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瓦剌的君主是一个很有雄心的人。”
“他吞并了鞑靼部落,并时常南下侵略,并且与国内一些奸佞达成了武器走/私的交易。”
“瓦剌的实力不同于兀良哈,鞑靼这些部落,如果轻敌,必然输的很彻底。”
于谦继续的说着:“但正统皇帝陛下当时正值最年轻的岁月,有着属于年轻人的热血好战,在王振的蛊惑下,直接决定御驾亲征,不顾我跟兵部尚书邝埜的极力劝谏!”
“没有办法,为了保险起见,我只好请求正统皇帝陛下多带一些百战之将随行。”
讲到这里,于谦突然叹了口气:“然而我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正统皇帝陛下居然将军务交给了王振这个奸佞,并且将英国公张辅都拒绝在决策之外,于是,十几万大军顷刻间落败,正统皇帝陛下更是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
朱祁镇听到这里,直接掩面…
太难看了!
他已经不忍心听下去了。
他的脸面真的挂不住了。
确实…
有英国公张辅这样的能臣辅佐,还有十几万大军。
这是一场怎么看都不会输的战争,可最后,却是以大败而结束,连他自己也被俘虏。
这简直就是整个大明的耻辱!
“当正统皇帝陛下在土木堡兵败被掳的消息传回京师的时候,京师一片哗然,随即便是一片恐慌。”
“无数人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时值景泰帝监国,他让群臣讨论对策,但仍旧不免有一种大难临头,要亡国了的悲观与绝望。”
“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他提议应当迁都南京,以保全国家,再图后续复兴失地的事情。”
朱元璋闻言,觉得这确实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当初宋徽宗后人不就是这么干的么?
还有晋朝衣冠南渡,这都是现成的例子。
如果局面实在不行的话,迁都南京也确实可行。
但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才觉得,当时在这种绝望关头,敢决议镇守京师的于谦,真是魄力惊人!
因为没有人想得到…
于谦居然还敢镇守京师,最后居然还胜利了。
想来当时于谦之所以敢提议镇守京师,就是有这样的自信在其中吧。
于谦继续的说着:“我听到徐珵说要迁都,放弃京师南逃的时候,立刻厉声说:提议南迁就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
“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忘了晋朝衣冠南渡的结果了吗?”
“你们想要永远的偏安一隅,在那半壁江山之中贪图享乐了吗?自古以来都是由北征南,以南伐北有多困难难道就都忘记了?”
“如今还有一线生机,为何放弃北方这大好河山?”
听的于谦这突然激昂起来的语气,朱元璋大声叫好。
确实…
就像于谦分析的这样,从北方攻打南方,有着天然的优势。
北方平坦,且更加训练军队!
而南方地形崎岖不平,气候也多变。
除非依靠长江天险,才能固守一隅之地。
不然!
面对北方的大军,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抵抗力。
“不愧是力挽狂澜的人啊,这见识真的太强了!”
李世民开口称赞出声。
但凡只要打过仗,都知道北方打南方很容易!
而南方打北方,很艰难!
放弃北方,固守南方一隅,让敌人站稳脚跟之后,再想要赶走敌人那可就难了。
谢安能打赢淝水之战,让大晋朝廷那么振奋就是这个到底。
堪称奇迹也不为过!
于谦见自己的言论得到了朱元璋,李世民的称赞,也更加从容起来,道:“我的抗击想法,得到了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重要官员的支持,抗击决策就此决定下来。”
朱祁镇倒是感觉没刚才那么尴尬了。
但脸色还是有些不太好看。
于谦形象越光彩,那他朱祁镇的形象就越不行。
这是让他很不爽的一点,可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抗击的决策虽然定下来了,但怎么打又是个问题。”
“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大军已经在土木堡失陷,只剩下不到十万的溃兵,我知道这样的大军是无法抵御敌人的。”
“于是我请景泰帝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立即奔赴顺天府应敌!”
“为了让我更好的主持战局,应对敌人,景泰帝升任我为兵部尚书,全权主持防御。”
“我将这些大军依次分配经营好,做到没有遗漏,以便应敌!”
说到这里,于谦也稍微喘了口气。
一下子说了这么多,他也有些撑不住了。
“如此果断的行事,确实是这种情况下最适合主持大局的人啊!”
朱元璋看着于谦,越发的赞赏了。
也只有像于谦这样,临危不乱,指挥有度的人,才能稳定人心,给予大军主心骨的信心作用。
“但我清楚,要想毫无后顾之忧的迎战敌人,内部的奸佞必须处理掉。”
“于是,奸佞王振的党羽,锦衣卫指挥使的马顺在朝廷之上被打死,血溅朝堂!”
“但我也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时刻保卫景泰帝的安全,不能再让皇帝出现问题。”
“于是将欲要避乱的景泰帝护在身后,并大声对景泰帝陛下说:马顺等人罪该诛死,打死勿论!”
“这话劝住了景泰帝,也让群臣安定下来。”
“至此之后,我们可以安心的对抗敌人了。”
“不久之后,敌寇将至,为了更好的稳定朝纲,稳定人心,我与一众大臣请求皇太后立监国的郕王为帝,遭到郕王(景泰帝)的推辞,我于是上奏道:请求您即帝位,完全是为国家考虑,请您不要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