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自然及社会奥秘的重要心理基础。
很多著名科学家从小就具有超出常人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瓦特面对水开了蒸汽会顶起锅盖而感到疑惑,结果发明了蒸汽机;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最终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离不开对“1+2等于3”的好奇;地质学家李四光因为对来历不明的石头充满了遐想,因此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纠正了国外学者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论断……
凡此种种,都说明“好奇”是一个人探索未知领域的开端,它能激发人们去积极思考,并引导人们去对那些不了解而又渴求知道的事物和现象产生疑问,提出“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从而增长知识和见闻。如果把强烈的好奇心和科学的想象力结合起来,就会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
对于孩子们来说,好奇使他们的心灵深处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宝贵的好奇心也是他们智慧的火花,更是促使他们学习求知的原动力。一个缺乏好奇心,对什么事物都觉得平淡无奇、麻木不仁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更不可能作出任何伟大事业的。
好奇心强的孩子通常都比较爱问问题。一些在大人看起来非常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们总是问个不停,比如“宝宝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天上真的有神仙吗”……
在爱迪生3岁时,他的父母经常发现他会静下来像大人一样思考。
一次,爱迪生问父亲:“为什么刮风?”
父亲回答:“爱迪生,我不知道。”
爱迪生又问:“你为什么不知道?”
父亲说:“你问你母亲吧。”
爱迪生就只好去问母亲。
后来,母亲终于给了他一个正确的答复。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爱迪生的求知欲望,使其能在以后的人生中依然孜孜不倦地追问那些他无法理解的现象与问题。
好奇心强的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他们总容易受到外界的**。
小豆豆今年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自孩子念幼儿园开始,妈妈就没少受老师的批评。老师经常找妈妈告状:“豆豆今天把蚯蚓放进了女同学的书包里了。”“豆豆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而是转到了后面观察班上同学的表情。”“豆豆蹲在厕所里不出来,因为想看看其他同学进厕所见到他时的表情”“豆豆写作业太慢了,原因是他要看同学怎么写”……类似的事例数不胜数,小豆豆的妈妈觉得自己已经是筋疲力尽了。
好奇心强的孩子还经常充当小破坏分子的角色。他会用力砸开收音机或玩具机器人,想看看那些会唱歌、说话的小人;他会把妈妈的化妆品弄得乱七八糟,为的是给自己抹香香……
因此,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过于好奇的孩子有时候还是“问题小孩”。
小欣最近觉得忍无可忍了,她的宝贝儿子闹闹真是名副其实,一天内能把抽屉翻腾八次底朝天,光盘扔得满地都是,5分钟换一张光盘,刚买的光盘就读不出来了,小东西还一直追着问:“光盘为什么坏了?你说呀!你说呀!”如果有什么东西找不着了,肯定是在垃圾桶里,那时只能庆幸还没有倒掉。
往日窗明几净的房间变成了如今的垃圾场。最撮火的时候是吃饭,据保守估计,平均每顿饭闹闹最少十次擅自离开座位,磨蹭半天还是剩了半碗冷饭不肯再吃,最后还带翻了碗筷。还有,当他兴奋地在屋里跑来跑去,一屁股坐在花盆里,把无辜的杜鹃花碾成一团,小欣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加速。
闹闹还有一个爱好:收藏垃圾。每次出门,他总是带回大量的石头、树叶、烂木头、碎纸片……并且当宝贝似的收在**、沙发上、抽屉里,甚至藏在被子里。从此,那些无休无止源源不断来自任何一个肮脏角落的垃圾成了小欣的心腹大患。
睡觉也是难题,早已过了睡觉的时间,小欣好言相劝,放了两遍催眠曲、三遍唐诗,以及讲了四个故事后,早已疲惫不堪,闹闹把被子蒙住全身,嘻嘻哈哈地翻腾,还精神抖擞地在小欣头上跨过,或者从身上跳过,碰巧又踩痛小欣的胳膊……
此外,好奇心强的孩子精力充沛,调皮好动,经常闯出一些祸端来,让家长们总是防不胜防。
因孩子的好奇有些时候难免要与他们的“淘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会经常受到家长的批评与指责。然而,家长的批评、指责、制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
孩子好奇心被挫伤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郁郁寡欢,对很多事情都不感兴趣,担心因为自己的好奇受到批评。
(2)懒散、缺乏斗志,别人觉得有意思的事情,他会觉得无聊,没有趣味性。
(3)目标性不强,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对自己的生活没有要求,更没有规划。
(4)贪玩,怕学习,觉得只有玩才能让他们的心有所寄托。
(5)不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很多问题一问三不知。
(6)迷茫,成天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样。
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的倾向,家长一定要检讨、反省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对孩子是否有过一些不公的对待,忽视了他的感受,从而导致他的心理受挫。并且,以此为鉴,积极寻找相对应的措施。
小贴士
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好奇心?
(1)经常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看看他是否有上文所说的那些好奇的特征如果孩子因为好奇导致调皮、捣蛋,家长切不可过于严厉,而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
(2)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行为。家长应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交流,了解孩子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更好地做到家校配合,促进孩子的发展,
(3)从孩子的小伙伴中了解。孩子对事物的关注程度如何?善不善于给小伙伴们出谋划策等?
总而言之,家长只有从生活的各个角度去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也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创新的思维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