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元愉造反(续)(1 / 1)

乱世权后 无名之翼 1178 字 3个月前

冀州不算太偏远,州官们分成三种立场,一类深得高家信任,官位升得很快,自是不愿随声阿附元愉,但是高肇虽然到处市恩,毕竟真能当他心腹、得到好处的人也很少,所以冀州官员里,高家的人并不多;另一类与元愉交厚,多为文官,喜欢这个王爷平易近人、博学多才,常常诗词应和,也为元愉这些年受的委屈抱不平,一听得元愉有意造反,便大声赞同;还有一类既不是高家亲信,又不与元愉交厚,多为低级官员,只想稳当当过日子,听了元愉的话,只觉担心害怕。

元愉也不管他们说什么,拔出长剑,雪亮的锋芒在火把照耀下显得熠熠发亮,他黑着一张脸,道:“此事本王酝酿已久,正如三国陈琳所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本王此刻绝无退路,只有跟高家血战到底!来人,树旗!”

四名亲兵应命而至,拿着两杆大旗奔上高高的点将台,将旗往台上一cha,只见一面杏黄旗上写着“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十二个大字,另一面旗上写着斗大一个“魏”字。

微凉的风中,这两竿大旗被抖得“哗啦啦”作响。

那些州官惊诧万分,虽说北魏前几年有点乱,不是这个亲王造反,就是那个六镇兵动乱,但自宣武帝成年后,由元氏亲王手里夺回兵权,把那些带兵的元氏亲王贬的贬,杀的杀,夺权的夺权,但宣武帝肯定想不到,自己的亲弟弟也会扯旗造反。

虽说宣武帝对元愉等几个兄弟一向薄情,但毕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手足,所以他就算夺了元愉的王位,也没有心狠到底,仍让他放在外州的刺史位置上,冀州是北魏的大州,冀州刺史不仅是封疆大吏,手下带甲数万,算得上北魏的北方屏障之一。

如果元愉这次造反,真像他自己所说,得到了清河王元怿的支持,又代表了元氏宗室的决心,那就算是皇上起兵清剿,也很难收服冀州。

冀州北边和北方六镇相连,六镇兵是北魏的核心部队,又是拓跋家的大本营,只要六镇兵肯响应元愉,宣武帝元恪的皇上就算是当到头了。

元愉又大声道:“今日之事,本王也是逼不得已,高家那个老贼,老谋深算,筹划多年,打击宗室,反谋已成,众大人,有跟随元愉一起入京勤王清君侧的,往左边白线内走,有不愿跟元愉一同起兵的,本王也不勉强,就请阁下卸了官位,拿些银两,回老家避祸,往右首白线里走。”

他话音刚落,那些元愉的亲信便走到左边白线里。

那些不愿跟着他造反的保守官员,知道既然不跟着王爷造反,官肯定也当不成了,便主动走到右边白线里。

原地留下了一些官员,却是既不愿追随元愉,又不愿致仕回家的。他们看着左右的官员都已经表明态度,犹豫不决中,便放慢了脚步。

这些人多是高家的亲信,他们不相信,一个向来柔弱无刚的王爷,会有多大的力量和决心,能胆敢和高家正面为敌,也就是和皇上正面宣战,元愉此刻的举动,无异于犯上作乱,倘若此刻阿附元愉,将来冀州一旦被王军平定,他们好不容易挣来的权位也就会化为泡影,连累得子子孙孙,都很难在北魏出仕。

元愉打量了原地留下的三十多名官员,脸色突然一变,喝道:“亲兵队,将他们拿下!”

三百名身穿黑色甲胄的亲兵,急步上前,将那三十多名官员围在当中。小校场旁边突然伏兵四起,一排排强弩硬弓,直指这三十名原地不定的官员。

那些官员脸上变色,有人刚准备往左右首白线里跑去,元愉已高叫一声:“拿住这些高党jian贼,斩首祭旗!”

惨叫声过后,三十具穿着官服的尸体在小校场里堆得横七竖八,绛红色的鲜血流泄一地,将小校场的地面浸得都变了颜色。

冀州官员都吓得鸦雀无声,谁也没想到,这个看起来优雅文弱的三王爷,竟也有这么杀伐决断、霸气干云的时候。如今,他们已跟着上了元愉的船,只不知道,哪一天能kao岸,更不知道,kao岸那天,等着他们的,是泼天富贵,还是满门抄斩。

唯一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四王爷元怿也参与其中,他带兵打仗和运筹帷幄的能力,那足以让冀州官员放下一半的心。

天色慢慢亮了,上万官兵在小校场内外如山屹立,刀枪剑戟如林,看起来很有战斗力。元愉心中像受了鼓舞似的,他收起自己的剑,平静地说道:“从今天起,本王就是大魏的天子,当今皇上晦暗不明,信用外戚,打击宗室,一待朕攻入洛阳,元氏亲王将集合于太庙,逼今上逊位,另选贤能,朕暂时代理此位,以待贤者。”

在元愉此刻的心中,他觉得,最称位当大魏皇帝的人,应当是那个能力最强的弟弟——清河王元怿。

彭城王元勰早就说过,孝文帝的儿子中,最适合当皇帝的就是元怿。

******

该解释一下北魏六镇了。

北魏六镇,是北魏孝文帝南迁后在平城附近留下的鲜卑旧部,也是魏末那些风云人物的诞生地,宇文泰、高欢、独孤信、葛荣、杨忠、杨坚等人,全都是六镇兵出身,由于他们原来的贵族地位在北魏南迁后失去,成为受中原歧视的“贱民”,而且永远不准离开边关,这些被冷落的鲜卑旧部,最终断送了自命中原王朝的北魏皇权,将元氏子孙当作羔羊一样屠戳。

在这本书中,北魏六镇还只是一个淡淡的背影,有兴趣的JM可以看一下这个注。

注一:北魏六镇为怀荒(今河北张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等军镇。

从皇始至延和年间(396~434)﹐北魏先后自东而西设此六座军镇,外御柔然﹐内制高车﹑山胡﹐拱卫京都。

北镇不设州郡﹐以镇﹑戍领民﹐号为镇民﹐主要是鲜卑拓跋部民﹐地位较高。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大﹐强制汉族及其它族的大族豪强﹑部落酋帅徙边。文成帝以后﹐又不断发配囚犯戍边﹐从此镇民的地位日益下降。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北镇失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加以进入中原的包括拓跋在内的各族贵族加速汉化及封建化﹐而北镇仍然保持着鲜卑化倾向﹐镇民被称为“府户”﹐属于军府﹐世袭为兵﹐不准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