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的习惯要不得(1 / 1)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在一起互相吹嘘,如“我去的公园比你的多。”“我的爸爸最厉害了,开了三家公司。”“我家有六个保姆,一个拖地,一个洗碗,一个做饭……”孩子天真稚气的童言听得人忍俊不禁。

吹嘘过度,对其良好品德的形成更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孩子爱吹牛的习惯并不可取。

那么,孩子爱“吹”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

1.孩子心理发展的特殊“需要”

孩子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被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儿童心理的一个特征。在这一阶段中,孩子总把自己幻想中的事物想成自己的,于是就按照自己美好的“幻景”描述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从而导致了吹嘘行为的产生。加之,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处在不断完善中,他们总希望通过自己的语言得到他人的认可、夸赞,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感和优越感。

2.过剩的虚荣造成的

有一些孩子好胜、虚荣心强,他们认为别人对自己越“仰慕”,自己就越有价值。为了得到他人的“欣赏”,他们不惜一次又一次吹牛。有时候难免把牛皮吹破了被同伴识破了,而灰溜溜的,颜面上下不去,从而产生沮丧自卑的心理。

3.环境的影响

少数家长与其他成人在家中闲聊或谈事时,夸大了孩子知道的事物;还有少数家长也爱说大话,孩子自然受其影响。再者爱吹牛的孩子在一起吹牛时,吹牛就会升级。

吹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行为。对于孩子爱吹嘘的问题,家长一方面不要过于“小题大做”,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自然发展。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家长应如何克服孩子爱吹牛的习惯呢?要帮助孩子克服爱吹牛的习惯,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发展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是进行清晰的自我定位的基础,也是个人职业与事业生涯的起点。自我认知包括:认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认知自己的性格特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觉察自我的情绪变化、原因等。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是幼儿自我意识的水平,包括幼儿对自身的认识、评价、监督、调节和控制水平,其中以自我评价为核心。学龄前的孩子已经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动作、行为,但对自我的评价却常常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对成人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毫不质疑,可以说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幼儿的自我评价就是对成人评价的再现。因此,家长和老师要从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这样就有利于让孩子正确了解自己,避免自我夸耀。

2.满足孩子的想象力

对于那些因为满足于自己的虚构而吹嘘的孩子,家长应该理解和满足孩子的想象力,鼓励孩子自编故事,画奇思妙想的图画,充分释放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也不能让孩子习惯于将想象当作现实的事物,总生活在幻想之中,缺少理智和分辨能力。家长要有效引导分析,让孩子明白自己想象中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获取的,如果光靠说大话,不但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还会让人看不起。

3.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应该通过故事、道理等方式,让孩子明白,真正的价值观与满足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看法,而是自己的做法。做得越多,就越接近自己的梦想。靠吹嘘获得的“价值观”只是短暂的。爱吹嘘还会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是不可取的。正确的价值观的确立,能让孩子克服爱吹嘘的毛病。

4.对孩子的赞扬要客观、具体

孩子可以为家长和教师的一句赞扬话而高兴几天,也可以为家长和老师的一句批评话而难过几天,可见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正确评价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家长只是为了鼓励孩子便随口夸孩子:“你是最棒的”,那大可不必。严格意义上讲,“最”只有一个,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说:“你是最棒的。”就会混淆孩子自我建立起来的评价标准,再加上孩子“自我中心”的心理特征,对自己的评价一般都会过高,导致孩子对自己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认识,从而影响孩子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5.给孩子足够的尊重与信任

家长的尊重、信任和引导,能让孩子减少自己的吹嘘行为。此外,家长还应该让孩子明白吹嘘的危害性。这比单纯的责备、嘲笑、惩罚有效。

每位家长,只要能够做到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你的孩子一定能够改掉爱吹嘘的坏毛病,变得谦和而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