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芯是大学2年级的学生,她性格内向,依赖性强,即便只是买一件衣服这样的小事,她也总是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她喜欢参考妈妈的意见,妈妈告诉她穿什么衣服好看,她就穿什么衣服;妈妈要她报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即便不是她喜欢的,她也不会提出异议。为此,彦芯的同学背地里评价彦芯是个缺心眼的“木偶人”。
对于这样的评价,彦芯自然是不喜欢的,但是她从小就习惯了别人为自己拿主意,这令她始终没有办法相信自己,缺乏决断力。
自己决策、自主选择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孩子如果不懂得自己决策,连自主选择的权利都没有,他(她)如何管理自己,又怎么能把握得住生活,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呢?因此,家长应给孩子自己决策、自主选择的机会。
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家长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思想
家长不要用太多的“规矩”限制孩子的思想,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你顾虑,不妨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可以告诉他,功课做完就可以玩,但一次只能玩两小时,家长应该把每一次“否定”变成机会,把决定权、自主权转移到孩子身上。
2.相信孩子的选择能力
生活中,有很多家长总是担心孩子能力不够,会走弯路。因此,在对待孩子作选择的问题上,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来“你不行,我得替你做主”这样的话,但“你不会选”这样的信号会通过言行举止,源源不断地传输出来,这叫投射;孩子收到信号,如果接住了,就叫认同。孩子就会觉得,我自己选不好,我没爸爸妈妈选得好。如果孩子长期接受到“我不懂得选,选不好的信号”就真的会“选不好”了。因为,母子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往往母亲认为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因此,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自主选择的能力,不妨收起你的隐忧,给孩子多一点信任,这是培养孩子判断力、选择力的基础。
3.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为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
如今日穿哪件衣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他们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等。在没有原则性冲突的情况下,可以尽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
同时,家长可以为孩子设置选择性的问题。例如,今天穿蓝色的衣服还是红色的衣服;是要鸡蛋还是米饭等。选择题不但能锻炼孩子的选择能力,还能训练孩子的思考力,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
4.尊重孩子的意愿
为了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家长应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家长可以先为孩子提供有关情况,帮他们分析各种可能,然后教育他(她)如果是自己选错了,自己就要负责任。
有一位妈妈带孩子去少年官报名,妈妈本来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原来孩子更想学跳舞。妈妈没有反对孩子的选择,但她慎重地告诉孩子:“既然你选择了舞蹈,你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定要坚持,不管吃多少苦,都要把舞蹈学好。”孩子点头答应了。而事实上,她也确实很努力,很有天赋。从来没有发出学习舞蹈很苦的抱怨。
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亦能换来孩子对家长的尊重与信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与独立意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5.让孩子自己决策
孩子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决断。玩具放在什么地方?游戏角怎样布置?和谁玩?玩什么?孩子的这些事,家长不要过于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作出决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引导孩子决断,但不要干涉,更不要包办,代孩子决策。
6.提高孩子区分是非的能力
孩子只有对外界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与判断,才懂得如何正确去选择。这样可使他们在成才的路上健康成长,少犯错误,其中,家长们的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以后的生活是否幸福,成就的大小,不完全取决于他是否聪明、幸运,很多时候取决于他是否懂得选择,并为之付出努力。因此,如果你的孩子面临着选择,你不妨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选择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