丝绸之路北道、灵州道的渊源,系第三次考察。我们所考察的第一个站点是景泰。

景泰之名,一说初拟“靖泰”,后因“景”字有日光宏大之意,与“泰”结合,意蕴为“景荣昌盛,国泰民安”,其意颇佳;另说,1933年取新县名称时,其时甘肃省主席是邵力子,其字为“开泰”,当他看到新县名的呈文为“景泰”二字时,迅即批准。

景泰位于甘肃省中部,属白银市,地处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三省交界,东频黄河,南连皋兰、永登,西接天祝、永登,北邻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和宁夏中卫。境内丘陵起伏,滩川交错,高山雄峙。景泰是我们本次草原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灵州道考察极重要的一站。

《甘肃省志》第一卷有这样一段记载:“距今四亿年左右,今静宁永安堡、景泰小营盘水、阳凹山(今米家山)一带出现了镰蕨、鳞木等蕨类陆上植物,祁连山一带亦有低矮植被覆盖。”

这段话应该是景泰最久远的记忆。

据考证,150万年以前,景泰原始森林密布,水草茂密,野牛、羚羊等野生动物穿梭于森林间。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景泰张家台子,生活着母系氏族部落,过着族外群婚的生活。

20世纪中期,随着景泰红陶、骨器、石器等新石器时代大量文物的出土,已被专家考证属马家窑半山文化类型,照此推算,景泰历史可上溯至6000年以前,其时正是传说中的尧舜时期。进入本世纪初,景泰县文物考察人员陆续发现了多幅动物岩画,有羊、牛、虎、豹等,且有围猎图、舞蹈图,专家据此考证,景泰岩画创作时间距今有5000年左右,其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况。

史载,景泰在西周时属于羌族,战国时期至秦属月氏,汉朝初年,匈奴破月氏,战争从姑臧城发起,景泰随即沦为匈奴休屠王属地。

西汉元鼎6年,即公元111年,出于军事需要和驿道开辟,同时为了巩固边防,景泰置媪围县治,属武威郡管辖。很明显,媪围县的建立,是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展的需要,本质上与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汉王朝与匈奴的军事对峙,有紧密的联系。媪围县城是丝绸北道从黄河索桥渡口起始后出现在河西一带的第一座汉代城邑,媪围城跨山川两部分,地处咽喉要地,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为频临黄河的一道重要防线,它具有典型的汉代“因山为寨”、“垒石为城”的特点。有史料证明,张骞凿空西域,曾经过媪围县城。

公元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讨伐匈奴。有关霍去病西征匈奴的路线,学界多有研究,最新的研究表明,此次西征路线正是从媪围索桥渡口跨过黄河。此路不仅路途短,而且处在羌族与匈奴游牧的结合地带,更能够出其不意,掩其不备,达到长途奔袭的战略目的。

据说,媪围建县之前,这一地区就已经人口密集,建县后,又从内地迁入大量汉族人口,媪围县城成为汉族和其它民族杂居之地。能够想得到,处于要塞之地的古媪围城,驼铃悠悠,车马萧萧,使节、官吏、商贾络绎不绝,出入于古城。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频繁,媪围城人口锐减,特别是自曹操西征后,媪围地区即归属曹魏,汉媪围治随即解体。

唐初,景泰属会州,据说玄奘取经返回时,是从武威至景泰过平川回西安。

五代十国期间,原媪围地区为凉州番汉联合政权管辖,直至宋朝初年。宋仁宗时期,党项族侵入河西,古媪围随即被西夏占领。明统一中国后,景泰也随即归入明版图,景泰隶属金城。

史载,1598年,明三边总督李汶,巡抚田乐等将领,率兵10万之众,分道出兵,历时半年,于大小松山(今景泰县寿鹿山、昌龄山)一带,发动数十次大战,击溃鞑靼阿赤兔等部落,完全收复了多年失地。环松山以内,加强了西部边防,战役结束后,修筑了松山“新边”,我们今天叫明长城,边线老百姓直到现在仍称之为“边墙”。这段明长城使明王朝防线自黄河沿岸向北扩展了150多公里,这在明朝后期是修筑长城的最大工程。永泰城即修筑于这一时期。《兰州府志》也有:“永泰城明万历三十五年建”的记载。

如此说,永泰城的修建也是缘于战火。【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