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平定二李叛乱之后,赵宋王朝的统治得到进一步巩固,统一全国,自然成为赵匡胤下一个奋斗目标。
当时,赵宋政权虽承袭了后周统治区域,拥有一百一十一州、九十六万户,有效统治区域,仅仅局限于中原地区。在其南面,尚有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在其北面,还有辽和北汉政权。分裂割据的局面依旧。要统一全国,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首先,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战略方针的选择和制定。
赵匡胤面对“卧榻之侧,皆他人家”的严峻形势,在即位之初即已开始考虑这一问题,他为此常常彻夜难眠。
这是隆冬时节的一个夜晚,北风呼号,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异常。银妆素裹的开封城失去了平时的喧闹,沉睡在一片银白色的冬夜里。街上行人早已绝迹,赵匡胤拥被坐于龙床,苦思用兵方略,久久难以入睡。后来索性爬起床来,穿上貂皮大衣,悄悄走出宫门,来到赵普的门前。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已经入睡的赵普。赵普推开大门,立刻惊呆了,只见皇上伫立在风雪之中,已变成了一个雪人。赵普急忙将赵匡胤迎入府中,燃起火炉,摆上几碟小菜,为赵匡胤接风祛寒。君臣围坐炉旁,亲密无间。夫人和氏亲自把盏,殷勤劝酒。酒过三巡,颊红耳热,赵普才开口问道:“夜深寒甚,陛下为何冒雪出宫?”赵匡胤回答:“除了睡榻之外,都是别人的地盘,我又怎能安然入睡?心中焦急,因此特来找你商议对策。”赵匡胤继续往下说:“我的打算是先收复太原。你以为如何?”赵普默然良久,才表情淡漠地缓缓回答:“陛下要先伐北汉,微臣没有什么好说
的。”赵匡胤知道这是赵普委婉地表示反对,便问道:““爱卿为什么不同意呢?””赵普思忖片刻:“太原位于西北二边,如果一举而下,那么,辽军南下的祸患,就要由我朝独自抵挡了。臣以为不如暂留北汉不攻,等到平定南方诸国之后,再转兵北向,区区一座孤城,不足为虑。”赵匡胤开怀大笑:“爱卿不必多言,我刚才已知道你的意思了。我也正是此意,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不谋而合。我说要先攻太原,不过是试探试探你的反应罢了。"一席长谈,明确了先南后北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
当然,一个关系到赵宋千秋大业的战略方针,不可能就这样简单制定出来。而是经过两年多的酝酿和反复求证,形成最终决策。其实早在赵匡胤即位不久,就开始“密访策略”,就统一方针问题广泛征求臣僚们的意见。当时的官员大都不赞成先攻北边,而主张应兵锋南指。正是在博采众议的基础上,才促使赵匡胤定下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
这个战略方针的出笼,根植于赵匡胤君臣对当时各方实力的冷峻思考。战争,首先是交战各方军事实力的较量。宋王朝建立之时,神州大地依旧是分崩离析,政权鼎峙。宋和辽虽然力量比较强大,但就辽和宋的力量对比而言,辽的经济、军事实力又显然占据了优势。仅从军力方面讲,辽有军队三十万,以擅长骑射的骑兵为主力;宋初军队只有十九万多人,其中步兵占大多数。在燕山以南华北的旷野平原很适合辽的骑兵作战。再看北汉,兵力不多,却精悍无比,又有辽朝作为后盾,绝不能轻举妄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向北进兵,不仅毫无取胜的把握,而且很可能损兵折将,动摇新建宋王朝的根基。对此,赵匡胤不能不仔细考虑。
战争,还是双方经济实力的较量。要支撑长期战争,就需要雄厚的财力做保障,国库空虚想完成国家统一,只不过是在自欺欺人。赵家政权虽有后周所奠定的良好基础,但中原地区自唐中叶以来,兵连祸结,战乱不断,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恢复和发展生产,增强财力,需要日积月累,绝不能一蹴而就。而这个时期的南方,虽也有政权的更迭和军事上的冲突杀伐,但时间较短,规模也较小,有些地方甚至几十年干戈不及,基本上对社会经济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破坏。
北方历次战乱,都造成大量人口南移避乱,使南方得到开发,经济重心转到南方,南方的经济实力胜过北方。更重要的是,南方各政权政治腐败,军力衰弱,容易攻取。在上述情况下,赵匡胤选择了南方,不过是顺理成章,形势使然。
先南后北的战略,并不是赵匡胤集团的发明创造。其实早在后周世宗时,世宗命近臣各自撰著策论,大臣王朴就提出了先南后北、统一全国的方略:“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如果先取南唐,“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庶几可平矣。唯太原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当以兵强击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竭气沮,必未能为边患,宜且以为后图”。王朴的建议很有道理,后来世宗南征北伐,就是部分采纳了他的建议。身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对此是很清楚的。他对王朴的才华很钦佩,夺取帝位后,曾感慨地说,假如王朴在世,恐怕自己难以身穿龙袍,坐上龙庭。因此,王朴提出的这个著名的策略,自然会给赵匡胤带来很大影响。当然,赵匡胤也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他的理论给予了丰富和发展。
那么,先南后北的战略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呢?赵匡胤本人对此做过较为完整的表述,他说:“中原地区自五代以来,战乱不断,国库空虚。必先取巴蜀,其次取广南、江南。这样,国库才能丰盈。北汉与辽接壤,如先攻取北汉,那么辽国就会**,还不如先让他苟延残喘,作为我们的屏障,等到我国富兵强之后再攻取它,为时不晚。”这一战略的着眼点是先弱后强,也就是先易后难,北守南攻,待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后,再集中力量统一北方。当然,任何战略方针的制定,都离不开当时的环境和主客观方面的条件,同时,时移则事易,制定战略方针也会随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赵匡胤在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视当时的情况进行了不断地调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