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西漢初年的士人與學術(1 / 1)

国史大纲:全2册 钱穆 885 字 3个月前

要論漢初學術,必推溯及於先秦。

從另一觀點言之,則先秦學術可分為一古官書之學,即漢初人所謂「詩、書古文」之學,亦中漢以後人所謂「六藝」之學,或「六經」之學,乃由早起儒、墨兩家所傳播,所謂「稱詩、書,道堯、舜,法先王」,為先秦較舊之學派。又一百家之學。「家」乃私家之稱,此乃民間新興學。儒、墨以後,百家競起,率自以其所見創新說,不必依據古經典,寓言無實,為戰國較新之學派。

若以時期言,古官書之學在前,百家言在後。若以地域言,古宮書之學盛於東方齊、魯,所謂「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言之」也。,百家言遍及中原三晉。三晉之士,急功好利,率務趨時,不樂為純粹學理之研討。兵、刑、農、法、縱橫皆在也。道家如莊、老,陰陽如鄒衍,持論運思較玄遠者,皆近東之士。荀卿以趙人而游齊,雖深染東方學風,而不脫三晉習氣。其弟子韓非、李斯,則皆中原籍也。游秦者以中原功利之士為多,東方齊、魯學人,少有入秦者。

秦代焚書,最主要者為六國史記,即當代官書。其次為詩、書古文,即古代官書之流傳民間者。而百家言即後起民間書。非其所重。按:此三類分法,已見莊子天下篇,漢書藝文志因之。謂秦焚書而詩書古文遂絕者,有史記六國表序,太史公自序、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揚雄劇秦美新、王充論衛書解、佚文、正說諸篇。謂秦焚書不及諸子者,有論衡上述諸篇、趙岐孟子題辭、王肅家語後序、後漢天文志、劉勰文心雕龍諸子篇、逢行珪注鬻子敘等。此乃自漢以下之相傳之說,至唐後而失之。漢武立五經博士,罷黜百家,則正是秦始皇焚書、禁以古非今後一反動也。

焚書本起於議政衝突,博士淳于越東方齊人。稱說詩、書,引據古典,主複封建,李斯極斥之,遂牽連而請焚書。李斯請史官「非秦紀皆燒之,即第一類。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即第二、第三類。而又附禁令數項:一、趕偶語詩、書棄市。百家語不在內。二、以古非今者族,此即依據古官書、歷史成典,法先王而議新政,如淳于越之徒是也。偶語詩、書,迹近以古非今,故亦棄市。至百家言往往與時政不涉,故不預。吏見知不舉與同罪。此二條為重法。三、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此一條為輕法。可見當時重禁議政,輕禁挾書也。坑儒亦為誹謗、妖言亂黔首,不為求仙樂。

漢興,學統未嘗中斷。

秦雖焚書,史官、博士官仍未廢,史官乃古代政府中之學官,即掌官書者。博士官掌新興百家民間學,為後代政府新設之學官也。著述亦未中輟。漢書藝文志有儒家羊子四篇,名家黃公四篇,皆秦博士。又有成公生,游談不仕,著書五篇。零陵令信著書一篇。下迄漢惠四年。除挾書律,前後祗二十三年。漢廷羣臣,亦多涉學問,如張良、陳平、韓信、張蒼、酈食其、陸賈、婁敬、朱建、叔孫通之徒皆是。名人巨德,雜出其間。如申公、穆王、白生在楚,蓋公在齊,四皓在朝,魯兩生在野。

惟漢室初尚黃老無為,此乃代表一時民眾之心理要求。繼主申韓法律,既主黃老無為,則勢必因循秦舊,乃至以法為治。學問文章非所重,平民政府不注意學術,為當時歷史演進一頓挫。學術尚未到自生自長的地位,至文帝時,始下求書之詔。其時則古文六經之學,不免因亂衰微,有所缺失。於是游仕食客散走於封建諸王間,以辭賦導獎奢侈,以縱橫捭闔是非,辭賦、縱橫本屬一家。辭賦又兼神仙。安居奢侈則為神仙,雄心闊意則務縱橫。依然是走的破壞統一的路。文學之與商賈、遊俠,同樣為統一政府之反動。

漢初諸王招致遊士,最先稱盛者如吳王濞,有鄒陽、齊人。嚴忌、枚乘吳人。諸人。吳既敗,繼起者為梁孝王,鄒、枚諸人皆去吳歸梁。又有羊勝、公孫詭皆齊人。之屬。司馬相如亦去中朝而來梁。再下則有淮南王安,招致賓客方術士數千人,著淮南王書,已在武帝世。此為南方之一系,大抵皆辭賦、縱橫文辯之士也。曹參相齊,召齊諸儒以百數,而得蓋公。景、武之間,有河間獻王德,盛招經術士,多得古文舊書。蓋河間偏重於古官書之學,而淮南則慕百家言,南北兩王國,正分得先秦學統之兩系。

中央王室恭儉無為之治,不能再掩塞社會各方之活氣。經秦末大亂,經濟破產之後,最先起者為商人與遊俠;次之有諸侯王之富盛驕縱;再次有文學遊仕之活動。在此種種不安定不合理之狀態下,中央政府覺悟到必須改變其態度,而要一積極勇敢的革新。於是遂有漢武一朝之復古更化,為西漢文治政府立下一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