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咸丰帝在热河病倒以后,朝廷里的明争暗斗便随着咸丰病情的恶化日益强烈。
慈安在那里,慈禧、安德海、李莲英、梅姑娘、怡亲王和肃顺也都在那里,就缺恭亲王。实际上,整个朝廷一到避暑山庄就开始了钩心斗角,并各自得到了应得的报应。
朝廷中地位最低的,太监中最小的都知道皇帝快死了。
慈安与慈禧在考虑自己的计划。肃顺和怡亲王则在拟订另一个计划,后者是被前者逼迫而参与阴谋的。他们的计划可能成功。李莲英,找机会把他的前程与慈禧紧密结合,静静地听着、观察着事情的发展,抓紧时间,等待好机会。荣禄也听着,但是他只是一个低微的步军统领,没有权威,也没有什么重要性,他只能等待机会向慈禧表明他的忠诚。
咸丰病危,肃顺和怡亲王露出了他们的毒牙,但是怡亲王是个软弱无能的人。
“皇上病危,”肃顺说, “我们必须敦促他立即下诏,在立新皇帝之前由我们摄政。等他去世后,我们就可以除掉慈禧和同治,于是整个中国就完全落在我们手里了。”
怡亲王不同意, “我不想干这种事,”他说, “如果皇帝去世,同治就接皇位。要是我们杀害他或杀害慈禧的阴谋暴露,那就犯了杀头罪。我决不参与这种事。你可以先干,我什么也不说。但是,我以后也不会插手这件事。”
“不参与?”肃顺说, “可是你已经走得太远了。我的计划你知道得太多了,所以你必须和我一起走到底,否则我将在皇帝死去之前就告诉他,你正在图谋干掉慈禧和同治,这样他就会将你砍头。他会相信我的话,因为你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来证明我说的是假话!"
肃顺是有胆量的,他就这样地怂恿、威胁着怡亲王,因为如果怡亲王摄政,他就可以在幕后控制怡亲王来达到他自己的目的。
怡亲王和肃顺一起去见皇帝,他在临终的**,已经濒于死亡。“命令我们当摄政王吧。”这是他俩求见皇帝的目的。皇帝摇摇头拒绝了。
怡亲王很胆怯,犹豫地往后退,但是肃顺鼓动他上前。“让我们当摄政王吧。”他们恳求着。
谁也没有想到李莲英听到了他们策划谋害太子和太子的母亲的密谈,于是他把情况告诉了正在忧愁万分的荣禄。
慈禧虽然没有听到密谈,却也知道怡亲王和肃顺是她的两个劲敌。宫廷里的窃窃私语太多了。肃顺有一次说过,慈禧太美丽,也太聪明,不宜于做咸丰的妃子,因为这两者集中于一人,则什么后果都可能产生。对于皇帝的死,慈禧也在做着巩固自己地位的准备工作。
她带着六岁的同治去见皇帝。她站在这个使她变得有权威的人的床边。
肃顺和怡亲王想当摄政王而未能如愿以偿。听说慈禧来到,就从皇帝面前退出。但咸丰还是在考虑。
前面已经说过,慈禧肯求皇帝让皇子来继位。咸丰微微地点了点头,几乎使人难以觉察,因为他已经非常衰弱了。
慈禧一贯深信机不可失的重要性,这种信念为她以后的年代带来无穷的好处。她立即抓住时机派文书太监把准备好的遗诏拿来让皇帝签字。遗诏中提到了摄政者的问题,因为同治还是个小孩,所以必须有一个或几个摄政者。慈禧和慈安被指定为摄政者。
不久,不幸的日子来到了,咸丰离开了人间,清朝的皇位空缺了。皇帝的遗体被送到大殿供凭吊,大殿的墙高得几乎挡住了阳光,整个结构阴森得像一个地窟。
谁也不准进入皇帝停尸的房间,皇帝的遗体被安置在长长的棺材架上,旁边是闪烁的蜡烛。整个避暑山庄到处都在窃窃私议,有的在怀疑,有的在猜测会发生什么新奇的事情,有的害怕,有的在策划阴谋。在大殿里则一片肃静,皇帝的遗体,闪烁的蜡烛以及在一角上的一个悲哀地“嘀嗒”响着的大钟。在大殿的停尸房外面,也有几个钟在“嘀嗒”哀鸣,好像在与棺材旁那个钟的庄严节奏共鸣。
到了必须宣布的时候了,咸丰皇帝驾崩了,全国都要致哀。皇帝的遗体准备等候吉日护送回北京。肃顺和怡亲王来到慈禧这里。他们是来向太子的母亲表示敬意,但是这种敬意是带有嘲弄性的。他们的礼仪掩盖不了他们的内心对这位皇妃的厌恶甚至憎恨。
“我们是大清皇帝的摄政者,”他们对她说, “咸丰皇帝临终前口头授命我们摄政。”
慈禧看看慈安,慈安也回看了她一眼,她脸上露出庆幸的表情。她对这突然发生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知道,但是这件事如果能剥夺慈禧在宫中的权力,那她是高兴的。虽然咸丰已死,但是她对慈禧的仇恨和妒忌却是有增无减。慈禧看到慈安脸上的表情,就明白了她不可能从她那里得到帮助;她必须依靠自己。她必须保护她儿子的利益,并且必须实现咸丰的最后一个愿望。她已经意识到肃顺和怡亲王在撒谎。但是,她又没有办法来证明他们是撒谎。咸丰也可能有过口头意旨,也可能指定肃顺和怡亲王摄政,因为临终前他神智不清了。
慈禧迟疑了一会儿,她的心由于过度担忧而几乎停止跳动。由她引导、由皇帝亲笔签署的诏书已经准备好了。
“我得到皇上最后的诏书,”她极力控制着自己,平静地说, “指明由他儿子接皇位。我是他的母亲,慈安是皇后,所以,在同治年幼的时候,由我们摄政!"
怡亲王脸上露出懊丧的表情,因为本来他可能成为摄政王,而让肃顺当他的宠臣。这实际上是把肃顺放到摄政者的地位,甚至干脆就让他摄政,因为怡亲王是非常无能的。此刻,他期待着肃顺的指示。这一纸诏书的出现表明慈禧知道肃顺和怡亲王的阴谋,否则她不可能提前做那么多工作来保护她和她儿子的利益。刽子手给肃顺准备好的斧子和给怡亲王准备好的绞索都已经在两个阴谋家的头顶上等候着了,他们俩心里也很清楚。但是,肃顺并没有被击败。慈禧拿出诏书,在一个安全距离外给她的劲敌看。他仔细看了诏书后,微笑了。 “这诏书是无效的,皇妃!”他最后说道, “这上面没有盖皇帝的大印,所以这诏书是无效的。”
慈禧没有料到这一着,或者是她疏忽了。她把诏书转过来仔细看着,然后又困惑地看看慈安,但是从她那里得不到同情。她又回过头来看看肃顺和怡亲王,肃顺宽慰地笑了。怡亲王头上冒着汗珠,他相信这时候,他总算九死一生地躲过了可怕的阴谋犯上的罪名。
慈禧非常害怕,非常气愤,以致说不出话来。她用手示意,令肃顺和怡亲王退下。
正在这时,荣禄见机会到了便不拘礼节地进来了。自从慈禧进紫禁城当皇上的妃子以后,这是他和她最接近的一次。他看到肃顺到这里来,并怂恿怡亲王走在他前面。荣禄听到了传说,知道咸丰帝死了,从而能准确地推断将要发生什么事。于是他来到慈禧跟前,双膝跪在她脚下,行着普通的叩头礼,并且用颤抖的声音说: “如果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为您效劳的话,我将高兴地去执行。”
慈禧用皇室的手势示意宫眷和太监退出,把别人打发走后,他低声告诉他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皇帝的玉玺。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任何人,包括她自己,都不敢擅自进入咸丰的停尸房。她告诉他,肃顺和怡亲王也知道玉玺所在地方,如果他想为她效劳,就得赶在他们前面动手。荣禄再次叩头后,飞快地奔离她的房间。
在他面前,急匆匆地,鬼鬼祟祟地走着两个人,这就是肃顺和怡亲王,他们已经向停尸房和放玉玺的地方前进了。这玉玺正是证明同治的权力所必需的东西。
李莲英曾把有人搞阴谋的情况告诉荣禄,现在荣禄又为了另一个任务去找李莲英。他告诉李莲英玉玺在什么地方,并吩咐他通过一条秘密通道到停尸房,把玉玺弄到手。
李莲英带了一名小太监,让他在秘密通道的入口处放风,他自己进入了阴湿、黑暗的通道,虽然他手里拿着一支火焰一闪一闪的蜡烛,却不足以驱除洞中的黑暗,他摸索着向停尸房迈进。
与此同时,肃顺和怡亲王由于知道自己在做亏心事,害怕去找玉玺,也怕进入停放咸丰遗体的禁地。但是出于一种“需要”,强迫他们前进。他们到达了停尸房,像往常一样,怡亲王被肃顺推向前,打开密室取玉玺。可是,玉玺没有了!他们焦急地、慌乱地找,心被越来越强烈的恐惧所绞痛,但还是找不到。他们的努力白费了。
如果他们看到太监李莲英那躲在一闪一闪的蜡烛光后面的丑陋面孔,怀着满足的喜悦急匆匆地沿秘密通道回转的情景,或许他们对玉玺失踪的秘密也会稍稍有些领悟。
李莲英手里紧握着玉玺,急匆匆地去见荣禄。他挽救了同治的皇位。
肃顺和怡亲王意识到他们已经完蛋了,匆匆离开停尸房,找个地方暂时隐蔽起来。
“现在只有一条路能保全我们的性命,”肃顺说, “我们企图推翻慈禧,她是不会饶恕我们的。她达到目的以后,会要我们的命!"
“那我们怎么办呢?”怡亲王呜咽道, “我们完了!这都怨你!我得想法来保护我自己。”
“不要忘记!”肃顺说, “当我告诉慈禧皇上临终前指定我们为摄政大臣的时候,你是和我在一起的。现在我没有办法逃脱,你和我同样有罪。”
“那我们怎么办呢?”
肃顺附着这个懦夫的耳朵小声说: “我们必须把慈禧和同治杀掉!”“那我们怎么办,在什么地方干这件事呢?再则,他们的死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我们不能自己去干。我们将借他人之手去行刺,而我们又将是第一个检举凶手的,而且要将他们处死,以免他们把我们供出。”
“但是,怎么进行?怎么进行呀!”肃顺沉思了一会儿。
他又悄悄说: “不久,皇上的遗体要回北京,”他不慌不忙地说, “慈禧和同治必须比出殡行列先到北京,以便在那里迎接圣上的灵柩。这就是说,他们必须走另一条路。这对于我们所选的人来说,就会有许多机会去做我们要他或他们做的事。这样,如果同治母子没有到达北京,谁也不会怀疑我们,因为我们是陪伴着先皇的灵柩一起走的!"
怡亲王这个懦夫脸上又渗出了汗珠,他知道他已经走得太远,无法回头了。
“去北京的路上!”他自言自语地说。于是,肃顺和怡亲王开始交头接耳地讨论他们计划的细节了。
一个侍卫军的头领在那些细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他自己并不知道,他不能预见他的脑袋在他肩膀上要待不住了!
但是,就在这时候,玉玺递到了慈禧手里,咸丰的最后诏书的真实性已得到了充分的、合法的证明。对于慈禧来说,实现她的计划更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