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后之争(1 / 1)

咸丰帝驾崩后,皇后钮枯禄氏被尊称为母后皇太后。后来,因她的徽号为慈安,又称慈安太后,因为她在紫禁城内住钟粹宫,一般称东宫,所以又称东太后。懿贵妃因是新皇帝的生母,被尊称为圣母皇太后。后来,因她的徽号为慈禧,又称慈禧太后,因为她在紫禁城内住储秀宫,一般称西宫,所以又称西太后。

咸丰皇帝死后的第二天,两位太后与八个顾命大臣就发生了一起小冲突。焦点是在发布圣旨问题上。八个顾命大臣认为新皇帝年幼,不解政事,老皇帝有遗诏命他们赞襄政务,新皇帝发布圣旨由他们拟文发出即可以了。对此,东太后则未置可否,慈禧却极力反对。她以新皇帝幼小,不能主政,而八个顾命大臣无一是近支宗室为由,劝说东太后不能大权旁落,为了防止顾命大臣专权,新皇帝发布圣旨时,可由八个顾命大臣拟稿,但一定要经两位太后过目认可方能发出。西太后指着咸丰皇帝临终前留给皇太子载淳的一颗刻有“同道堂”三字的玉印说: “先帝给皇太子这颗印,就是签发上谕用的。”接着,她又指着咸丰皇帝留给东太后一颗刻有“御赏”二字的玉印说: “先帝的用意很清楚,留给太后这颗印明明也是为了签发上谕的嘛!”东太后听后连连点头称是。

慈禧见东太后赞同自己的主张,立刻把八个顾命大臣叫进来,斩钉截铁地说: “往后,皇上的旨意,照例由你们草拟发出,但是,必须送呈太后过目,否则不准寄出。先帝对此早有安排,赐有‘御“御赏” “同道堂”宝玺

赏’和‘同道堂’两方印信, ‘御赏’赐予太后, ‘同道堂’赐予皇上,这你们都是知道的,今后,凡有上谕,拟稿首尾分别钤上‘御赏’和‘同道堂’印信,然后方可发出。”八位顾命大臣虽然不愿两位太后干预政事,但听了西太后这番话一时又驳回不得,只得认可了。当下,西太后便吩咐八个顾命大臣把这个意思拟稿,作为新皇帝的圣谕发往全国。就这样,在咸丰皇帝死后,由于西太后联合东太后,在与八个顾命大臣的第一个冲突中,才能迫使八个顾命大臣妥协,使她获得了首次胜利。

慈禧在争到了签发上谕的权力以后,仍不满足。她想的是垂帘听政,不受八个顾命大臣的制约。恰在此时,御史董元醇于八月十日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太后对董元醇的这个请求自然是正中下怀,喜出望外了。可是,八个顾命大臣对董元醇请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奏章却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并建议皇上降旨痛责董元醇。这样一来,慈禧太后与八个顾命大臣的矛盾又激化了。

怡亲王载垣命令一个姓吴的军机章京为皇帝起草上谕驳斥董元醇。可是,军机大臣,八个顾命大臣之一的焦佑瀛,却嫌吴章京起草的上谕不够劲儿,他亲自动笔起草了一道口气十分严厉的上谕,斥责董元醇心怀叵测,太后垂帘听政“尤不可行”。另外七个顾命大臣依次传阅了焦佑瀛起草的这道上谕,各个拍手称快。然后,命人抄清就给东、西两位太后送去了,请她们盖印。慈禧看完这道上谕稿,感到事态严重,八个顾命大臣坚决反对太后垂帘听政。她立即给东太后出了个主意,把董元醇的奏章和这道上谕稿一并压下,暂不签发。

郑亲王端华见两位太后把上谕稿及董元醇的奏章压下不发,立即怒形于色。当两位太后叫他上殿议事时,他极力主张尽快把斥责董元醇的上谕发下去,同各级官吏尽早见面。可是,慈禧拿定主意,就是不签发。端华一个劲地催促,最后,慈禧说明天再议吧,就把端华打发下来了。

第二天,上谕稿仍未签发。八个顾命大臣一商量,干脆撂挑子,任何公文也不处理了。怡亲王载垣幸灾乐祸地说: “管他呢!谁给她看公文。”八个大臣一直拖到晌午,一件朝政也未处理。慈禧一看问题严重了,于是不得不让步,把斥责董元醇的上谕签发下来了。八个大臣一看西太后让步了,这才一个个笑逐颜开,照常办起公来。他们哪里晓得慈禧表面上让步了,以皇帝上谕的形式谴责了董元醇关于太后垂帘听政的建议,暗地里却下了狠心,务必将八个大臣除掉而后快。慈禧几经筹划,她把希望寄托在恭亲王奕诉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