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自亲政以来,除掉鳌拜集团,消除了朝廷内部侵夺皇权的势力,但国内仍然存在着不安定的因素。他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柱上。其中又将解决“三藩”问题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所谓“三藩”,即顺治年间清廷派驻云南、广东和福建三地的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后由其子耿精忠袭爵)。当时,他们奉命南征,击败南明政权及农民军余部,曾为统一中原做过贡献。与此同时,他们的权势也随之恶性膨胀,至康熙初年,已发展为新的地方割据势力,对清廷统治构成严重威胁。
诸藩势力的发展,与清初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当时清朝统治者需要以高爵厚禄招降汉族将领,为其统一中原服务。孔有德、耿仲明(耿继茂之父)、尚可喜,原为辽东人,于天命六年(1621)三月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占辽东后,陆续去皮岛,往依明总兵毛文龙。天聪二年(1628)六月,明蓟辽总督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东江大乱,自相残杀,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辗转流徙,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先后归降后金。清太宗皇太极出城相迎,重接待,并破例,授孔有德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命率所驻辽阳,号“天祐兵”;授尚可喜为总兵官,命率所部驻海洲(今辽宁海城),号“天助兵”。崇德元年(1636)六月,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这时,直属清廷的三位汉人藩王,不仅于中央集权无害,反而有利于抵制满洲诸王,维护满清皇帝的地位和权势。崇德七年(1642)八月,皇太极命汉军四旗为八旗,令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分隶正红、正黄、镶蓝旗。
吴三桂在明清兴亡中是推波助澜的人物。他原籍江苏高邮人,后入籍辽东中后所,明原任锦州总兵吴襄之子、后任锦州总兵祖大寿的外甥,曾任游击、副将等职。吴襄因罪下狱,明晋升吴三桂为总兵官,令其率兵守宁远(今辽宁兴城)。明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松锦会战结束,明十三万军队大部死伤、瓦解,蓟辽总督洪承畴降清,吴三桂逃回,收集逃兵,力守宁远,为明廷所倚重,清占关外各城,唯宁远未下。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六,李自成农民军已入山西,昌平兵变,京师戒严,明崇祯皇帝封三桂为平西伯,令弃宁远,火速率兵入援京师,并起用吴襄提督京营。于是,吴三桂奉诏率军起程,但是其行动迟缓,每日行数十里。宁远至山海关仅两日的行程,结果是三月十六日才赶到,二十日到达丰润,吴三桂得知农民军已于前一日入京,便率部返回山海关。清廷曾多次下诏书招降吴三桂,正欲率兵入关的摄政王多尔衮更许诺“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爵藩王”。与此同时,李自成也曾派人招降吴三桂,但因农民军的“割富济贫”“追赃助饷”政策使地主官僚不寒而栗,所以吴三桂最终还是归降于清廷。同年四月,山海关一战,清吴联军大败李自成农民军,多尔衮即日封吴三桂为平西王。至此,清廷封汉人藩王,已有四名。
清廷入关后,主要是在汉人居住地区与汉人交战,所以很注意发挥汉人藩王的作用。顺治二年(1645)攻取南京,消灭南明福王政权,及追击李自成等战役,均有他们参加。
顺治三年(1646)八月,清廷授孔有德平南大将军,率耿仲明、尚可喜等征湖广。至顺治五年(1648)春,湖南诸郡县方定,并旁取贵州、广西部分地区,桂王转徙广西桂林,孔有德等奉命班师。顺治六年(1649)五月,清廷改封孔有德定南王,命其率兵二万征广西;改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各自率兵一万征广东。不久,耿仲明以隐匿逃罪自杀,其子耿继茂代领其众,袭封王爵,南进之师最为顺利,孔有德在是年冬即进占桂林,尚可喜等于次年冬攻克广州,桂王败走梧州。但张献忠大西军余部李定国、白文选等人与南明桂王合作,使南明力量大增,由于李定国进攻四川北部,清廷于顺治八年(1651)命镇守汉中的吴三桂进征四川。吴军力量强大,降清时即号称五万,征战过程又收降、扩员,大约已达七万。李定国等未能在四川立足后又转而争夺广西,于顺治九年七月攻克四川立足后,又转而争夺广西,于顺治九年七月攻克桂林,孔有德阵亡,其子亦被害,部下由其女婿广西将军孙延龄及其女孔四贞统领。因孔有德爵除,“四藩”成为“三藩”。顺治十年(1653)五月,顺治皇帝为协调西南五省力量,采取巢抚兼施的政策,消灭吴三桂王政权,令洪承畴经略五省,兼领江西,授“经略大学士”之印。顺治十四年(1657)十二月,顺治皇帝部署三路进兵方案,诏授吴三桂为平西大将军,与定西将军墨尔根侍卫李国翰从四川入贵州,另有宁南靖寇大将军罗托与经略大学士洪承畴从湖南、征南将军赵布泰与提督线张国安从广西入贵州。
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清军攻克贵州,顺治皇命多军宗室罗信郡王多尼为安远靖寇将大军,代替宁南寇大将军宗室罗托,与其他两路乘胜进取云南。顺治十六年(1659)正月,三路大军俱入云南省城,南明永历皇帝等败走永昌府(今云南保山),后避入缅甸,两广、云贵基本平定。同年三月,顺治皇帝根据洪承畴建议,命平西王驻镇云南,平南王驻镇广镇,曾取得显著效果。吴三桂于顺治十八年(1661)十二月率兵入缅、强行引渡永历皇帝及其眷属、随行官员,并另遣总兵追击、招降巩昌王白文选,不久晋王李定国亦死,云南方定。耿继茂、尚可喜两藩分守闽、奥,亦曾有效地抵御了郑成功的进扰。
而后“三藩”拥兵自重,权势日张。最初耿继茂、尚可喜所属各有十五佐领,绿旗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二万。吴藩所属有五十三万佐领,绿旗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清廷为支付三藩军费,消耗很大,仅云南每年耗饷最多达九百余万,平时亦不下数百万。而且三藩分别专制一方,严重侵犯中央集权。吴三桂以功晋封亲王,总管云南、贵州二省文武军民一切事务,内外各衙门不得掣肘。顺治皇帝又应吴三桂之请,在授予云贵督抚的敕书时,竟写上“听王节制”四字。不仅如此,吴三桂委派部下亲信到他省任职,称为“西选”,一时间西选之官几满天下。吴三桂凭借强大的财力及“西选”任官权,极力笼络四方豪杰之士。他专制滇中十余年,日练士马,利器械。水陆冲要,遍置私人,各省提镇,多其心腹。其子为额驸,朝政纤悉,旦夕飞报。经常挟边防以自重。耿、尚两藩虽然不如吴三桂跋扈,然而也垄断地方大权,各为一方之患。
“三藩”各自把持驻地财源,鱼肉人民。吴三桂的王府原是南明永历皇帝所居五华山故宫,他在此基础上大肆兴建。吴三桂不仅占据沐氏全部庄田,又圈占明代卫所军田,将耕种这些土地的各族农民变为吴三桂的官佃户,恢复明末各种苛重的租税和徭役,此外还以放牧、狩猎等各种借口,强征人民土地,霸占其产业。
尚可喜、耿继茂早在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便攻占广州。最初是两藩同驻一城,所以广州受害尤甚。他们创设“总店”,征收苛捐杂税。凡巧立名目不入正赋,或虽入正赋又加私抽的税目,均由“总店”征收。“总店”爪牙尽情搜刮,所得数额极为庞大,藩下所属私市私税,每年所获银两不下数百万,百姓是敢怒而不敢言。尚藩垄断对外贸易,不仅外商洋货全部控制,并乘朝廷厉行海禁之时,指使藩府参将沈上达大搞走私贸易。他们还侵夺民田,设立王庄、官庄,人民苦不堪言。
对于藩王之害,早已有人上奏朝廷。顺治十六年(1659)正月,曾任广东高要县的兵科给事中杨雍建,上疏反映了广东人民的苦难。然而,顺治皇帝为避免触怒藩王,并没有解决藩王问题,只是将耿藩撤走,改镇福建。
藩王不法贪虐不仅引起地方人民的不满,而且与清廷其他官员也矛盾重重。但凡直接与藩王齣静者必遭严惩。巡按四川的湖广道御史郝浴,因劾奏吴三桂拥兵观望、骄横跋扈罪行,遭吴三桂忌恨,被反诬为“欺妄冒功”流徙尚阳堡(今辽宁开原)。
顺治十七年(1660)十一月,四川道御史杨素蕴,发现吴三桂擅自以胡允等十人题补云南各道,并奉差部员亦在其内,因而上疏论劾,认为吴三桂未经吏部而擅自补授官员,是“轻名器而亵国体”主张“防微杜渐”“一切威福大权,俱宜禀自朝廷”。这样一般性奏疏竟也激怒了吴三桂。他摘引其中“防微杜渐”一语,谓意含隐射,语伏危机,上疏质问。当时正值吴三桂欲用兵缅甸、追剿桂王之时,朝廷不敢开罪于他,只好处罚杨素蕴。杨素蕴从此回陕西宜君老家,“闭门不出者十余年”,吴三桂反叛后才被重新起用。
清廷之所以如此百般迁就“三藩”,主要是因为需要依靠“三藩”平定和守卫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其结果,固然达到了消灭南明、稳定西南与东南局势的目的,但也酿成“三藩”隐患。顺治十八年以后,清廷与“三藩”的矛盾日益尖锐。康熙皇帝亲政以来,日夜悬念,不得不考虑有关撤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