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南明之抗戰(1 / 1)

国史大纲:全2册 钱穆 597 字 3个月前

明北都旣陷,南方爭事擁立。

福王在南京。馬士英、阮大鋮以魏忠賢舊黨,擁立擅權,雖有一史可法,不足支此殘局。南京旣敗,餘便無望。

唐王在福州。別有魯王,在浙江。

桂王在肇慶。以地最僻遠,故最後亡。

不到二十年,相繼破滅。福王弘光一年,李自成亦敗。唐王隆武一年,張獻忠亦敗。桂王永曆十三年,奔緬甸,見執。復有鄭成功據臺灣,至康熙二十二年始平。

惟清人所以得吞滅南明,其最重要原因,厥為漢奸之助。金得汴京而不能有江南者,即因未有漢奸為之作倀。又清興已四十年,而金則驟起,亦其異。

清旣入關,以洪承疇經略江南五省,孔有德徇廣西,尚可喜、耿仲明徇廣東,吳三桂徇四川、雲南,而三桂功尤大。破流賊,定陝、川、滇,取永明於緬甸,又平水西土司安氏。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張邦昌、劉豫為漢奸,所以無成,因其本無軍隊。至吳三桂部下,尤為明代邊兵精銳所聚。桂王所仗以抗衡立國者,亦皆左良玉、李自成、張獻忠之潰餘。

清旣賴漢奸得佔全中國,事定酬庸。

吳三桂封平西王,居雲南。

尚之信封平南王,居廣東。

耿精忠仲明子繼茂之子。封靖南王,居福建。孔有德已先卒。

「三藩」不自安,於康熙十二年自請撤藩,竟得許,遂反。

耿、尚皆十五佐領,綠旗兵各六千,加以餘丁二千,各有藩兵八千。吳三桂五十三佐領,綠旗萬有二千,加以餘丁四千,不過萬有六千。言其兵餉,康熙十一年左都御史艾元徵疏言:「邊省歲需協撥銀雲南百七十餘萬,貴州五十餘萬,四川八十餘萬,福建百六十餘萬,廣東百二十餘萬,廣西十七、八萬。」除四川外,餘皆三藩協餉,歲五百餘萬;雲、貴不及一半,較順治間雲、貴歲協四百餘萬,已省二分之一。閩海鄭氏尚存,兵餉本重。然則撤藩自是滿廷主意,並非三藩之在所必撤。

吳三桂先起,數日滇、蜀、湘、閩、桂、黔六省皆應,勢甚盛。

然不久卽敗。康熙十七年吳三桂死,二十年三藩亂平。

一、因三桂身為漢奸,不得國人信仰。一到湖南,即妄建尊稱,國號「大周」,改元「利用」,更失眾望。

二、三藩不能一致。三桂起兵,耿精忠即應之,至康熙十五年尚之信始以廣東反。十六年福建、廣東又叛附清。臺灣鄭經,亦與耿精忠始合終離。

三、三桂已年高暮氣,起事年六十二。不肯離滇,又不敢越長江。其兵一自長沙窺江西,一自四川窺陝西。康熙十三年,陝西響應,然不出襄、樊,其勢自緩。

四、清主玄燁方少年十九歲。英銳,處置得宜。諭綠旗諸將謂:「從古漢人叛亂,止用漢兵勦平,豈有滿兵助戰?」故三藩之平,仍是藉漢人之力。陝、甘有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楚有蔡毓榮、徐治都、萬正色。閩有楊捷、施琅、姚啟聖、吳興祚。浙有李之芳。粵有傅宏烈。皆漢軍立功者。

明清之際的轉變,大部分是明代內部自身的政治問題,說不上民族的衰老。以明末人物言之,較唐宋之亡,倍有生色。以整個奮鬥力言,亦為壯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