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常听人说“反过来想”、“反其道而行之”等。这里的“反”其实指的就是反方向、逆向。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同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
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从而有可能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而这就是逆向思维的魅力。
比如,在“司马光砸缸”这则故事中,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从而救了小伙伴的性命。
与常规思维不同,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结果,常会令人大吃一惊。
1.逆向思维的特点
(1)普遍性。逆向思维适用于各个领域、各种活动。由于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适用的,而对立统一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形式,相应的就有一种逆向思维的角度,因此逆向思维是有无限多种形式。比如,性质上对立两极的转换:软与硬、高与低等;结构、位置上的互换、颠倒:上与下、左与右等;过程上的逆转:气态变液态或液态变气态、电转为磁或磁转为电等。不论哪种方式,只要从一个方面想到与之对立的另一个方面,都是逆向思维。
(2)批判性。逆向是与正向比较而言的。正向思维是指常规的、常识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然而,逆向思维则恰恰相反,是对传统、惯例、常识的反叛,是对常规的挑战。逆向思维能够克服思维定式,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识模式。
(3)新颖性。按循规蹈矩的思维和传统方式来解决问题,虽然其过程较为简单,但容易使思路僵化、刻板,摆脱不掉习惯的束缚,得到的通常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答案。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的属性。由于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人们容易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对另一面却视而不见。逆向思维能克服这一障碍,并且往往能出人意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然,逆向思维这种创新思维方法,不是从谁的头脑里凭空想象、捏造出来的。它同其他思维方法一样,也是从亿万人的思维实践中来,也是人类思维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提炼。归根到底,它也反映着事物的客观规律。
2.逆向思维的客观根据
(1)事物之间关系的所谓“顺”与“逆”都是相对的。
事物本来就是处在庞大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之中,事物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从一个角度去看,甲事物与乙事物可能是一种“顺”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之间又可能是一种“逆”的关系。比如,一些人按高矮顺序站成一排,从这一头看,是“顺”的关系,是由高到低,一个比一个矮;从另一头看,则是“逆”的关系,是由低到高,一个比一个高。
(2)客观世界的许多事物之间能相互转换。
比如,电能生磁,磁也能生电;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电能也可以转化为化学能;说话声音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金属片产生相应地颤动,倒过来,金属薄片的颤动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引起说话声音发生相应的变化。
(3)在很多情况下,即使在相反的条件下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比如,前面谈到的,“没有光”和“光极强”,这是刚好相反的两种情况,但他们都同样会造成“什么也看不见”的结果。又比如,睡眠过少,人的头脑会发昏,精神会不好;相反,睡眠过多,人的头脑也会发昏,精神也会不好。
(4)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有的事物之间,原有的关系会发生颠倒。
在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发生以前,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是:“生产——技术——科学”,也就是说,先由生产实践提出课题,然后进行技术革新,最后再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现在则倒过来成为“科学——技术——生产”,也就是说,往往先有了科学上的新发现,或者有了某一新的科学原理、定律创立,然后再通过相关或相应的技术革新,最终推动生产向前发展。目前,科学已起着领先和主导的作用,走到了生产的前面(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是在实验中诞生的)。
以上几种情况的存在,表明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可能出现某种颠倒的。由此可见,创新需要逆向思维。
小贴士
让孩子学会逆向思维的好处。
(1)在日常生活中,常规思维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逆向思维却可能轻松破解。
(2)逆向思维会使孩子独辟蹊径,在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有所发现、有所建树,从而制胜于出人意料。
(3)逆向思维会使孩子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获得最佳的方法和途径。
(4)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逆向思维,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使办事的效率成倍提高。
逆向思维,最宝贵的价值是它对人们认识的挑战,是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由此而产生“原子弹爆炸”般的威力。
正因为逆向思维有这么多优势,所以,作为家长的大家应当引导孩子学会运用逆向思维方法,来创造更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