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选故事任您挑(1 / 1)

运用联想思维,将会创造更多的奇迹。下面是编者提供的几则有关运用联想创新的故事,希望能给您的孩子更多的启发与引导,激励他通过自身的联想来学会创新。

屎壳郎推泥球的启发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孩子“双眼模糊”、“思维不清”,他们成天沉迷于自己狭小的游戏世界里流连忘返。一个对生活缺乏感知与兴趣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有创新与发现呢?如果您家中也有这么一个对生活漠不关心的孩子,不妨让他听听下面这则故事。

1975年8月的一天,炙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

四川省汶川县白岩村的农民青年姚岩松,正坐在一棵树下乘凉。这时,他意外地看到脚旁有一只“屎壳郎”,正推着一团很大的泥球缓缓地向前爬行。

这一十分平常的现象引起了姚岩松的兴趣。屎壳郎在前面爬,他蹲在地上跟着看,瞪大两只眼睛观察了半天,似乎悟到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悟到。

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在山坡上又找到一只“屎壳郎”。为了进一步观察,他用一根白线拴了一小块泥团,套在“屎壳郎”身上,让它拉着走。

奇怪的是,这块小泥团比昨天的轻得多,可是“屎壳郎”怎么也拉不动。姚岩松又找了几只“屎壳郎”来做同样的试验,结果都一样。

这时,姚岩松如梦初醒,原来拉比推费劲,能够推得动的东西不一定能拉动。

他曾开过几年耕作机,因为不能行驶在自己家乡又狭又小又高又陡的山地上深感遗憾。这时他脑中忽然闪现出一个想法:能不能学一学“屎壳郎”推泥团,将犁放在耕作机的前面呢?

根据这一联想,他把从山上采摘来的茅花秆一节一节地切断后,分别制成“把手”、“机身”、“犁圈”等,经过几天辛勤忙碌,终于制作出一台用茅花秆和铁丝做成的耕作机模型。3个月后,姚岩松耗资千元制作的耕作机开进了地里,但它如一头暴躁的小牛,不听使唤。姚岩松为此寝食不安。一天,在岷江河畔他被一台推土机吸引住,他看出推土机主要是靠履带才具有稳定性强、着地爬动力好的特点。他又联想到,耕作机安上履带不就可以解决同样的问题了吗?

又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工作,姚岩松终于制成了第一台“履带式耕作机”,但还是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一又经过数百次的改进、实验,直到1992年2月,才成功地推出第十台“屎壳郎耕作机”,它以推动力代替牵引力,突破了耕作机传统的制造方式,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及实用性,在国内属于首创。

姚岩松发明的“屎壳郎耕作机”,体积小、重量轻(64公斤),一个人就可以背上山:它可以爬45°的坡,两个小时耕的地就相当于一头牛一天的工作量,而它的价格只相当于半头牛。由于此耕作机具有如此多的优点,因此国内要求联合生产的厂家络绎不绝。

孩子,创新并不是某一些人的专利,故事中的姚岩松也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但他是一个善于观察,懂得联系生活实际的人。通过观察屎壳郎推泥球,他联想到自己使用过的耕作机,从而发明出了新型耕作机。

由此可见,出色的观察能力与联想能力是一个人创新的必备品质。如果你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名发明家,那么不妨从现在开始,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

告别重复的劳动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一家大公司里,有一位名叫切斯特·卡尔森的工程师。此人业务精通,做事勤于动脑,业余还喜欢搞些小发明。

一天,他到公司秘书处修理电器,看到秘书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要抄写几份同样内容的文件,送交各个部门;一会儿要画几张设计图,呈送给各位董事。这种情形使他冒出了一个“古怪”的想法:要是有一台能够翻印相同文件或图案的机器就好了。

此后几天里,他吃不香、睡不稳,脑子里老是浮现出新机器的形象。他想:如能发明这种机器,一定是很有意义的。于是,卡尔森找到了公司的董事长,对他说:“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发明。如能成功,它将给我们公司带来良好的效益。希望公司能投入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

“为什么要投资?我们公司是做生意的,不是科研机构。”董事长耸耸肩,一口拒绝了卡尔森的要求。

“公司不干,我自己干。”卡尔森回到家,把自己家的厨房和浴室腾出来做试验室。接着,开始构思复印机的设计方案。

“怎样才能使一张纸上的线条一模一样地翻印到另一张纸上呢?”卡尔森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一段时间过去了,卡尔森并没有想出什么好方法,没有攻下这个难关,以下的研制工作也无法展开,他感到十分苦恼。

一天晚上,他不知不觉地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上班的时间快到了,他顾不得吃早餐就去公司上班了。待到中午下班,他饥肠辘辘,便快步走到一家附近的中餐馆吃饭。

在餐馆里,他看到一幅题为“霸王别姬”的中国画,感到很好奇,便向餐馆老板询问画中的内容。热情的老板向他讲述了“霸王别姬”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中,百战百胜的西楚霸王项羽一次遭刘邦军队的伏击而几乎全军覆没。他带着爱姬及几个残兵,逃至乌江边。项羽怎能咽得下这口气,发誓要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然而,恰在这时,他发现江边上矗立着一座石碑。定睛一看,只见石碑上赫然写着‘霸王自刎乌江’六个大字。项羽不禁吃了一惊,不过他转念一想,这可能是刘邦叫人刻的。不料,走近一瞧,字迹竟是许许多多蚂蚁组成的,霸王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便长叹一声,拔剑自刎了。这幅画画的就是霸王自刎前与爱姬生离死别的情景。其实,蚂蚁怎么会写字呢?这正是汉高祖刘邦的诡计。他派人用蜂蜜在石碑上涂了这6个字,蚂蚁嗅到蜂蜜味,爬满了涂蜜的地方,就呈现出了醒目的字。”

“涂蜂蜜……蚂蚁爬满……醒目的字。”卡尔森想:要是将一张纸上的笔画像涂蜂蜜一样涂在那一种纸上,然后使墨粉像蚂蚁一样附在上面,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按照这一思路研究下去,卡尔森很快就设计出了制造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在1938年10月22日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静电复印机。卡尔森激动地把一张写有“Artorial0-22-38”的纸张放入复印机复印成功,世界上第一张复印件终于诞生了。卡尔森制造的这种复印机很笨重,复印一张资料需要花费4分钟,印制的笔画也不是很清晰。

后来,一位名叫冈拉克的发明家,在静电复印机技术上进行重大改进,大大提高了静电复印机的复印速度,使复印机一分钟内可印150张,并使复印机的结构更简单,体积更小,甚至可以放在书桌上进行操作。

至此,技术比较完善的复印机诞生了。它的主要部件是硒鼓。鼓上涂着的硒在黑暗中能留住电荷,一遇光又能放走电荷。复印时,使光透过要复印的纸,照到硒鼓上。这样,硒鼓上没有笔迹的地方放走了电荷,有笔迹的地方留住了正电荷。接着,让硒鼓上有笔迹的地方吸附上带负电的墨粉。最后,硒鼓转动时,让带正电的白纸通过,墨粉就被吸到纸上。经过高温或红外线照射,让墨粉熔化,渗入纸中,就显现出笔迹。

这种复印机经卡尔森、冈拉克所在的施乐公司生产后,立即得到人们的欢迎。

不想重复,就应该想办法创新,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正因为切斯特·卡尔森工程师不想重复地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并且通过对“霸王别姬”,这则故事的联想,他才最终发明了复印机,造福于人类。

想一想,你想对自己生活中的哪些东西进行改进与更新呢?找出这些东西,发挥你的联想能力,说不定你也能成为一名的发明家。研制月球仪

一位名叫阿·布鲁特的退休老人,他和其他退休老人一样,每天都是以看电视来消磨时间。

有一天,电视里播放有关月球探险的节目。在电视屏幕上,主持人煞有介事地将月球的地图摊开,并口若悬河地加以讲解。

这位荷兰老人心想:“看这种月球平面图,效果不好。月球和地球都是圆的,既然有地球仪,同样也可以有月球仪。地球仪有人买,月球仪肯定也会有人买。”于是,老人开始倾注全部精力研制月球仪。

当第一批月球仪做好以后,老人就在电视和报纸上刊登广告。果然不出他所料,世界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地飞来。

阿·布鲁特老人通过地球仪联想到了制作月球仪,从而获得了成功,而这正是联想的魅力。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总是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只要你善于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创新,那么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铁锅与钢盔

联想是孩子的专利,比如从一块石头,他可能会联想到子弹、飞机或大炮。但是,由于孩子不善于捕捉自己联想到的东西,所以很多创造性的思维总是一闪而过,没有留下痕迹。

如果您家也有这么一个善于联想,但不善于捕捉信息的孩子,那么家长不妨找给机会坐下来,给他讲讲下面这则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弥漫欧洲,机枪和火炮的发展使战斗愈发残酷,大批伤兵被运到后方。

一天,法国将军亚德里安去医院看望伤兵,一位伤兵向他讲述了自己受伤的经过。原来在德国炮击时,这个士兵正在厨房值日,炮弹劈头盖脸地打来,弹片横飞,他急中生智,忙把铁锅举起来扣在头上,结果很多同伴都被炸死了,而他只受了点轻伤。

亚里得安由此联想到如果战场上人人都有一顶铁帽子,不就可以减少伤亡了吗?于是,他立即指定一个小组进行研究,制成了第一代钢盔,并在当年装备了部队。据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各国的军队由于装备了钢盔,使几十万人免于死亡。

由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中,亚里得安从铁锅联想到了钢盔,从而有了自己的创新之举。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学会联想,还应该及时捕捉到被别人忽略的信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别人不曾做过的事情。

联想产生气压制动系统

毕晓磊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男孩子,他喜欢联想。比如,看到汽车,他就联想到汽车在天上飞的情景;看到水中游得欢快的小鱼,他就联想到人只要穿上某件衣服,即使不会游泳也能像鱼一样在水里活动自如;看到旧房子,他就联想到把这些房子推倒以后建游乐场的模样……总之,晓磊乐此不疲地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但真正让他去做一件事情时,他却总是无能为力。

为此,爸爸给他讲了下面这则故事。

有一次,英国的发明家卡尔斯乘火车外出旅行,结果两列火车意外地相撞而耽误了行程。

当时,每节火车厢的车闸都是用手控制的,遇到紧急情况很难让整列火车刹住闸。

从此,卡尔斯决心发明一种能同时刹住整个列车的制动装置系统。但是,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到一个好办法。

后来,他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人在挖掘隧道时,用橡胶管从几百米以外的空气压缩机输来压缩空气驱动风钻。于是,他联想到,可以将压缩空气输送到各个车厢,借助气闸而使各个车厢同时制动。火车安全运行的气压制动系统就这样的在大胆的联想中诞生了。

听完故事,晓磊说:“卡尔斯真棒,可惜我不是科学家,所以只能想得到,但不知道怎么做。”

爸爸听了晓磊的话后,意味深长地说:“孩子,联想只有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有它的价值与力量。所以,我们不仅要会想,还应该通过联想去实践,去解决问题。然而,为了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我们现在必须认真地学习知识。只有这样,以后才能更好地运用联想进行创新,从而造福人类,你说对吗?”

晓磊听了爸爸的话,认真地点点头说:“爸,您说得对,我的思想以后再也不开小差了。”

后来,因为扎实的基本功,加上丰富的联想力,据说晓磊在学校还真的有不少小发明呢!

刺尖哪里去了

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德巴赫曾致力于研究动物机体同感染作抗争的机制问题,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令他伤透了脑筋。

一次,他仔细观察海盘车的透明幼虫,并把几根蔷薇刺向一堆幼虫扔去。结果那些幼虫马上把蔷薇刺包围起来,并一个个地加以“吞食”。

这个意外地发现使德巴赫联想到自己在挑出扎进手指中的刺尖时的情景:刺尖断留在肌肉里一时取不出来,而过了几天,刺尖却奇迹般地在肌肉里消失了。这种刺尖突然消失的现象成为一个谜,一直困扰着他。

直到现在他才领悟到,这是由于当刺扎进了手指时,白血球就会把它包围起来,然后把它吞噬掉。

这样就产生了“细胞的吞噬作用”这一重要理论,它表明在高等动物和人体的内部都存在着细胞吞食现象。当机体发生炎症时,在这种现象的作用下,机体就可以得到保护。

从海盘车的透明幼虫德巴赫联想到了自己的生物实验,从而产生了“细胞的吞噬作用”的理论。由此可见,联想在科学创新的道路上是不可缺少的,善于联想的人,才善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