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長官之權位
兩漢地方行政長官,卽郡太守。太守之下,為縣令與縣長。其地位本甚高,秩二千石。與中央政府之九卿略相等。平時得召見,天子有事,用賜璽書。高第成績好者。得入為公卿。如張蒼、申屠嘉等。東漢益重,或自尚書、僕射出典一郡,或自典郡入為三公。在郡得自辟屬官,掾屬限用本郡人,惟三輔得用他郡人。得自由主持地方之政事,得自由支配地方財政,惟每歲盡,須派員至中央(丞相府)上計,「計簿」即治理成績之統計與報告書也。得兼地方軍政。西漢有郡尉,為地方武官,而轄於太守。東漢省之。
兩漢的郡太守,權位既重,並得久任,儼如古代一諸侯,所異者只是不能世襲。
中央政府對地方行政有分派督察之人,曰刺史。
西漢剌史秩六百石,居部九歲乃得遷守、相,郡曰「守」,國曰「相」,權位略同。位微而權重。每歲八月巡行所部,歲盡詣京師奏事。東漢刺史秩增至二千石,但因計吏還奏,不復詣京師,西漢刺史吏奏二千石長吏不任職,事先下三公,遣掾吏按驗。東漢不覆關三府,權歸刺舉之吏。位任益尊。
靈帝時,地方變亂紛起,宗室劉焉建議改刺史為州牧,模仿封建時代之霸者。乃有地方行政實權。關東義兵起,討董卓,太守亦各專兵柄。中央大權墮落,地方政權乘之而起,遂成三國初年之割據。
(二)二重的君主觀念
地方政權漸漸成長,亦有一種道義觀念為之扶翼。
因郡吏由太守自辟,故郡吏對太守,其名分亦自為君臣。
汝南太守歐陽歙,欲舉督郵繇延,主簿將引延上,功曹郅惲曰,「明府以惡為善,主簿以曲為直。此既無君,亦複無臣。」會稽太守成公浮以臧罪下獄,倉曹掾戴就幽囚拷掠,曰:「奈何令臣謗其君,子證其父!」
或稱太守曰「府君」,乃至為之死節。州、郡又得稱「本朝」。司隸從事郭容碑:「本朝察孝,貢器帝廷。」豫州從事尹宙碑:「網紀本朝。」
漢末廣陵太守張超為曹操所殺,其故吏臧洪,袁紹任為東郡太守,怨紹不救超,遂與紹絕。與紹書,謂:「受任之初,志同大事,掃淸寇逆,共尊王室。豈悟本州被侵,請師見拒。使洪故君淪滅,豈得複全交友之道,重虧忠孝之名乎?」
除非任職中央,否則地方官吏的心目中,乃至道義上,只有一個地方政權,而並沒有中央的觀念。
劉表遣從事韓嵩詣許,嵩曰:「若天子假一職,則成天子之臣,將軍之故吏耳;不能複為將軍死也。」
甚至卽已進身為中央宮,仍多為其舉主卽其舊日太守,所由察舉而得進身者。去官奔喪。吳匡、傅燮等;已詳前。
又趙咨拜東海相,道經滎陽。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迎路謁候,咨不為留。暠送至亭次,望塵不及,謂主簿曰:「趙君名重,今過界不見,必為天下笑。」即棄印綬追至東海,謁咨畢,辭歸家。僅為一謁輕去其官,較之奔喪,抑又甚矣。
當時的士大夫,似乎有兩重的君主觀念,依然擺不脫封建時代的遺影。
國家觀念之淡薄,逐次代之以家庭。君臣觀念之淡薄,逐次代之以朋友。此自東漢下半節已有此端,至三國而大盛。然而此種趨勢,苟有一個更合理、更偉大的思想起來,未嘗不可挽回。惜乎魏、晉以下的思想,又萬萬談不到此,中國於是只有沒落。南史宋武陵王誕反,或勸其長史範義出走。義曰:「吾人吏也,吏不可以叛君。」柳慶遠傳,梁武初為雍州剌史,辟慶遠為別駕,慶遠謂人曰:「天下方亂,定霸者其在吾君乎!」因盡誠協贊,遂成帝業。則所謂「二重君主觀念」者,在南朝猶烈。北朝周、齊稍革,至陏、唐而絕,而中國亦複趨統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