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太子免争端(1 / 1)

忽必烈夺取帝位,当上了中国的大皇帝,心中好欢喜。然而,每当他想起自己死后的皇位继承问题,心中又浮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大蒙古国的汗位继承,必须通过忽里台选举方能生效。忽里台最初是蒙古部落和各部联盟的议事会,推举首领和决定征战等大事,带有军事民主制色彩。后来,蒙古东征西讨,势力不断扩大,各种制度都在发生变化,唯有选举大汗、决定重大军事行动和宣布新定制度的忽里台制度没有发生变化。

这种忽里台制度,保留了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遗风,表面上看去似乎讲究民主,但由于大汗候选人的混乱和部分贵族把持忽里台大权,往往在汗位交替之际造成政局动**,发生流血的争斗。

蒙古族向来有幼子继承家庭财产的习俗,有关人员据此认定幼子理所当然应该继承大汗之位,但又没有任何人或忽里台明确规定幼子的继承权力。

亦有人认为长子具有继承汗位的优先权,可成吉思汗就没有将汗位交给他的长子术赤。

实际上,蒙古大汗的嫡子都有继承权,甚至于庶子、兄弟亦皆享有汗位有继承权。

蒙古族没有像汉族那样确立皇太子的皇储制度,大汗平时不确定汗位继承人,往往是到临死时指定继承人,甚至有时来不及指定大汗侯选人就离开了人世,因此,造成了皇位继承的混乱,导致了大蒙古国政权的严重不稳,削弱了蒙古贵族自身的统治力量。

为了摆脱这种争夺皇位的危机,建立明确的皇位继承制度,改变混乱状态,在这方面,汉族统治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那就是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并预先确立皇储的制度。

汉人把预立皇位继承人,看成是国家头等大事,称为“国本”。皇帝提前预立,可以避免老皇帝去世以后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争端,保证王朝稳定,国祚久长。

因此,许多汉族知识分子鉴于蒙古汗位继承制度的混乱,积极向忽必烈建议早立太子。

最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郝经,在中统元年(1260)三月,忽必烈刚刚即位,他就写了《便宜新政》十六事,最后一事就是“立储贰以塞乱阶”。

郝经说:“国家数朝代立之际,皆仰推戴,故近世以来,几致于乱,不早定储贰之失也。若储贰早定,上下无所觊觎。则一日莫敢争者。且使朝夕视膳,或出而抚军,守而监国,练达政事,此盛事也。”

郝经建议忽必烈在皇位继承问题上采用汉法,以避免大蒙古时期汗位继承的纷争。

忽必烈已经看到了这一问题,也有确立皇储之意。但当时忽必烈始行汉法,把注意力首先放在“立国规模”上,加上他当时正值壮年。还不急于解决这个问题。

更重要的则是,立皇储是对蒙古传统的忽里台选举制的破坏,必然遭到蒙古宗王的反对,为了团结大多数,减弱反对派的势力,忽必烈没有把立皇储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只是于中统三年(1262)十二月诏封嫡子真金为燕王,领中书省事,实际上已作为储君使用了。

忽必烈在立太子问题上的审慎态度,无疑是正确的。

至元四年(1267),姚枢又提出治国的八条建议,把“建储副以重祚”放到第二条的位置上。

至元五年(1268),陈祐又上《三本疏》,提出“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三条建议,把立太子问题提到第一位。

姚枢说:“三代盛王有天下者,皆以传子,非不欲法尧禅、舜让之美也,顾其势有不能尔。”

“圣代隆兴。不崇储君,故授受之际,天下忧危。”

“时移事变,理势当然,不得不尔,期于宗社之安而已矣。由此观之,国之本议昭然甚明,不可缓也。”

陛下应该“上承天意,下顺民心,体三代宏远之规,法春秋嫡长子之议”,“建皇储于春宫,隆帝基于圣代。俾入监国事,出抚戎政,绝觊觎之心,壹中外之望,则民心不摇,邦本自固矣”。

姚枢把立太子之事提到了国家安危的高度。

忽必烈有意解决皇位继承问题,但顾及蒙古宗王的反对,一时犹豫不决,又驿召张雄飞。问以方今所急,张雄飞第一句话就说:“太子天下本,愿早定以系人心。闾阎小人有升斗之储,尚知付托,天下至大,社稷至重,不早建储贰,非至计也。”

又说:“向使先帝知此,陛下能有今日乎?”

当时,忽必烈正躺在**,听了这话,“矍然起,称善者久之”。于是下决心确立太子,以塞乱阶,避免像他一样争夺汗位的斗争发生。

至元十年(1273)二月,忽必烈正式册立真金为皇太子,册文曰:

咨尔皇太子真金,仰惟太祖皇帝遗训,嫡子中有克嗣服继统者,豫预,选定之。是用立太宗英文皇帝,以绍隆丕构。自时厥后,为不显立冢嫡,遂启争端。朕上遵祖宗宏规,下协昆弟佥同之议,乃从燕邸,即立尔为皇太子,积有日矣。比者,儒臣敷奏,国家定立储嗣,宜有册命,此典礼也。今遣摄太尉、左丞相伯颜持节授尔玉册金宝。于戏!圣武燕谋,尔其承奉。昆弟宗亲,尔其和协。使仁孝显于躬行,抑可谓不负所托矣。尚其戒哉,勿替朕命。

从册文中内容来看,忽必烈封真金为燕王时,就已在事实上立为皇太子了,此时册立,不过补行典礼罢了。册文中还援引了成吉思汗选定窝阔台为继承人的例子,说自己立太子是“上遵祖宗宏规,下协昆弟佥同之议”,目的是为了避免蒙古宗王的反对,说明忽必烈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是十分谨慎的。

忽必烈虽然采用汉法确立太子,预立皇位继承人,但并没有全部采用汉法,没有宣布废除忽里台制度,忽里台选举皇帝的仪式仍然顽强地保存下来。

不过,此后的忽里台制度仅仅是一种仪式,已经没有什么实际内容了。

有人以为忽必烈采用汉法不彻底,保留了忽里台制度,才导致了元代帝位争夺的激烈。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忽必烈采用汉法确立太子,忽里台已经不起什么作用,元代帝位争夺激烈完全是由当时政治腐败、大臣专权造成的。

实际上,忽必烈采用汉法确立皇位继承人,已经十分了不起了,保留忽里台选举皇帝的仪式也不是什么严重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