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露锋芒(1 / 1)

“踏破铁鞋无觅处”赵匡胤的机会来了。当赵匡胤风尘仆仆地赶往北方时,正碰上后汉枢密使(掌管军事机要及边防军事的长官)、留守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的郭威招兵买马,出身世宦,身有武艺仪表堂堂的赵匡胤很顺利地成为郭威麾下的一名士兵。赵匡胤东奔西跑,总算找到了一个立足点。这一年,赵匡胤二十三岁。

原来,后汉隐帝即位不久,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等人便陆续举兵反叛。隐帝先后派遣白文河、郭从义、常思等率兵平叛,但均被叛军打败,隐帝没办法,只得请求郭威出马。郭威受命出击,一战成功,李守贞兵败自焚而死,赵思绾、王景崇相继投降。郭威凯旋归来,平叛有功自然要加官晋爵,郭威由此成为朝中最具实权的人物,权倾朝野,炙手可热。赵匡胤恰在这时投奔到郭威手下,可以说是投对了门。

950年,郭威以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的身份,留守邺都。郭威功高震主,隐帝表面上虽对郭威宠信有加,而内心里却忧心忡忡,对他十分忌惮,担心有一天郭威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授密诏,令镇宁军节度使李弘义杀掉在澶州(今河南濮阳)的大将王殷,命郭崇前去暗杀在邺都的郭威。哪知李弘义胆小怕事,害怕事情不成引火烧身,于是暗中向王殷泄了密,王殷急忙派人驰告郭威。事不宜迟,郭威立即行动。郭威决定伪作诏书,并在诏书中命令郭威诛杀部下将校,郭威在军中深孚众望,威望很高,这下群情更是激愤,纷纷表示誓死效命,拥戴郭威为主,杀掉昏君。郭威看见时机已经成熟,于十一月率兵渡过黄河,矛头指向京师。隐帝闻讯,杀掉郭威留在京师的家属,然后派兵抵抗。哪知精兵强将早已聚集在郭威周围,隐帝的军队不堪一击。郭威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尚未到达京师,隐帝已被手下处死。郭威率领百官,请立继君,太后于是择立武宁节度使刘赟。十二月,京师纷乱未定,又传来辽兵南犯的消息,郭威率兵北上迎击。师至澶州,不战而返。此时,从徐州赶往京师接任皇位的刘赟还在途中,被郭威派人杀掉,还没有坐上龙椅就一命归西。于是,文武百官拥立郭威为帝。广顺元年(951)一月,郭威终于从幕后走上台前,坐上了龙庭,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

赵匡胤一心向上爬,在这种改朝换代的斗争中,自然不会放过机会。他上蹿下跳,表现出色,博得了郭威的欣赏。郭威称帝后,论功行赏,赵匡胤也实现了他的一个心愿,成为禁军东西班行首,一个皇宫禁卫军的小头目。官职尽管不大,但同过去浪迹天涯时相比已是天壤之别。这一年,赵匡胤二十四岁。

赵匡胤终于衣锦还乡。让他欣慰的是,父母健在,娇妻安好,弟弟们逐渐成人。赵匡胤在公务之余,尽享合家团聚的天伦之乐。这几年,夫人为他生下了两女一子。事业已走上正轨,家庭也美满幸福,赵匡胤的日子过得很如意。

广顺三年(953),由于业绩突出,赵匡胤得到了升迁的机会,被派到滑州(今河南滑县)当副指挥使。这也是赵匡胤生命中的一个十字路口,如果赵匡胤就此成行,他个人以及中国的历史可能会重写。就在这个紧要关头,还未出发上任,恰好柴荣从澶州内调开封府尹(开封府长官)。因为柴荣过去在军中曾认识赵匡胤,两个人很投缘,知道他很有些才能,正好自己身边也需要人才,于是就上奏朝廷,把他留在身边,担任开封府马直军使(府属骑兵指挥官)。赵匡胤终于遇上了贵人,这个人就是柴荣。

柴荣,原是郭威内侄,从小就跟随姑姑生长在郭威家中,很受姑父、姑母喜爱。由于郭威儿子被杀,遂以其为子。郭威东征西讨,他也时常追随在左右。郭威在邺都起兵反汉后,由柴荣留守邺都。郭威当上皇帝后,柴荣自然平步青云,官拜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因同枢密使王峻不和,没有在京师任职。后来王峻有罪被杀,柴荣才被内调开封府尹,并被封为晋王。赵匡胤深知柴荣的重要,能被未来的皇帝赏识,对于赵匡胤来说可谓是喜从天降。尽管这时担任的官职并不显要,但毕竟走进了权力的核心。对赵匡胤来说,可谓是前途无量。

954年,周太祖郭威病死,柴荣继位为皇帝,是为世宗,改元显德。世宗即位仅两个月,北汉刘崇就同辽联合,统军四方,向后周发动了大举进攻,企图乘后周国丧、世宗新立之机将后周一举消灭。汉辽联兵,气势汹汹,在太平驿(上党西北八十里)击败后周军后,逼近上党(今山西长治市)。柴荣得报,怒火中烧,决定组织兵力反击刘崇。于是调兵遣将,几路进军。东路由符彦卿、郭崇率领,自磁州(今河北磁县)北出,截断刘崇后路;西路由王颜超、韩通率领,由晋州(今山西临汾)东北,出击;南路由樊爱能、何徽、白重赞率领,从泽州(今山西晋城)北上迎击。柴荣御驾亲征,亲自率军从开封出发,经怀州(今山西沁阳)、泽州北上,赵匡胤率领二千名侍卫亲兵随同出征。刘崇舍潞州(今山酉长治)不攻,绕城南下高平(今属山西)。于是,高平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刘崇将所部分左军、中军、右军,左军由张元徽率领,右军由辽骑兵组成,自己则亲率中军,摆出一副要同周军决战的阵势。柴荣也将部队分为三部,李重进、白重赞部为左翼,樊爱能、何徽部为右翼,向训、史彦超率精锐骑兵把守中央,自己亲自临阵督战。刘崇在兵力上占有优势,自以为胜券在握,在辽人面前逞能,竟忘乎所以,认为辽右翼不必出战,仅靠汉军就可一战而胜。这时,猛烈的东北风突然刮起来,刘崇心中大喜:“此乃天助我也!”立即下令进攻,企图借助风势消灭后周军。然而时间不长,风向逆转,迅猛的南风卷起了阵阵黄沙,只吹得北汉将士眼迷头晕,不辨东西,阵脚大乱。刘崇刚愎自用不听劝告,坚持让部队出击,让左军骑兵猛击周右翼樊爱能、何徽部。形势本来对刘崇不利,但樊爱能、何徽等人饱食终日,军纪涣散,所部将骄兵惰,被汉军的骤然进攻吓得屁滚尿流,步兵不战而降,骑兵纵马狂逃,并且一路大叫大嚷;“不好了,辽兵来了,我军被打败了,大家快逃呀!”右翼的溃败,打乱了周军的整个阵势,形势万分危急。这时,周世宗身边只有赵匡胤和张永德各自率领的亲兵共四千人。初次参加大规模作战的赵匡胤,在这一危急关头镇定自若。他指着西面的山坡,对张永德说:“阁下所部都是神射手,可迅速占领那个高地,我率部下骑兵从左面包抄过,两面夹击,必能取胜,国家存亡,在此一举!”接着,又大声激励部下,鼓舞士气:“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皇上处境危急,正是我辈效命立功之时,大家随我冲啊!”说完腾身上马,勇往直前冲向敌阵。在他的带动下士气高涨,士兵们个个奋勇争先,扑向敌阵。张元徽被当场击毙,汉军群龙无首,开始溃败,战场形势终于逆转。恰在这时,后周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的后续部队及时赶到,立即投入战斗。汉军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刘崇惶惶如丧家之犬,率领一些残兵败将逃回太原。

周世宗终于赢得了即位以来第一次大战的胜利。战争结束之后,依例论功行赏。樊爱能、何徽以下七十多名临阵脱逃的将校,依军法皆被处死,落了个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而赵匡胤自从军以来,虽然极得皇上赏识,并没有表现出多少超人的才能。郭威夺取后汉政权时,他虽参与其事,但因当时身份低微,只不过是一名普通军卒,因此几乎没起多大作用。世宗虽视他为心腹,但时间不长,也没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这次,赵匡胤总算抓住了千载难逢、稍纵即逝的良机,在皇上面前大大地露了一回脸。周世宗自然对此铭记在心,没有亏待他,赏给他做殿前都虞候,赵匡胤由此跻身于高级将领的行列。这一职务,是许多人苦求终身也难以得到的,就连他的父亲赵弘殷奋斗了几十年,其职位尚比这一官职低得多。而赵匡胤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便由一个普通士兵成为大权在握的高级将领,没有依赖祖宗余荫,完全依靠个人的努力,可谓是青云直上,一步登天。

高平之战,使周世宗痛彻地认识到拥有一支军纪严明,富有战斗力的军队是何等重要。战后不久,他就开始整顿军队,严明军纪。他把这项工作全权委托给赵匡胤负责。赵匡胤秉承周世宗的旨意,大刀阔斧裁汰老弱,减少冗员,改组禁军,并将禁军中"武艺超绝”的士兵挑选出来,编入殿前诸班。同时,加强军事训练,严明军纪军法。经过这番大张旗鼓的整顿,呈现出新的风貌,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于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周世宗对此很高兴。而赵匡胤本人,则通过这项工作不但得到周世宗的信任,而且在禁军中树立了威信,将自己的影响渗透到禁军之中。这时播下的种子,在六年后代周建宋的过程中得到了巨大的收获。

后周代汉,表现出了不同于五代十国其他政权的崭新气象。郭威出身贫寒,了解民间疾苦。他当了皇帝后生活节俭,虚怀纳谏,惩治贪官,革除弊政,废除苛捐杂税,奖励发展生产。在五代帝王中,周世宗是最具雄才大略的一位。即使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可算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在继承郭威改革的基础上,把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955年农历四月,即周世宗即位的第二年,他便下诏书令朝官每人撰写一篇《为君难为臣不易论》、一篇《平边策》,对治理国家和统一全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以便在决策中作为参考。周世宗在致力于修明内政的同时,图谋统一全国。并发动了统一天下的战争,在战争中,赵匡胤表现得相当出色,逐渐成为周世宗的左膀右臂,不可缺少的干将。

周世宗的兵锋,首先指向了后蜀的秦州(今甘肃天水)、凤州(今陕西凤县)、成州(今甘肃成县)、阶州(今甘肃武都)四州之地。这四州是后蜀在后晋末年乘中原内乱之机所占据的。由于后蜀的残暴统治,使那里的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后周建立后,四川百姓不断有人逃到开封,要求出兵赶走后蜀,拯救那里的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显德二年(955)四月,柴荣任命大将向训、王景领兵出发,收复四州之地。后蜀闻讯后周出兵,于是发兵抵抗。周军久攻不下,师劳兵疲,战事处于胶着状态。周世宗看到师久无功,心中犹豫不决,继续进攻又怕难以取胜,罢师撤军又心有不甘,于是派赵匡胤前去观察形势以定行止。赵匡胤星夜兼程赶到前线后,深入前沿,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认为四州之地不难攻取。回来后详细地进行了报告,周世宗坚定了信心,并根据赵匡胤的建议,调整了兵力部署。到十一月份,四州之地全部收复,周世宗所进行的统一战争,首战告捷。

周世宗的下一个战略目标是南唐。还在收复秦、凤、阶、成四州之役尚未结束时,周世宗即开始筹划进攻南唐事宜。收复四州战役结束后任命李谷率兵马,扑向南唐。李谷沿颖水至淮河重要渡口正阳(今安徽寿县西)。正阳渡南边叫东正阳,北边叫西正阳。李谷军抵西正阳后,在淮水之上架设浮桥,攻克东正阳,大军推进到寿州(今安徽寿县)城下。寿州(今安徽寿县)是淮北军事重镇,南唐在此驻有重兵,并由名将刘仁赡坐镇指挥。此人通晓兵法,治军有方,周军兵临城下,他镇定自若,从容调度,不慌不忙地部署着守城事宜。周军大举南下的消息,很快传到南唐,南唐立即派大将刘彦贞将兵二万增援寿州,又派皇甫晖和姚风率兵三万屯定远(今安徽定远),同时以水陆兵万余驻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作为策应。时间不长刘彦贞所率援军抵达来远镇(在寿县西南),乘战船数百只沿淮水逼近正阳渡。李谷看见河面上黑压压的战船袭来,情知形势不妙,假如敌军夺取正阳浮桥,那么己军就会陷入重围,腹背受敌。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赶紧焚烧粮草,退守西正阳。

第二年春,周世宗见前方战事吃紧,遂御驾亲征,赵匡胤也随同南下。周世宗命令李重进将兵先赴正阳,增援李谷。接着又以白重赞屯兵颍州(今安徽阜阳)的颍上县。李重进策马赶到西正阳,即渡过淮水到东正阳,同北进的南唐刘彦贞遭遇,两军展开激战。在李重进的猛击下南唐军大败,“伏尸三十里”,刘彦贞也战死阵中。周世宗在此次获胜后,以李重进取代李谷,负责指挥军事行动,并将正阳浮桥移到正阳东面的下蔡镇,既而又亲自率师围攻寿州,刘仁赡负隅顽抗,周军久攻不下,世宗于是决定采取“先外后内”的战略方针先分兵攻取淮南其他州县,扫清外围,切断外援,使寿州彻底孤立,待其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之时,一举攻克。

此时,驻于涂山的南唐水陆军万余人正蠢蠢欲动,威胁着后周围攻寿州的部队。为了拔除这个钉子,赵匡胤率部向深山进发。赵匡胤先在涡口(今怀远东北)设伏兵,然后派遣一百名骑兵直冲敌阵,边战边退,诱敌上钩。南唐军不知这是诱敌之计,拼命追赶,钻进了赵匡胤的埋伏圈,周军奋勇拼杀,南唐军溃不成军,斩杀南唐将领何延锡,绞获战船五十余艘,后周军大获全胜。

后周要切断寿州外援,首先必须攻克滁州(今安徽滁县)。这是因为滁州是淮河南岸军事重镇,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西北的天然屏障。滁州的地势举足轻重,攻克滁州,不仅可以断绝寿州外援,更重要的是控制了南下长江的门户。南唐深知滁州的重要,在此驻有重兵,滁州北面的清流关,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且有刚从正阳东面撤退下来的皇甫晖、姚风所率一万余人把守,因此,攻克滁州并非轻而易举;赵匡胤再次挺身而出。

赵匡胤率领几千人的队伍,昼夜兼程,与皇甫晖战于清流山下。由于众寡相差悬殊,加上地形不利,因此初战失利。很明显,强攻难以取胜,只能采取智取。他从附近村民那里打听到,有个幽州(今北京)人赵学究,隐居在此,以当教书先生谋生。此人诡计多端,可能会有奇谋妙计。赵匡胤于是换上一身便服,亲自前往拜访请教。赵学究事先已得知赵匡胤的真实身份,见他屈驾前来心中不免暗喜。自以为攀上高枝,但表面上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要学学当年隐居在茅庐的诸葛亮,摆出了自命清高的样子。经赵匡胤再三恳求,他才徐徐而言:“我有奇计,可以让将

大明塔军转祸为福,由败而胜。在清流山背后,有条小径通往滁州城。由于道路艰难迂远,平时无人行走,鲜有人知。将军如果从这里绕道而出,趁着西涧水涨之期,状水而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那么滁州城即可唾手而得。”

赵匡胤顿时喜出望外,连夜率领大军沿小路悄悄而行,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出现在山后。初战获胜,沾沾自喜的皇甫晖得报大惊失色,急忙放弃清流关,退到滁州城。赵匡胤策马追至城下,要皇甫晖赶快投降。皇甫晖在城头,高声叫道:“休得多言,只有战死的将军,没有投降的懦夫。要我投降,那是痴心妄想。如果你有胆量,就让我率部出城,摆好阵势,和你一决高下。靠玩弄阴谋诡计取胜,不算英雄好汉!”赵匡胤闻言,微微一笑;“那好,我就答应你,让你在城外列阵,跟你一决雌雄。”于是,皇甫晖放下城门吊桥,率兵蜂拥而出。由于人马众多吊桥狭窄,拥挤不堪,乱成一团。机不可失,赵匡胤跃马直冲皇甫晖,部队随后猛扑南唐军。赵匡胤左冲右突,一面砍杀一面高声叫喊:“南唐兵将听清了,我只取皇甫晖一人首级,其他的人如放下武器,我们概不过问,予以优待!”南唐军毫无准备,在骤然打击下,惊慌失措。赵匡胤跃马冲到皇甫晖面前,一剑砍中他的头部,士兵们一拥而上,将皇甫晖活捉。姚凤也在这场混战中被周军俘虏。树倒猢狲散,南唐军见主将被俘,一哄而散,周军一举

拿下滁州城。拔除了敌人的这一据点,解除了周军的后顾之忧,极大地鼓舞了后周的士气。各地周军乘胜追击,连下扬州、泰州(均在今江苏),一时“淮南之地,已半为周有”。南唐不甘心失败,派大将陆孟俊率军反攻,在夺回泰州后,继而进迫扬州。这时镇守扬州的是后周大将韩令坤,看到敌军来势凶猛,心下恐惧,便想放弃扬州后撤。周世宗闻报,一面派张承德率部驰援扬州,一面下令赵匡胤率步骑兵二千人,屯驻六合(今江苏省),以牵制和分散南唐军减轻对扬州的压力,支援韩令坤坚守扬州。赵匡胤一到六合,就宣布:“扬州周军,如果胆敢后退,凡是经过六合的,将被斩断双脚!”韩令坤部得知消息,不敢后退,唯有死守。结果,大败前来攻城的南唐军,俘虏主将陆孟俊。

这时,南唐又派大将李景达统兵,由瓜步(在六合东南)进窥六合,企图一举歼灭赵匡胤部周军。李景达进至离六合二十多里的地方后,便停止前进,安营扎寨。赵匡胤部将纷纷请战,赵匡胤说:“他们设栅自固,表明对我心怀恐惧。我军人数只有二千人,如果主动出击,被他们知道我军虚实,这个仗就不好打了。不如等待他们前来进攻,我才能寻机击败他们。"过了几天,李景达见周军按兵不动,心下放宽,便率部逼近六合,发动攻击。赵匡胤下令奋起反击,南唐兵大败,被杀被俘五千余人。残余的一万多溃兵,也成惊弓之鸟,溃退至江边,唯恐追兵杀来,争抢船只南渡,坠入江中淹死的不计其数。这次战斗,由于兵力相差悬殊,个别士兵临阵退缩。赵匡胤亲自督阵,看到那些不肯奋力向前的士兵,就用剑在他的头盔上斫个印迹。战后整顿队伍,论功行赏。让将士们把头盔交上来,将士们不解其意。赵匡胤向他们做了解释,然后命人将几十名头盔上有剑痕的士兵押出行列,宣布他们的罪状,然后当众下令斩首。这一下全军震动,士兵再也不敢贪生怕死。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得到加强。

两个月后,赵匡胤撤军,路过寿州。这时周世宗已先行返京,由李重进负责指挥围攻寿州。当赵匡胤来到寿州时,正遇上周军久攻寿州不下,加上粮运不继,军中粮食匮乏,天气又酷热难耐,士气低落,军心涣散。将官们也是议论纷纷,归心似箭,盼望早日撤兵,回转京城。赵匡胤一看形势不妙,便决定暂时留驻寿州,协助李重进,千方百计鼓舞士气。经过赵匡胤的努力,士气重新振作,形势迅速好转,军心趋向稳定。战局终于得到改观,赵匡胤放心地起程了。

赵匡胤凯旋而归。在战争中,赵匡胤屡立战功,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不仅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更赢得了周世宗的嘉许。因战功显赫,周世宗任命他为同州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名高位尊。自唐“安史之乱”以来,有多少人对这一职务魂牵梦萦;又有多少人以此晋身,最终得以龙飞九五,问鼎皇座。赵匡胤因滁州战役之功,而得到这一职务,标志着他威望日隆,根基已固,以致后来人们将这里称为赵氏王朝的发祥之地。宋真宗赵恒在位时,特地在滁州盖起了一座庙宇叫端庙,将大殿命名为“端命”,意思是说:“太祖历试于周,功业自此而成,王业自此而始。”由此可见,任节度使一事,实在是赵匡胤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一年,赵匡胤年仅二十九岁。

这次南征的收获,除了得到节度使之外。那就是他遇到了赵普,这件事很值得庆贺。赵普其人,他足智多谋,善于机变,刚毅果断,明时势,娴政事,是个旷世奇才。关于赵匡胤同赵普相识的经过,传说赵匡胤在攻打清流关时,那个献计的赵学究就是赵普,其实不然。赵普,字则平,确是幽州人。因家乡战乱连绵,和父亲一起举家南下避乱。周世宗即位之初,赵普曾当过大将刘词的幕僚。刘词去世时,曾遗书上奏朝廷,举荐赵普。赵匡胤攻克滁州后,赵普被宰相范质任命为滁州军事判官(佐理州务的官员),于是两人相识了,但开始时赵匡胤对赵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印象。凑巧的是,这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滁州生病,赵匡胤本人军务繁忙,无暇照料。赵普于是自告奋勇,为赵弘殷侍汤奉药,照料得无微不至,使老人家深受感动,因此也引起了赵匡胤的好感。赵匡胤同他会谈了一次,就被赵普满腹的经纶所折服。于是就像刘备遇到了诸葛亮一样,把他当作了宝贝。赵匡胤急切地想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因此在封为节度使后,即上表推荐赵普为节度推官,帮助自己处理政务。一番君臣遇合的佳话从此开始,赵普由此而成为赵匡胤的心腹和主要谋士,为后来赵匡胤夺取天下献计定策,出尽了全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世宗出兵南征,虽然取得不少的胜利,但区区一座寿州城仍坚如磐石,如刺在喉,周世宗每念寿州,怒火中烧。不仅刘仁赡顽强死守,南唐李景达又从濠州(今安徽凤阳东)派来了援兵,驻扎在城南的制高点紫金山上,联结十多个营寨,与城中声息相通,遥相呼应。并修筑了一条通道,通往寿州城,从中运送粮草,接济城中的唐军。

显德四年(957)春天,周世宗再次南征,发誓要攻克寿州,扫除这个障碍,赵匡胤随驾出征。

周世宗在寿州附近扎营,他考察了紫金山的地势,决定首先击败城外援敌,于是将军队调遣到紫金山南侧,然后命令赵匡胤率部攻击南唐集结在紫金山上的各处营寨。赵匡胤率领所部,由下而上发起仰攻,连破数寨,消灭三千多敌人,摧毁南唐所筑甬道,切断了城内南唐军与城外的联系。次日,其余各寨也尽被攻破。战败的南唐军,纷纷沿淮河向东溃逃。后周兵分三路,追击逃兵。周世宗率领亲军沿淮河北岸向东追赶,驱驰二百余里,抵达镇淮军(涡口);诸将率步骑沿淮河南岸向东挺进,水师则顺流而下,南唐兵被杀被俘以及溺水而死者,不计其数。周世宗抵达镇淮军后,即在那里架搭浮桥,跨越淮水,阻挡南唐由濠州通往寿州的李景达援军。正准备北援的李景达,闻讯后自知不敌,从濠州退回金陵。寿州守将的刘仁赡,在寿州苦苦支撑了一年多时间,心力交瘁,听到援兵被歼的消息后,仰天长叹,立刻昏迷不醒。部下看见外援已绝,内又粮尽力竭,完全绝望,乘刘仁赡昏迷不醒,开城投降,寿州终于被后周攻克。大军凯旋而归,赵匡胤因功改领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兼殿前都指挥使。

这年冬天,周世宗再次亲征淮南,目标是濠、泗州,赵匡胤率部任前锋,向濠州进发。为了阻止周军,南唐在城东北的十八里滩上建立堡寨,企图利用这里四面环水的天然屏障,阻击周军,保卫州城,淮水拦住去路。周世宗正打算用骆驼济师渡过淮水,赵匡胤却策马跃入河中,强渡淮水。南唐战船见状急忙上前包围,却被赵匡胤杀得七零八落,七十多艘战船化为灰烬,水寨一下就被攻破。后周大军沿淮水水陆齐进,逼近泗州城(今安徽盱胎北)。赵匡胤率军用火点烧了泗州城门,守将范再遇被迫投降,后周占领了泗州。后周军从这里向东,兵分两路,周世宗自领一军在淮河之北,赵匡胤率军一部在淮河之南,在两岸夹河而进,一路上浩浩****,金鼓齐鸣,声震几十里,所经之处,南唐兵闻风而逃。行至楚州(今江苏淮安)附近,赵匡胤率军攻打楚州,楚军被击败,楚州守将陈承昭被俘,大军南向,势如破竹。赵匡胤率部在迎銮口(令江苏仪征)击败唐军,乘胜追击,直至长江南岸,焚毁了不少唐军营寨。不久,又在瓜步大破南唐战船一百多艘。

此时,南唐水军主力已大部被歼灭,淮南东部地区全被后周占领,后周势力已拓展到长江北岸,随时可以渡江南下,剿灭南唐。南唐小朝廷为了苟延残喘,只得遣使求和,请求息兵,割江北十四州土地给后周,双方划江为界。显德五年(958)三月,和议告成,南唐江北十四州、纳入后周版图。至此,历时两年零四个月的征南战争胜利结束。赵匡胤在这次征讨淮南的战争中又立下不少战功,班师之后,赵匡胤改领忠武军节度使。

这几年,赵匡胤的仕途可谓是春风得意,出奇地顺利。但是他的家庭,却接连发生不幸。先是父亲去世,接着夫人贺氏病故,给赵匡胤的心中,留下巨大的创痛。

父以子贵,他的父亲赵弘殷,因为儿子受皇上恩宠而跻身显贵,被封为检校司徒,与赵匡胤同典禁军,荣耀一时。周世宗亲征淮南,赵弘殷随军南下时任前军副都指挥使的身份。但战争开始不久,就身患疾病,只得动身北返。当经过寿州城下时,正值夜半时分。他高声呼唤守城的儿子打开城门放他进去,赵匡胤站立城头看到父亲到来,却回答说:“父与子虽是至亲,但王法大于人情。如今两国交战,按规定只能在白天打开城门。儿子身当重任,理当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不能徇情枉法。只好委屈父亲明天进城了。”赵弘殷理解儿子的苦衷,在寒风中耐心地等待天明。因为夜遇风寒,使病情更加严重。一进城便卧床不起,两个月之后,在军中去世。按照当时的礼制,父母去世,得辞去官职守丧三年。但后周和南唐交战正酣,时值多事之秋,正是用人之际。赵匡胤守丧时间不长,就被周世宗重新招回。赵匡胤只得压下悲痛的心情,重新回到军中。

赵匡胤的心情刚刚有所好转的时候,不幸又一次降临到他的头上。父亲去世才两年,妻子贺氏也因病归西。虽然说大丈夫何患无妻,但他与贺氏的感情不同一般。结婚之后,夫妻俩情真意笃。贺氏温文尔雅,性情贤淑,十多年来,不仅为他生育了两女一儿,而且孝敬公婆,抚育子女,堪称贤妻良母。赵匡胤长年奔波在外,生活在刀山剑海之中,让贺氏整日里担惊受怕,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本道是夫贵妻荣,哪知自己的仕途刚步入坦途,贺氏却离他而去。每念至此,赵匡胤悲恸欲绝。

温柔乡是英雄冢。好在赵匡胤不是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人。事业对于他而言,比家庭更重要。赵匡胤经受住了生活的打击,他揩干了眼泪,把悲痛埋在心底,又毅然决然地踏上征途。

占领淮南后,后周的国力大为增强,兵强马壮。于是,周世宗又想转戈北向,谋划对付辽朝。显德六年

(959)三月,周世宗开始北伐亲征辽朝。北伐进展顺利,后周兵锋所指,边界城邑,望风归附,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攻克了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兵)、易(今河北青县)三州十七县以及莫州北面的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益津关(今河北霸县境)、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信安镇)三关,关南之地全部收复。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周世宗雄心勃勃乘胜进军北上攻取幽州的时候,突然病倒,北伐军只得改变计划,匆忙撤兵。五月底,周世宗回到开封,病情不仅没有起色,反而日渐沉重。周世宗自知不久于人世,便着手安排后事,提拔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禁军最高统帅),希望他能尽心尽力地辅佐继位的幼主。六月十八日,周世宗与世长辞,终年仅三十九岁。年仅七岁的皇太子柴宗训继位。

周世宗来不及深思熟虑,更来不及长期酝酿,事关后周社稷命运的皇位继承问题就这样在病危中匆忙决定了,这本身就是一种缺憾,“主少国疑”已经很现实地摆在人们面前,像一片巨大的阴影笼罩在后周朝野。无疑,这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天赐良机。当时最有资格,最有实力的莫过于赵匡胤。

在情感上,赵匡胤将永远不会忘记已故的周世宗柴荣,知遇之恩没齿难忘,临终之时授予他为都检点,暗含托孤之意,他心里很清楚,然而,政治是无情的,赵匡胤有着和柴荣一样的雄心,他也要君临天下,他相信有这个能力,相信自己比柴荣做得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