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意识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规则意识较强的孩子,自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将来无法在社会中立足,更谈不上成才了。因此,作为家长,在提倡尊重孩子个性的同时也要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行为规范,让他们懂得是非对错,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这是家长赠与孩子的充满爱心,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礼物之一。
那么,我们应该让孩子遵守哪些规则呢?
(1)遵守交通规则。教育孩子不得骑车带人,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乘车要购买月票,按秩序排队上车。
(2)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上课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尊敬老师;关心集体、团结同学;爱护公物,损坏公物要赔偿;课间不得在楼道内打闹,不得大声喧哗;保持教室卫生,不得乱扔纸屑杂物。
(3)让孩子明白在购物时,要自觉遵守超市、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秩序,购物要排队。
(4)当你带孩子参观文化场馆或到公园、名胜古迹等地游览时,要让孩子明白,应该自觉维持公共秩序,参观游玩要排队;注意自觉保护公共场馆设施,保持文化场馆、名胜古迹的卫生,不乱写乱画、乱扔杂物,不践踏草坪、毁坏花草树木等。
(5)教育孩子在观看影视话剧时,要遵守剧场秩序,不得大声喧哗,不得起哄吹口哨、喝倒彩等。
(6)让孩子知道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不应该随地吐痰,要保持公共卫生;上厕所后应该冲洗抽水马桶;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等。
(7)如果有事情需要出门,要跟家长打招呼,这不仅仅是礼貌,更是一种社会常规!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只有人人遵守规则,我们的生活才会有序,我们的权力才能得到充分地享受,我们的人身安全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我们的个人成长才能顺利,我们的生存环境才能清新、清净……
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要由成人管理、约束与引导,最终达到孩子的自我管理,并形成习惯。一般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习惯:
1.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
家中大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榜样,所有给孩子制定的规则,家长自身要先遵守。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规则,如作息制度、卫生要求、礼貌习惯等;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如交通规则、公共秩序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
2.晓之以理,加强引导,跟孩子讲规则的用处
家长应该经常给孩子灌输这样一个观念: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例如,人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竞赛规则。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重视。
3.多提醒孩子
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被强化,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如果发现孩子的言行不符合规则,应该及时给予提醒,要知道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督促。
4.培养孩子的自律精神
他人制定的规则是强加的,属于外力约束,而自己制定的规则有内省成分,属于自律。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家庭规则,以便共同遵守。例如,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离家出门要和家人打招呼;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按一定的时间作息(定时进餐、睡眠、起床),下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定胜负;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不要干扰别人等。即使家长违规也要自觉受罚,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
5.规则一旦制定就要遵守
当你给孩子制定规则后,无论是在什么时间和地点,都应该让孩子严格遵守。比如,不允许孩子在吃饭前吃零食,在家里是这样规定的,到外面也应该这样执行。哪怕其他人试图来破坏这个规则,你也应该冷静地对孩子说:“我们说好了吃饭前是不能吃东西的。”同时告诉其他人:“请你配合一下,谢谢!”
如果我们说:“必须这样!”而孩子违反了又不追究,他下次就知道,即使抗命,家长也只能让步,姑息的结果就是使孩子的规则意识丧失。
6.规则要统一
孩子需要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一个规则最好只有一个标准,否则会让孩子觉得混乱,无所适从,也有可能钻空子。
比如,妈妈要求孩子吃饭前不能吃零食,爸爸却说吃一点也没关系;妈妈说不可以吃糖,奶奶却私底下给孩子吃糖;幼儿园要求孩子不要吃汤泡饭,家里为了让孩子吃饭快则天天准备汤泡饭。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孩子的心灵开始并无是非观念,无法判断出家长究竞谁对谁错。对于自己的错误,孩子一般是在家长的教育和指责中才有所发觉,同时会在以后加以改正。尽管孩子有时会撒娇,那只不过是对于家长指责的一种表面对抗而已。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中的一方指责孩子做错了,而另一方却当场提出异议,这实际上是庇护了孩子的缺点。孩子会立即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也用不着改正。比如,昨天爸爸反对或者制止的事情,今天又得到了奶奶或者外婆的鼓励。这样重复几次,就会完全搞乱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造成孩子情绪的乖戾无常。于是,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逆反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
7.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要告诉孩子,如果自己想得到什么,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特别要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通过“走后门”、“拍马屁”、“投机取巧”等手段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都是违反规则的,是错误的行为。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子女一生的影响,在全美国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写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其中有两封信谈的都是一件事:分苹果。
一封信是一个来自监狱的犯人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同,我非常想要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不料,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立即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于是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另一封信是一位来自白宫的艾森豪威尔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出几个苹果,大小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里,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谁都想得到它。很好!那么,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必先付出最多。
投机取巧,无视“规则”,最终必定受到惩罚。而遵守规则,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收获累累的果实,这是家长应始终灌输给孩子的一个道理。
8.给孩子建立规则要耐心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内心缺乏规则意识,他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家长的教诲,也不可能很好地去执行规则,这是必然的。而自律不是来源于强制的行为,但也不是自发的,需要家长的指导与不断重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家长来说,如果我们理解了孩子的心理,我们就能够耐心地对孩子说:“这样做是不行的,你已经知道了。”“妈妈已经说过,这样做不可以。”
同时,我们应当允许孩子通过试探来获知什么是规则。当孩子不按规则做事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比如,孩子把房间弄乱后会怎样?孩子在**蹦会怎样?孩子只有在对规则和后果的不断体验中,才能逐渐学会遵守规则,并为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