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指的是内心的“纯真温厚,和善,没有恶意”,也就是和善而不怀恶意的意思。它是人类最初的,也是最美好、最宝贵的品质。有了善良,人们才会同情弱者;有了善良,社会才会扶危济困。善良是人生的雨露甘霖,善良使世界充满仁爱,让岁月溢满温馨。
然而,现代社会,到处充斥着“恶”的不和谐之音。
《华西都市报》曾报道这样一则消息:
一男子爬上高楼欲轻生,在警察为营救该男子忙得焦头烂额之际,人群中却有人发出这样的杂音:“跳啊!你快跳啊!”
没有焦虑,没有同情,没有关爱。不伸出援助之手也就罢了,还火上浇油!
另有一则消息:一群时尚女生,用细细的高跟鞋把一只猫活活地踩死了,这就是著名的“虐猫”事件。
类似的事件让人不寒而栗。难以想象,如此缺乏人性的,让人寒心的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竟频频发生,这是“恶”的猖行,这是社会大德行——“善”的缺失。一个缺乏“善良”的社会,到处都是险恶的陷阱,到处都是尖利的寒冰,我们的孩子如果过于善良,将如何生存,如何立足呢?这是许多家长的疑虑。
实际上,家长的疑虑是多余的,“善”是“人”与“兽”的起码区别,一个缺乏善良之心的人如同“兽”一般,他如何能受到人的欢迎呢?而“善”是有感染力的,一个善良的孩子所到之处都是“善”与“仁爱”的踪迹,都是温馨如花的暖暖春意。
六岁的小妮是个善良的小姑娘,她喜欢分享,愿意把好吃的东西分给身边的小朋友,也会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伙伴们一起玩。
有一次,小妮的表弟来她家玩,当时家里只剩下一个苹果了,妈妈为难地看着小妮说:“妮妮,怎么办呢?表弟要吃苹果,可苹果只有一个,你说该怎么办呢?”小妮看看苹果又看看表弟,就拿起苹果递到表弟的手里,大方地说:“我是姐姐,表弟还小,表弟吃。”妈妈为小妮的善良与真诚感到欣慰。
小区里,一些小朋友喜欢欺负小动物,用石头砸小狗、小猫、小鸟。小妮看见了就会告诉小朋友们:“它们也会疼的。”
因为心中充满了怜悯和爱,小妮的生活被填充得满满的。比起其他孩子,她显得更加幸福、快乐。
真正的强者是善良,充满爱心,富有责任感的。责任让他将事情做完整,爱促使他将事情做得更好,而善良则能让责任与爱完满。因此,我们在善良孩子身上感受到的是“感动”,是“体贴”,是内心的充实与情感的丰盈。这样的孩子难道不幸福吗?而一个缺乏“善心”的人,他的内心将永远荒芜、贫瘠。这样的人,即便拥有再高的智商,也很难有所作为。因此,作为家长,要用自己的爱,教育孩子“从善如流”,从小培养孩子博爱、同情、宽容等品质。
古人郑板桥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
郑板桥52岁才得到一个儿子。他爱孩子,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大自然。为了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投身大自然经历各种熏陶,培养善待大自然的良好心态,郑板桥在孩子断奶不久,就毅然把孩子送出县衙机关,直接托付给弟弟,让孩子在农村生活,让其在人与自然协调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郑板桥以童心塑童心,陪孩子一起玩。孩子爱玩小动物,郑板桥以此为契机教育:我们想开心,但鸟儿虫儿却不开心,这对小动物是非常残忍的,我们应该关心爱护小动物!
郑板桥关注孩子的善良教育,他让孩子从小善待疾苦弱势群体。对于身边的“贫家子弟,寡妇之儿”及周边家人儿女,都要一视同仁。只要有好吃的东西,就让孩子分发给别人,让大家都欢喜雀跃。他对孩子说:“对于弱势群体疾苦者,要倾注一份爱心,善待他们,周济贫苦同学纸墨笔砚,不能倨傲施舍,让人难堪。”
善待别人,宽大为怀,是郑板桥善良教育的重要方面,他怕孩子有优越感,便告诉孩子无论如何都要尊重别人,尊敬师长,生性残忍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在郑板桥的教育下,他的孩子从小就是一个善良、富有爱心的人!
孩子生性善良,同情别人,家长若加以正确地疏导与教育,孩子因为善良得到的收益将是无穷的!可以说,郑板桥对孩子的“善良教育”,堪称中华美德教育的典范。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呢?空洞的说教和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为孩子创建一个健全的爱的环境
研究证明:培养善良的心,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健全的爱的环境。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能享受到他人给予自己的关怀,萌发一颗善良的心。
(1)子女之爱:孩子对家长的爱是对他们所感受到的家长之爱的回应。他们的自尊、自爱、孝顺、负责任等品质都是从家长的行为中效仿来的。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给邓孩子正确的爱,正确的榜样作用。
(2)同伴之爱:看到家长爱他们的同伴,孩子也会学着爱自己的朋友。家长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和他的同伴在一起。因为,与人相处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孩子能从与人交往中学会理解、分享、团结、帮助。
(3)夫妻之爱:夫妻关系的和谐美满,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孩子可以从家长之间相互关心和爱护中学会理解、接纳、欣赏、真诚和肯定等美好的品质。夫妻之爱给孩子传递的忠诚的观念,也是培养孩子“善良”心灵的关键。
(4)家长之爱:当孩子在接受了以上三种爱的教育以后,他们就会成为一个拥有善良、健康品质的人,当他们成为家长时,他们才能把正确的爱、善良的心传递给自己的孩子。所以说,善良的教育生生不息。
2.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善良
使孩子懂得什么才是善良,为什么善良令人满意(不必通过说教的方式)。家长可以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见机行事,简单地、随意地向孩子解释一下,让他知道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欢善良的人。向他介绍一些友好待人和表达善意的简单的办法,让他学会考虑周全,并让他懂得,若帮助了某些人,自己也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3.为孩子营造表达善意的实践机会
孩子们受到了别人的友善相待会感到非常愉悦,这清楚地告诉他善行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机会,让孩子懂得只要与人为善自己也会获得快乐。孩子对一些小动物友好、善良和亲近,能感觉到感激、忠心,真正懂得善行的好处。
4.赏识孩子“善意”的举动
如果孩子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表扬,那么,他还会继续这么做。因此,当你的孩子帮了别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别人着想时,你要告诉他你赞成他的这一举动,鼓励他多做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他因为善良的行为违背了家长的规定,受到别人的嘲讽,你也应该说:“孩子你做得对,我们为你骄傲!”
当孩子为了善良而失去了名誉和利益,不要埋怨他,而应赏识他的善良。告诉孩子:“这件事比名誉更重要,你所获得的远远大于你所失去的!”
每个孩子的本质都是善良和真诚的。如果家长对他们的善良给予支持和赏识,那他们这种善良的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如果家长误解了他们的善良,那他们的善良行为就有可能被弱化。因此,赏识孩子的善良、肯定他们正确的行为,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