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如果仅仅满足于给孩子大量的爱,而没有教会孩子去爱别人,没有给予孩子爱自己的机会,那么,这种爱则是单一的,是缺乏情感的交流与互动的,最终只能让孩子习惯于别人的给予而不付出,习惯于索取而不懂得给予。这种状况对孩子的成长同样是不利的。爱是一种能力,学会爱能让孩子更加坚强和善良,变得更快乐和自信。因此,家长不但要让孩子懂得体会爱,还要适时地向孩子“索爱”,这能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关爱,从而生发出自身的,爱的能力。
那么,家长如何向孩子索取关爱呢?
1.家长可以适当地示弱
如果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无所不能,那孩子成长的动力在哪里?如果家长总是不断地照顾孩子,那么,孩子关心体贴别人的机会又在哪里?因此,要想让孩子懂得关爱别人,家长有时不妨在孩子面前示弱,多问:“孩子,妈妈需要你,你能帮妈妈吗?”让孩子有机会来关心你,有能力来照顾你,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也就学会了如何去关心和体贴他人。
2.请求孩子帮助你
上楼时,你拎着东西,孩子却要你抱,这时你是不是通常会抱起孩子,如果你觉得这样做是理所当然,孩子也会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下次上楼,孩子喊累时你也可以歪着身子说:“妈妈也有点累了。宝贝,你能拉着妈妈上楼吗?”而这时候,孩子多半会拉着你,你就故意走在后面,让孩子拉着你往上走,一边走一边说:“宝贝真不错,能拉着妈妈上楼,真是妈妈的好宝贝。”孩子听到这样的就会越来越起劲,再也不要你抱着上楼了。这样你不仅自己轻松了,还培养了孩子爱的能力。
又比如,你下班回到家很累,你可以对迎上来的孩子说:“妈妈好累啊,你帮妈妈拿拖鞋,再倒一杯水,好吗?”孩子因为被需要而快乐,他(她)听了你的请求会忙不迭地给你拿拖鞋,再跌跌撞撞地给你倒水,你可以端过来喝一口,说:“哎,宝贝都会给我倒水了,妈妈真高兴啊。”
经常让孩子帮你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培养孩子对家长的关爱之心与责任感。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3.给孩子机会安慰你
即便情绪不好,很多家长也总是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绪,强颜欢笑,而内心却很压抑,实际上孩子是很敏感的,你压抑的情绪他会有所察觉,进而变得不快乐。
因此,如果你碰到不高兴的事,可以跟孩子说:“妈妈现在有点不高兴,你安慰安慰妈妈,好吗?”孩子就会很懂事地迎上来,你可以把头靠在他身上,过一会儿,再说:“妈妈现在感觉好多了,谢谢宝贝。”孩子会因为能够安慰你而感到高兴,而且,靠在孩子身上,你还可以体验到一种身体的交流,这样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能让孩子体会到一种成长,一种想要从内心保护妈妈’的欲望。
4.鼓励孩子用行为表达关爱之情
在平时的生活里,家长要教孩子学会用自己的行为来表示对他人的关心。比如,家长可以这样说:“爸爸下班回来了,工作了一天特别辛苦,赶快帮他拿双拖鞋。”“今天妈妈帮你准备你最爱吃的饭菜,赶快去谢谢她。”“奶奶每天都帮你收拾房间,今天你是不是应该帮奶奶收拾一下?”“老师每天给同学们上课、批改作业多辛苦,你帮过老师的忙吗?”这些鼓励和指导性的话可以帮助孩子表达自己或喜欢或感谢的心情。当然,除了这些话之外,家长更要以身作则,如给下班的爱人倒杯水、陪长辈聊天等。
5.利用节日的氛围启发孩子表达爱
节日是一个很好的教孩子学会表达爱的时机,家长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节日,比如,亲人的生日、父亲节、母亲节、妇女节等让孩子向家长表达自己的爱。例如,爸爸过生日时,妈妈可以指导孩子亲手做一件小礼物送给爸爸,也可以让孩子写一段或者说一句感谢爸爸的话,告诉孩子,这样能让爸爸感到很快乐,很温暖,爸爸会感到自己被关心,被爱。同样,妈妈过生日或者过节日时,爸爸也可以这样去引导、教育孩子。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只要让孩子真切地表达出来就达到预期的目的了。
6.教孩子学会用言语表达对亲人的爱
通过语言表达爱是中国人最不擅长的一种方式,我们很难将“喜欢”和“爱”挂在嘴边。但是通过语言表达爱是最直观的一种方式,效果也最明显。家长在实际生活中,不妨也和孩子“甜言蜜语”一番,让彼此感受到对方对自己浓浓的爱意。
如果家长能够通过点点滴滴引导和鼓励孩子,那么,表达爱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孩子会慢慢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去实施爱意,去表达自己的关心与体贴。而让孩子学会爱和付出,同样能培养孩子理解他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