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普利策奖的诞生地(1 / 1)

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哥伦比亚大学:最早设立普利策奖

位于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于1754年。它是通过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国王宪章》而建立的,命名为国王大学。作为常春藤联盟的八大学校之一以及纽约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是纽约市最为古老的学府,同时也是美国第五大古老的院校。

哥大建立伊始,争论四起,各种组织都争相讨论大学的地点和宗教问题。最终,纽约人在校园选址上获得了胜利。不过,当时所有的讨论者都同意以宗教自由为建校的原则之一。

美国的普利策奖是为了表彰在新闻、网络报道、文学以及音乐创作方面取得成就的人们。该奖是由匈牙利裔美国出版家约瑟夫·普利策设立的,每年都在位于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授奖。目前是一个全球性的奖项。

1911年,普利策在去世时将自己的财产捐赠给了哥伦比亚大学。1912年,该笔捐赠的一部分用于建立该大学的新闻学院。1917年6月14日,第一次颁发普利策奖。现今,该奖在每年的4月公布,获奖人由独立委员会评选。

瑟夫·普利策1847年4月10日生于匈牙利一个犹太人家庭,1867年加入美国国籍,1868年成为《西部邮报》记者。他凭借强烈的求知欲和勤奋的努力,不知疲倦地挖掘各种新闻,后来成为该报的全资经营者。

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他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准确,文字要简洁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他创造的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全球新闻界的普遍原则。

普利策在去世前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由该校董事会掌管他遗赠的基金,兴办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和建立普利策奖金。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逝世,1912年哥大开办了新闻学院,1917年起设立了普利策奖。该奖是奖励新闻界、文学界、音乐界的卓越人士。

普利策奖自1917年以来每年由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内的16人组成的普利策奖金评选委员会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在4月中旬由哥大校长宣布,5月份颁奖。85年来,普利策奖象征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

普利策摄影奖获奖作品更是具有重要意义,不少美国人对于许多重大事件的深刻印象是由当年普利策奖获奖照片形成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著名的奖项,评选地既没有豪华的建筑,也没有醒目的标记。如果不是亲临此地,断然不会想象出评委们竟是在如此简朴的场地评选出全球著名的奖项。但这又有什么呢?丝毫无损它在全球新闻界的影响力。

约瑟夫·普利策和普利策奖

约瑟夫·“乔”·普利策(Joseph"Joe"Pulitzer,1847年4月10日-1911年10月29日),匈牙利裔美国人,父亲是犹太人与匈牙利混血,母亲为德奥混血。美国报刊的编辑、出版者。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

1847年4月1日,生于匈牙利中产家庭,父亲菲利普·普利策是匈牙利马扎尔犹太族的后裔,母亲是奥地利人,婚前名为路易斯·杰伯。普利策原为兄弟四人,后来两个夭逝,只剩他和弟弟艾伯特两人。

普利策自幼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受到良好的德文和法文训练。后来父亲病故,母亲改嫁,由于同继父关系不和,17岁离家出走。同时由于对拿破仑的崇拜而从军,但由于视力和体力的问题,奥地利征兵处并未如愿。

在奥地利军队报名不成后,又到驻墨西哥法军和驻印度英军报名处应征,依然未果。后来在汉堡加入美军林肯骑兵队。

南北战争结束后退役,为了找工作在美四处流浪,1865年在中西部新兴城市圣路易安顿下来。1867年普利策入美国籍,后获得律师资格。

1868年在圣路易遇到一位有助于他的人——卡尔·舒尔茨(CarlSchurz,一位德裔政治家和记者,曾任美驻西班牙公使、参议员和内政部长,当时任德文报纸《西方邮报》的老板)。被舒尔茨聘为西方邮报(WestichePost)记者,一年后当选州议员,设立"反贪污法案"。1872年改入民主党。

1878年,31岁的普利策创办自己的第一份报纸——《圣路易快邮报》(St.LouisPostDispatch),从而开始了它的办报生涯。在经营此报期间,普利策一方面抨击丑恶现象,一方面倡导社会改革。靠着煽情和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针砭时弊,三年后,成为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1882年以34.6万美元向古氏乐(JayGould)购得《纽约世界报》(NewYorkWorld),招募名记者内莉·布莱(Nel-lieBly)(本名伊丽莎白·科克兰)、RichardF.Outcault等人,让报业销售情况改观,销数达10万份。

1883年在普利策《世界报》和其本人的策动下,发起迎接自由女神像筹款运动,为自由女神顺利竣工做出了巨大贡献。《纽约世界报》和普利策为此赢得美国民众的尊敬和爱戴。

1889年普利策在纽约富兰克富街海德公园旁,花63万美元买下法国大厦并在其址上新建《世界报》办公大楼,同时他视力下降,1890年完全失明。在新落成的《纽约世界报》大厦举行揭幕典礼的前一天,普利策前往欧洲休养。《世界报》宣布其辞去总编职务。从此告别报刊事业。

1892年《世界报》早晚两刊共计34.7万份,并吸引大量的广告来源。普利策最为人知的贡献是为美国报纸奠定了各项专栏等模式,当时报纸开始启用漫画并蔚为风尚,著名漫画有黄童子(Yel-lowKid),是世界第一个彩色漫画,成为黄色报纸(YellowPress)的起源。1892年普利策第一次向哥伦比亚大学提出捐款创立新闻学院,但被婉拒。

1901年普利策对竞争已感厌倦,而将《世界报》中最受人攻击的黄色部分取消,黄色新闻风潮遂逐渐衰落。他被公认是19世纪70—80年代“新新闻事业”的创始人。

1911年普利策去世后,遗嘱中规定:《世界报》永远不得出售。后人遵照他的遗嘱,于1912年捐赠250万美元给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美国第二所新闻学院,并从1917年起设立普利策奖(PulizerPrize),每年一度颁赠给美国新闻界和文学界在小说、诗歌、传记、历史、戏剧、音乐、新闻采访报道有卓越贡献的人。

1931年普利策的儿子赫伯特在经济大萧条时把《世界报》售予斯克里普斯·霍华德。为此,赫伯特还专门聘请律师,经过一番颇费周折的司法程序,修改了普利策的遗嘱。

后来《纽约世界报》离开历史舞台,《纽约世界报》大厦也因为修路而被拆除。如今只有《圣路易快邮报》还掌握在普利策家族手中,并且依然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大报之一。

普利策作为一代报人,为新闻事业留下许多遗产。比如一般认为,《纽约世界报》具有三大特征:文章富有趣味、文字简洁生动、版面新颖活泼。普利策的新闻人生,始终都在追寻一种文字简洁生动、意思明晓畅达的报道风格。

正是通过耸人听闻的报道内容、简洁明快的文风及活泼生动的版面设计,配合社会运动,使他的报刊读者日益增多,销量日益扩大。同时,报业的经营管理也日益提升。鼎盛的标志就是1890年落成的《纽约世界报》大厦的落成。

普利策对新闻教育事业影响也尤为突出。在当时,人们还未把新闻当成一门学问,而只是当成一种技艺,并且有许多报纸编辑嘲笑普利策的想法。

1904年,他在一篇登于《北美评论》的文章中答道:创办新闻学院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好的记者,让他们办出更好的报纸,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我希望开展一项运动,把新闻提高到一个学术性专业的层次。

此后,他又与哈佛校长C.W.埃利奥特探讨此事。“根据他们的讨论,埃利奥特和普利策提出了一套新闻学院的全部课程,即强调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辅之以新闻技巧方面的课程。”

后来,在普利策的一再要求下,哥伦比亚大学终于接收了他的捐赠及计划,按他1911年逝世时的遗嘱,给大学的捐赠总额为200万美元,哥伦比亚大学在这个数目上又增加了50万美元。

但普利策本人并未目睹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成立,在他去世后一年,学院成立,如今成为美国一家历史悠久、声誉良好的新闻学院,在新闻学界和业界享有崇高声望。此外,学院还主持评选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

哥伦比亚大学小百科

1.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最早进行通才教育的本科生院,至今仍保持着美国大学中最严格的核心课程。公认在常春藤盟校中最难的两门基础课:“当代文化”和“人文文学”,就是核心课程的基础。

2.哥大最初的建校目标是:“在已知的语言、人文和科学领域内教导和教育青年。”哥大注重学校与社会结合,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和学校,学以致用。

3.在课程设置上锐意进取,特别是设立了国际化(Glob-alisation)、全品质(Totalquality)、道德(Ethics)和人力资源管理四大主题,所以有“21世纪课程”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