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才能出真知(1 / 1)

人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逐渐发展和增强。计算活动,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参观、游览活动,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形象思维;小发明、小制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参与家务、游戏活动,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有位日本医学博士对手与脑的关系做了多年研究后指出:“如果想培养出思想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让他锻炼手指的活动能力。”由此可见,大脑发育对手指灵巧的重要性,而手部动作的灵敏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的道理。

现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手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的各个部位在大脑皮层上均有一个相应的区域,而这个区域的大小并不与身体这个部位的大小相当。在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却只有5万个。比如,与大腿相比,大拇指很小,但是大拇指在大脑中所占的区域面积是大腿的10倍还多。这是因为,大拇指负责的功能要比大腿精细复杂。大脑的兴奋程度能有效地调节手部的活动,从而控制手部动作的协调性和灵巧性。儿童手部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已经成为衡量其智力水平的标准之一。

发明大王爱迪生还是一个卖报童的时候,就经常“泡”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实验。他的全部发明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动手试出来的。

美籍华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朱棣文也是一个善于动手的典范。

朱棣文从小就活泼好动,他的母亲回忆说:“他没有一刻闲着的时候,很淘气,家里的沙发,他爬上爬下,但他天资聪颖、酷爱读书,从小就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童年的朱棣文就有丰富的想象力及一定的思维能力,他经常将软肥皂捏成各种动物形状,连大人看到也感到惊奇。稍大一点,他就能用小刀在木头上雕刻飞机、军舰等他感兴趣的玩意儿,并且,他还用自己那双灵巧的小手制作了许多“飞机”和“军舰”,客厅里到处摆放着他人杰作。

此外,童年的朱棣文还很喜欢玩积木,除了建房子模型外,他跟一般人不一样,会到库房找零件,将玩具改装成机器人。在改装的过程中,他的机械和物理常识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他不仅养成了自己动手的好习惯,还让自己的双手变得更加灵巧。到了小学四年级,朱棣文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安装工”了。他经常花费许多时间来建造一些毫无目的性的装置,比如把一大堆零件组装在一起,做成一个他也不知为何物的大东西。朱棣文自己回忆说:“小时候,我经常花许多时间用来制作一些无明确用途的器具。”通情达理的母亲允许朱棣文进行他的“工程创作”,并且对他进行鼓励。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充溢着这个家庭,伴随着朱棣文的成长。

朱棣文长大后还十分喜欢下厨,可能是因为他喜欢动手做一些组合、操作之类事情的缘故吧。他说:“动手下厨像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冰箱里找剩菜,拿仅有的材料下厨,在有限资源中求变,这种经验、能力,对解决我日后所面临的瓶颈,有很大的帮助。”

实践和创新往往是孪生兄妹,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创新则是实践的动力。正因为朱棣文善于动手实践与总结,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正因为动手实践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因为只有动手实践,才能验证真理,从而做到更进一步的创新。

小贴士

爱动手,喜欢创新的孩子,一般有哪些表现呢?

(1)遇到不明白的事物,他们总会问个“为什么”。如果得不到答案,他们可能会通过动手实践去解决问题。

(2)喜欢做小制作,比如堆积木、拼图等,并从这些活动中找到乐趣!

(3只要老师教了某一个化学式或者提到某一个物理实验,他都会抱着怀疑的态度,回到家里以后会自己动手做实验,以验证自己学到的知识。

(4)不盲目地听信家长或老师的话,敢于质疑,有些行为上显得不服从管教、叛逆!

(5)他们对于自己动脑想出来的东西和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

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的某些特征,作为家长,不但不要抑制孩子的行为,还应该给他提供充分的动手机会,从而让他在动手活动中学套“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