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伐北汉(1 / 1)

北汉同辽和党项一样,也是处在宋北方的割据政权,但是宋对北汉的政策,却与宋对辽,党项的政策截然不同,赵匡胤对北汉很不客气,运用军事、经济等各种手段,对北汉进行打击,并先后三次出兵,攻打北汉,企图一举将其歼灭。北汉偏安一隅,虽然土瘠民贫,赋役繁重,但是军队却十分强悍,城坚地险,加上其统治者都臣服于辽,自称侄皇帝、儿皇帝,挟辽以自重,屡世同后周对立,是宋朝的劲敌。

周世宗与北汉的高平之战,使北汉受到重创,但终未能将其消灭。宋初李筠反叛,同北汉联兵,于是双方开始正面交锋。宋虽迅速平定了李筠叛乱,但在进攻汾州(今山西汾阳)的攻城战中,骁将荆罕儒被北汉军杀死。赵匡胤大为恼怒,连斩了作战不力的二十九员荆罕儒部将校以泄愤。对于这次失利,赵匡胤始终耿耿于怀,因此便广泛征求臣僚意见,打算一举消灭北汉政权。但臣僚们却大多对此持有异议。如武胜节度使张永德认为,北汉兵力不多却很精悍,加上有辽作后盾,恐怕难以迅速攻取。可以每年派出一些游兵,破坏其农业生产,并向北汉派出间谍,设法离间北汉与辽的关系、待其内外交困,再伺机进攻,可一战而胜。华州团练使张晖也认为:“泽、潞疮痍未瘳,军务荐兴,恐不堪命。不若戢兵育民,俟富庶而后图之。”赵普也不同意:“太原位于西北二边,如一举而下,就要独力承担辽军南下的祸患。不如暂且让它苟延残喘,等南方平定之后,那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还能逃到哪里?”赵匡胤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他虚心地采纳了众人的意见,决定“且存继元,为我屏翰,俟我完实,取之未晚”。

赵匡胤虽将兵力转向了南方,但对北汉也没有忘记,时刻注意着北汉的动态,准备一有机会,就攻打北汉。于是,选用将领应该对自己的话负责,镇守边关,对北汉的骚扰进行坚决打击。同时,展开外交攻势,派遣一个名叫盖留的人出使北汉,对北汉主刘钧说:“你们和后周是世仇,不服其统治完全可以理解。但我大宋与此无干,为何仍然不肯臣服。如果你有志争夺中原,应举兵南下太行,一决雌雄。”刘钧回答道:“河东土地甲兵,难以抵挡中国。但我之所以守此一方之地,不过是为了保住刘氏宗祀,并不是故意反叛。”史载,赵匡胤哀其言,笑着说:“为我语钧,开尔一条生路。”因此终其世不加兵。自然,这是封建史家的溢美之词。事实上赵匡胤并不是心怀恻隐怜悯,高抬贵手放北汉一条生路。他绝不能对北汉这样仁慈,而是由于此时正在用兵南方,无暇北顾,只能对北汉进行恐吓。当平定后蜀之后,赵匡胤的实力大为增强,于是对先南后北的策略做了局部调整,把注意力转向了北汉。

北汉虽依附辽朝,但双方结合在一起的目的本是互相利用,各怀异志,有时难免会出现摩擦,甚至会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就在盖留出使北汉的同年,辽为了从北汉榨取更多的贡物,便罗列了北汉三大罪状:不该擅改年号,不该擅助李筠,不该擅杀段常。北汉本来奉辽为正朝,擅自更改年号应该取得辽的同意,没有辽的首肯,擅自做主对辽而言自是不能容忍。帮助李筠对付宋军,这对辽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李筠却投靠北汉而把辽抛在一边,所谓“舍大就小”,且不通知辽朝,显然有点目中无辽、没有把大辽放在眼里的。至于诛杀段常,却是北汉内政,事出有因。当时有位和尚,不守清规戒律,与一妇人私通,生下了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儿郭氏,后来得到北汉主宠爱,打算立其为妃。而枢密使段常以为其来路不正,如立为妃恐贻笑天下,北汉主被迫放弃了原来的念头。不仅如此,郭氏的亲戚故旧也多遭段常的迫害。因此,郭氏一门对段常是恨之入骨,设计进行诬陷,段常最终死于非命。辽列举上述罪状的目的,无非是要北汉多多进献。而刘钧不敢冒与辽决裂的风险,在这些指责面前,恐惧异常,只得遣使携带大量财物,前往“谢罪”悔过。但使者到了辽朝,却被扣留。刘钧更加惶恐,又一再送上财物;都落了个同样结果。北汉本来就土地狭小贫瘠,难以负担辽贪得无厌的索取。每年缴纳贡赋,使财政陷入瘫痪。统治者被迫压榨人民,又不可避免地激化了内部的矛盾,使人民怨声载道。

开宝元年(968),刘钧病死,养子刘继恩继位。刘继恩大腹便便,满脸胡须,长得上长下短,如果骑马则显得魁梧无比,徒步便形同侏儒。为人懦弱无能,对政治一窍不通。刘钧对刘继恩的才能了如指掌,在生前就曾担心:“继恩缺乏济世之才,恐怕难以担当重任。”果然不出所料,在他继位以后,处死刘钧另一养子刘继忠。又对宰相郭无为没有在刘钧面前说他的好话怀恨在心,加上不满郭无为专权,因此企图伺机除掉郭无为。郭无为敏锐地觉察到刘继恩将对自己不利,于是先下手为强,乘刘继恩服丧无备之机,于同年九月派人暗杀了刘继恩,迎立刘钧另一养子刘继元。

北汉新丧之后,内部争斗不断,政局动**不安。赵匡胤觉得应趁机进兵,于是任命昭义节度使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宣徽南院使曹彬为都监,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为副,怀州防御使康延沼为都监,棣州防御使何继筠为先锋部署;建雄节度使赵赞为汾州路部署,绛州防御使司超为副,隰州刺史李谦溥为都监,率军北伐,进攻北汉。

北汉得知宋军来攻,派遣侍卫都虞候刘继业、冯进珂率军扼守团柘谷(今山西祁县东南),并以枢密使马峰任监军,同时急忙遣使到辽请求救援。刘继业,原名杨重贵,因有勇有谋,深受北汉主的赏识,被赐为刘继业,他就是人人皆知的杨令公。马峰率部至洞过河,同宋李继勋遭遇。先锋何继筠率部出击,歼灭汉军二千余人,擒获汉将张环、石斌等人,夺占汾河桥,直逼太原城下,焚烧延夏门。刘继元派郭守斌率兵出战,被宋军击败,退入城中。

在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赵匡胤发动外交势力派使持诏书至太原,劝说刘继元投降,承诺投降后将授其平卢节度使。又分赐郭无为、马峰等人诏书四十多份,许诺授予郭元为安国节度使,其他人也许以高官。郭无为见诏心动,将其余的诏书藏起来,只拿出一份给予刘继元的诏书,劝说刘继元投降。刘继元身为北汉主,快乐逍遥,威风八面,平卢节度使没有让他动心,因此不假思索地拒绝了宋的劝降。

辽与北汉之间虽有矛盾,但却不希望宋将北汉消灭,大敌当前,自然会携起手来,因此在接到北汉的求援后,即命挞烈为兵马总管,率诸道兵驰援北汉。十一月,李继勋等得知辽兵来援,唯恐腹背受敌,引兵撤退。北汉乘机南下,大掠晋、绛两州。

宋对北汉第一次用兵就这样结束了。赵匡胤对第一次北伐北汉无功而还自是心有不甘。为此征求大臣魏仁浦的意见:“朕想亲征太原,爱卿意下如何?”魏仁浦答道:“欲速则不达,望陛下慎重行事。”但赵匡胤决心已下,不可动摇。于969年农历二月御驾亲征,二攻北汉。为此,命曹彬、党进等人,各领兵先赴太原。接着,任命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赵赞为步军都虞候,率军随后跟进。接着,任命皇弟赵光义为东京留守开封,处理政务,自率大军出发。赵匡胤分析:“辽得知这次行动,必率众来援。他们以为镇、定无备,将由此路入侵。”于是,任命韩重赟为北面都部署,祁延义为副,率兵防备辽从河北方向南下侵扰。以何继筠为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部署,屯兵阳曲,以阻击西援辽军。为了保证粮道的畅通,任命王祐权知潞州,赵逢为随驾转运使,专门负责粮饷供应。同时遣使十八人分往诸州,调运粮饷赴太原。部署完毕之后,赵匡胤从京师出发,经过滑、相(今河南安阳)、磁(今河北磁县)等地,进入潞州。

北汉在宋军大举进攻面前,再次派刘继业、冯进珂等率兵屯驻团柏谷,截断宋军的去路。刘继业令军校陈廷山领兵数百骑前去侦察敌情,正好碰上了宋李继勋率领的前军,陈廷山自知难敌,率部投降。刘继业、冯进珂知道寡不敌众,也放弃团柏谷,领兵撤到太原。刘继元见刘继业不战而退,勃然大怒,即将他撤职。李继勋乘机率部进至太原城下。

这时赵匡胤在潞州,因阴雨连绵,逗留了十八天。有一天,捕获了一名北汉奸细,赵匡胤亲自审问。这位间谍善于察言观色,能言善辩,哄骗赵匡胤“城中民众遭受罹毒已久,日夜翘首盼望皇上车驾光临,唯恐来得太迟了。”奉承话人人爱听,这番话听起来很入耳,赵匡胤笑逐颜开,龙心大悦,于是催马起程,向太原进发。

三月,赵匡胤抵达南关,接到前锋李继勋战报,在太原城下击败汉军,歼灭千余人。几天之后,赵匡胤赶到太原城下,于是,大规模的攻城战就此拉开帷幕。

赵匡胤来到太原城下后,即到城南观察地形,了解敌情,决定筑长连城围攻,为此,征发太原各县民夫几万人到太原城下集合。由于城内防守严密,一时难以攻下,有人建议调派援军。部将陈承昭进言:“陛下有数千万兵在左右,何不加以利用?”赵匡胤当时如堕云里雾中,没有听明白。陈承昭以马鞭指汾水,赵匡胤恍然大悟,于是命令陈承昭负责,修筑渠道,引汾水淹太原城。赵匡胤本人也赤脚露臂,手持宝剑,坐在黄盖下面,亲自监督。

与此同时,赵匡胤将攻城部队分为四部,李继勋驻扎在城南,赵赞驻扎城西,曹彬驻扎城北,党进驻扎城东,加紧围攻。并派兵,攻打北汉其他州县。北汉兵借着夜幕的掩护袭击赵赞所部的西寨,赵赞率众迎战,被弓箭贯穿脚板。恰巧党进派都监李谦博率部在西山砍伐树木。听到战鼓声声,李谦博即率部赶来,和赵赞部合兵猛击,才将北汉军击退。刘继业又率骑兵数百人从东门出来突袭东寨,党进挺身而击,追逐刘继业,手下只有数人跟随。刘继业藏匿在壕沟中,攀着绳索缒入城中,才逃得性命,没有被宋军俘虏。

四月,辽军果然如赵匡胤所料,分两路增援北汉:一路向石岭关,一路南下定州(今河北定县)。赵匡胤闻讯,急召石岭关部署何健筠来到太原城下,面授机宜,配给他精锐骑兵数千,阻击辽援军。并对他说:“明天中午,我等你的捷报传来。”当时天气渐热,赵匡胤赐予何继筠麻酱粉。何继筠食毕,即飞骑赶往石岭关,在阳曲县北同辽军展开激战,把辽兵杀得落花流水,活捉将领王彦符,斩首千余级,俘虏一百余人,获马七百匹及无数兵器。何继筠打扫完战场,即派儿子飞马报捷。赵匡胤登上高台远眺,见一骑从北面飞奔而来,便知是前来报捷,派人迎上去一问,果然如此。北汉本来依恃辽兵解围,因此固守坚城。赵匡胤摆出所缴获的兵器和辽兵首级,城中人看到之后,胆战心惊,士气低落。

从定州南下的辽兵,本来是想使用围魏救赵的故技,但因宋军有备并没有占到便宜。驻屯镇定的韩重赟,按照赵匡胤事先的指示,将部队部署在嘉山,严阵以待。辽兵赶到,只见旌旗遍野,宋军严阵以待,军心大骇,正想逃遁,韩重赟挥军猛击,大破辽兵。与此同时,北汉所辖的宪州、麟州、岚州等州,也相继被宋军占领。

辽援军既败,赵匡胤可以放心大胆地全力攻城了。于是,他命令将汹涌的汾河水,引入渠道,淹灌太原城。城内城外,顿成一片汪洋。赵匡胤命宋军乘坐小船,上载强弩,发动强攻,但遭到汉军的阻击。骁将王廷乂、石汉卿身中流矢,先后毙命。赵匡胤恼羞成怒,下令急攻,洪水从延夏门入城,穿越两重城墙,城中一片混乱。汉军沿着城墙,临时增筑堤障,被宋军强弩劲弓所阻,难以进行。于是,他们用大批草料,暗中堵住水口,暂时减轻了水患。

此时北汉外援已绝,困守孤城,危在旦夕。宰相郭无为以为太原难保,劝说刘继元投降,遭到拒绝。郭无为暗怀投宋之心,早已有之。早在宋军第一次进攻北汉时,宋曾许以安国节度使的官位诱降郭无为。自那时起,郭无为就已动摇。有一次,赵匡胤派间谍惠磷诈降北汉,被郭无为任用为官。宋军进攻北汉时,惠磷即偷偷逃跑,后来被巡逻的北汉士兵活捉,送到太原。郭无为知道他是宋朝间谍,私自将他释放。有一军校李超,知道惠磷的真实身份,欲向朝廷告发惠磷。郭无为得知消息,将李超处死灭口。赵匡胤这次亲征,来势凶猛,郭无为心中暗喜积极活动。有一天,刘继元大宴群臣,郭无为在席间突然失声痛哭,装模作样,要拔出配剑自杀。刘继元急忙上前阻拦,搀扶他回到座位,询问为何啼哭。郭无为抽抽咽咽地说道:“为什么要拿一座孤城来抵抗百万大军呢?以卵击石,后果可知。与其城破被俘受辱,不如自杀以死。”其实,郭无为并不是真的想死。此举不过是动摇人心,让刘继元放弃抵抗而已。后来见宋军围攻甚急,郭无为伺机出城投降。有一次,郭无为毛遂自荐,请求亲自率兵夜间出击。刘继元爽快答应,并精选了一千多人让他指挥,还亲自到延夏门为他送行。当晚,天气开始时满天星斗,可不久却是风云突变,晦冥阴暗。郭无为行至北桥,便和众将失散,身边只剩下几十人。他自忖仅以这些人出降,恐怕难以得到赵匡胤的重赏,于是只好悻悻地调转马头,回到城内。有一个名叫卫德贵的宦官早已对郭无为心存不满,并暗中留心郭无为的所作所为。一见时机已到,向刘继元揭发了他的阴谋。刘继元为稳定人心,将郭无为斩首示众。

刘继元虽斩了郭无为,暂时稳定了内部,可对外面的强敌,只能固守孤城外。凑巧当宋军来攻时,契丹派使者韩知璠来到太原,册立刘继元做皇帝,也被围困在城内。韩知璠明白,如果太原城破,自己恐怕也性命难逃。因此,他生怕刘继元投降,便鼓动生花妙舌,给刘继元加油打气。加上他本人颇知兵事,亲自上阵,昼夜督促北汉士兵固城坚守。刘继元也不甘束手就擒,沦为赵匡胤的阶下之囚,于是决定负隅顽抗。在处死郭无为后,振作精神,派兵从西门潜出,企图焚毁宋攻城器械,哪知被宋军击败,丢下万余士兵尸体,仓皇退入城中。

赵匡胤自从平定李重进之后,就运筹帷幄之中,不再亲历战阵。这次出动大军,御驾亲征,本以为一定是马到成功。没料到遇到了从未有过的顽强抵抗,竟奈何不得区区一座孤城。大军云集城下,猛攻三个多月,所获无几,损失却不少。这自然使赵匡胤脸上无光,感到大大地丢了面子。主忧臣死,面对焦躁恼怒的赵匡胤,他的侍卫亲军们个个愿意替主分忧,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自告奋勇,率众攻城,又是失利,身中流矢,负了重伤。这下更是把众人激得双眼冒火,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率领各班卫士叩头请战,愿意效死力。但是这下赵匡胤却不同意了,殿前诸班身负保卫皇上重任,万一有失,本身安危堪虞。赵匡胤自然不会冒万千之险,孤注一掷,把自己的贴身卫士丢掉:“你们都是我亲自训练出来的,无不以一当百。目的是让你们保卫我的安全,以防不测之变发生。我宁可不得太原,也不会让你们丢掉性命。”赵匡胤早已失去攻城信心,于是乐得送个人情,收买众心。果然,众人一听赵匡胤这番肺腑之言,个个热泪盈眶,连连叩头,高呼“万岁”。

久攻不下,损兵折将,促使赵匡胤考虑撤兵事宜。加上这时天气炎热,**雨连绵,大军驻扎在甘草地上,因为士兵水土不服,很多人拉起了肚子,军中疾病流行,士气低落。还有辽军在第一次增援失败后,再次派出援军,正在陆续赶来,宋军处境不利。见此情形,大常博士李光赞上言:“陛下神明类武,自即位后战无不胜,谋无不克,兵锋所指,势如破竹,过去僭窃帝王之号者,如今有许多已对陛下称臣。区区一座太原孤城,本不需亲劳大驾。重务飞挽,兴师动众,有可能给天下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引起他们的不满。大宋疆域辽阔,不在乎区区一城,得到它不足为荣,失去它也不足为辱。况且时当炎热,候当暑雨,如果河津泛滥,粮道阻隔,大军乏食,恐怕又将引起皇上焦虑。以臣之见,不如车驾回京,屯兵上党,夏割其麦,秋取其禾,这样既免除了兴师动众之扰,又可以削弱刘氏根基。望陛下三思。”

这番言论,言辞委婉,说理透彻。其实,赵匡胤早已有撤军念头,只是难以开口,这下总算找到了台阶,自然是心中默许。便同赵普商量,赵普对李光赞的话很是赞同。于是,开始谋划班师回朝事宜。

这时,薛化光也上书献策:“凡砍伐树木,必须先去其枝叶,然后取其根底。如今太原外有辽助,内有民贡,恐怕在短时间内难以攻下。如果在太原北石岭山及河北界西山、东静阳村、乐平镇、黄泽关、百井社等地修筑堡垒营寨,阻扼辽朝援兵;同时将太原地区民众赶移到西京、襄州、邓州、唐州、汝州等州,断绝太原的贡赋来源。

这样,时间不长,太原自会灭亡。”赵匡胤认为他的话有一定道理,于是将太原民众一万多家,迁到河南、山东等地安置。同时又将忻州(今山西忻县)、代州(今代县)民众,全部迁到内地。然后,正式打道回府,从太原城下开拔,回撤京师。

想当初,宋军开始北征时,一路浩浩****,威武雄壮。可如今却是无精打采,狼狈不堪。沿途遗弃无数的辎重粮食和兵械仅落入北汉手中的粮食就达三十万斛。北汉本来是“丧败罄竭”,依靠缴获的粮食才得以“少济”。赵匡胤第二次亲征北汉,又这样无功而返。

宋军撤退之后,北汉军民立即排除城中积水,水落之后,不少城墙倒塌。当时辽朝使者韩知璠还没有离开太原,见状之后大为赵匡胤惋惜:“宋军引水浸城,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如知道城墙浸泡之后不再坚固,极易崩塌,则太原恐怕就会落入宋人手中了。”如果赵匡胤听到此话会无地自容,这就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宋军前脚退走,辽兵接踵而至,屯于太原城下,一副救世主的嘴脸。刘继业对刘继元说;“辽朝贪利弃信,他日吾国必被其所灭。今救兵骄而无备,我愿率兵突袭,获马数万,然后归顺大宋,使一方之民免于涂炭,陛下也可长享富贵,这样不是很好吗?"虽然北汉主没有采纳,但刘继业本人的想法,却为他后来成为大宋名将威震边关埋下了伏笔。

北汉虽然保住了太原,但遭此重创,元气大伤。刘继元在宋军撤退后,不顾满目疮痍,只顾奢侈享乐。他既是一个好色之徒,性格又格外残暴,臣下稍有冒犯,必株连九族。自故相张昭敏以下,被杀的大臣不可胜数。而太师兼中书令,原是五台山的一个花和尚,靠贿赂刘继元几百副首饰,得到这样的高官,其政治的腐败可想而知了。在他的腐朽统治下,北汉更加摇摇欲坠了。

两次进兵北汉,宋虽未获胜,也没有失败,应该说双方打了个平局。但赵匡胤对这一结局却是深感不满,念念不忘给北汉最后一击。976年,南唐灭亡,南方基本统一。于是,赵匡胤集中精力,制定进攻北汉战略。

这年八月,任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为河东道行营马步军部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为都监,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杨光义为都虞候;西山巡检郭进为河东忻州、代州等州行营马步军都监,兵分五路,开始

第三次进攻北汉。其中,郝崇信、王政忠率军一部出汾州;阎彦进、齐超率军出沁州(今山西沁县);孙晏宣、安守忠率部出辽州(今山西左权);齐延琛、穆彦璋率部出石州(今山西离石);侯美、郭进率部出忻州、代州。开始时各路宋军按预订计划,进展顺利。党进率兵直逼太原,在汾河之南列寨,列寨在太原城北击败北汉军数千人。十月,赵匡胤突然去世,赵光义以皇弟身份继承皇位。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赵光义下令撤军。宋军第三次北攻北汉,就这样不了了之。

赵匡胤三攻北汉,虽然没有灭了北汉,但也有一定收获。三次征讨,给北汉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特别是采纳薛化光的建议之后,北汉民众多被迁移到南边,所存无几。虽仍有十一州地域,但只剩下兵三万,人口剩下三万五千户,“虽巢穴尚存而危困已甚,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北汉只剩下一片荒原,灭亡已是指日可待。赵匡胤播下的种子,到赵光义时开花结果。979年,赵光义举兵北上,终于灭掉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