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华语电影前三甲?
电影的排名自然很多,但就像文无第一一样,每种排行榜都有巨大的争议。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人生的阅历不同,感悟当然不同,但同或者不同,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天平。今天就来说说这个。
每年有各电影节评选最佳电影,但年年的最佳电影却不会给你做纵比。官方也很少发布类似的排行榜。但2005年,有一个特例。2005年,由于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香港金像奖搞了一个“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年----最佳华语片一百部”选举投票,由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主办,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统筹,邀请一百零一位导演、影评人及文化工作者投票,又请投票者参考以往金鸡百花奖、金像奖、金马奖等等得奖电影;由投票者各选二十部,每部一票,合计选出一百部。
2005年3月14日公布选举结果,共103部最佳华语片,我们看下前十名的名单:
1 1948《小城之春》中国,费穆
2 1986《英雄本色》香港,吴宇森
3 1990《阿飞正传》香港,王家卫
4 1984《黄土地》内地,陈凯歌
5 1989《悲情城市》台湾,侯孝贤
6 1984《省港旗兵》香港,麦当雄
7 1967《龙门客栈》台湾,胡金铨
8 1982《投奔怒海》香港,许鞍华
9 1971《侠女》台湾,胡金铨
10 2000《卧虎藏龙》台湾/香港,李安
这是一个令很多人骂娘的排名。不客气的说,80年以前的电影,无论是在电影技巧,叙事风格上,都差后期的电影一大节。至于获得青睐的原因,一
个是文化气质,一个是对前辈的尊重。但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这种无谓的尊重不要也罢。
费穆的《小城之春》在很多专业评论家的眼中确实是得到公认的,2001年田壮壮翻拍过同名影片,遭嘘声一片。
费穆《小城之春》
大多人人称费穆是诗人导演,在影片风格的追求上,可以用“淡淡的哀愁,浅浅的哀思”来概括《小城之春》的总体基调。
影片讲述了周玉纹嫁给丈夫戴礼言后与其妹妹戴秀、仆人老黄一直过着平淡、无趣的日子,有一天这种生活被从城里回来的医生、玉纹曾经的恋人、礼言的老朋友章志忱打破了。在这些天的相处中,玉纹与志忱压抑而不得的情感,戴秀对志忱青涩的爱恋,礼言对他们的有意成全,构成了这部电影的情感纠葛。影片结尾更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蕴与婉转,几位主角在经历一些之后,对彼此的境遇更加理解和体恤,夫妻感情越来越融洽,朋友义气渐渐深厚,最后影片在玉纹和礼言在城墙上目送着妹妹送志忱回到外面的世界中去而结束。
费穆本人曾说过:“我为了传达古老中国的灰色情绪,用‘长镜头’和‘慢动作’构成我的戏(无技巧的),做了一个狂妄而大胆的尝试,结果片子是过分的沉闷了。”他说的很到位,此片虽然泛漾着诗意的美,但确实有一点点闷,而影片本身对时代的描摹,虽然有所指,但并不确指。同样风格的影片也有,比如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这个排行榜里面没有此片,是相当的遗憾。这部影片的淡然诗意,画面的精美,对人生的从容解读,莫不是一个巅峰,不知道为何此片获奖虽多,但一直名声不显。
吴宇森的《英雄本色》都被说烂了,片是好片,但更好的是塑造了一个经典角色,至于
影片本身,还差那么一点点意思。王家卫的《阿飞正传》排进前三,真是令多数人一口老血呕出来,王家卫的片子,自有其独到之处,但没有大多人认同的影片放进经典行列,是对大多数的亵渎。
我们再来看看时光网和豆瓣的排名,这个是由观众选出来的,或许更客观一些,名单如下:
1.《霸王别姬》
2.《鬼子来了》
3.《活着》
4.《一一》
5.《让子弹飞》
6.《童年往事》
7.《独立时代》
8.《笼民》
9.《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10.《南海十三郎》
11.《小城之春》
12.《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两个榜单的差异太大了。就我个人来说,我更认同后者,但也有些许的遗憾。姜文最好的影片一定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而不是因为被禁炒作出来的《鬼子来了》。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片中,那种张而不显的叙事能力,对时代的刻画,演员真挚而饱含热情的演出,无疑高出《鬼子来了》不止一筹。
张艺谋的《活着》同理,虽然获得不少的奖项,但真的是因为被禁,才会得到更多的关注。《活着》与《霸王别姬》有类似之处,同样是对大时代的反应,但很可惜,由于过度的挖掘人性,反而丧失了本真,显得不自然,有些做作。葛优的表演有些过头,巩俐还是稳定的发挥。
杨德昌的《一一》终于上榜了,说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是一部可以代表台湾电影最高成就的好电影。杨德昌的电影总是充满淡淡的悲凉,充满这么真切的生活化,就像萦绕在身边,所以很感同身受,所以很喜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