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选故事任您挑(1 / 1)

每一位父母终其一生都会把孩子挂在自己的心上,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这个社会上拥有一个人生的坐标,撑起属于他们的一片天空。事实上,想让孩子获得成功并不难,只要从小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具备成功的素质便可。而创新,是当今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故事还不足以激发孩子“创新”的意识,那么也可借鉴下面这些故事。

别冻坏了耳朵

说起“创新”,很多孩子可能会觉得那很高深、神秘。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创新。如果你的孩子还不懂得这个道理,不妨给他们讲讲《别冻坏了耳朵》这则故事。

1973年,15岁的C.格林伍德收到了一份圣诞节礼物——一双冰鞋。他兴奋异常,马上就到屋外结冰的小河去溜冰,结果不到几分钟便跑了回来,因为外面太冷,风呼呼地吹着,格林伍德刚玩一会儿,就觉得耳朵受不了。戴上皮帽子,一玩起来又满头大汗。就这样,格林伍德一会儿脱了皮帽子,一会儿戴上皮帽子,忙得不可开交,玩得也不尽兴。

最后,格林伍德只好回到了屋里搓着耳朵向妈妈诉苦:“妈妈,外面太冷了,我的耳朵都要冻坏了!”

“来,让我看看!”妈妈捂着格林伍德的耳朵,心疼地说,“你像妈妈这样捂着耳朵,慢慢就暖和了!”

妈妈的手真暖和啊!格林伍德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如果用一副耳置护住耳朵,我不就能无忧无虑地滑冰了吗?”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请妈妈照他的意思缝一副耳罩。并且妈妈也觉得他的主意不错。

于是,他们找来两根细铁丝,折成了耳朵的形状,然后把带毛的兔皮贴着铁丝缝好。啊,真是又轻巧,又暖和,十分方便实用!

不久,很多人都来找格林伍德,并希望得到一副耳罩。格林伍德和妈妈经过商量,索性把祖母请来,一起制作耳罩,公开出售。后来,格林伍德为耳罩取了名字叫“绿林好汉式耳套”,并申请了专利。

最后,由于耳罩销量的不断增加,格林伍德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家耳罩工厂。

由于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舒适、更美好,而格林伍德发明耳罩就是出于这个目的,所以很受大家的欢迎。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孩子能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说不定,他就会成为小发明家呢!

保健牙刷的发明

刷牙,牙龈出血,在很多人看来那不过是很平常的事。可是,有一个人并不这么想,这个人是谁呢?

日本狮王牙刷公司的职员加藤信三,每天清晨得赶车上班,尽管感到睡眠不足,头晕目眩,但还得按时起床,闭上眼睛匆匆洗脸刷牙。

有一天,他发现一刷牙就牙龈出血,他记得这不是第一次出血,以前刷牙也常常如此,换过几把牙刷,仍不见改变。他望着牙刷,不禁怒上心头,将牙刷一折两断。

转身又想,发怒又有什么用呢?牙刷厂老板照样生产让你牙龈出血的牙刷,除非你不用牙刷刷牙。牙总得要刷,那为什么就不能生产不会使牙龈出血的保健牙刷呢?

想到这里,加藤转怒为喜,“我为什么不去完成这一发明呢?这项发明一定大有市场。”此后,加藤开始研究不使牙龈出血的保健牙刷。

在研究过程中,加藤想到了很多解决牙龈出血的办法,如牙刷改用较柔软的毛,慢慢地刷等。但是,效果均不理想。后来,他又想到:牙刷毛的顶端是不是像针一样尖呢?他用放大镜一看,发现毛顶端与他意料的不同,是四角形的。后来,他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将毛的顶端磨制成圆形后,可对防止刷牙时牙龈出血有较好效果。

加藤的怒气变成了一项相当有价值的发明,公司欣然采用了他的方案,使改进后的狮王牌保健牙刷销路极佳。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更多时候只是去抱怨、去生气,可是唯独忘记了去“改变”。如果大家能像加藤那样,换一种方式来思考自己所面对的困难,那么就可以把一些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成功的契机,从而使自己从中受益。

把爱送给她

创可贴,顾名思义,有了创伤便可以贴上,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外科用药。不过,与其他发明不同的是,创可贴的来历充满了浪漫色彩——它的诞生和一对夫妇有关。

20世纪初,美国强生公司有一位名叫埃尔·迪克森的普通员工,他和妻子刚刚结婚不久,两人的感情非常好。不过,迪克森太的妻子擅长烹饪,她做饭的时候常常会切到手,或者不小心烫伤自己。每到这时,迪克森就会跑过来拿出绷带,熟练地替太太包扎好。

有一天,迪克森的妻子对他说:“你看,我手上的伤口已经好了。幸好那天你在家,要不然我只能去诊所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妻子的话让迪克森突然想到:对啊,要是有一种包扎绷带,能让伤者自己包扎就好了……咦,如果把纱布和绷带粘在一起,不就可以腾出一只手来包扎伤口了吗?

一道灵光从迪克森的脑袋中一闪而过。

于是,迪克森开始了他的试验。首先,他拿来一条纱布放在桌子上,住上面涂了一层胶,这就是一条简易绷带。然后,他把另一条纱布折成小方块,抹上一层药水,粘贴到绷带中间,一个简易的包扎绷带就做好了。但是,如果把胶长时间地暴露存空气中,它就会发干。于是迪克森找来了许多不同的布料,把它们一一粘在胶带上面,希望能找到一种需要时立即就能揭下来的材料。后来他发现,一种质地粗硬的纱布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

迪克森先生发明的创可贴的确很好用,它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也为强生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小事看起来非常不起眼,但若能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能发现,生活中处处是学问。然而,难就难在如何把学问通过“创新”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让生活变得更舒适、更方便。

只要一毫米

美国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它所生产的牙膏品质优良,包装精美,所以很受消费者售的喜爱,营业额连续10年递增,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20%之间。可是,到了第11年,业绩突然停滞下来,并且此后的两年都是如此。

公司总裁对此很不满,他召开了高级会议,商讨对策。会议中,公司总裁许诺:谁能想出解决的办法,让公司业绩增长.就重奖10万美元。有位年轻经理站起来,递给总裁一张纸条,总裁打开纸条看完之后。马上签了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给了这位经理。

那张纸条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在牙膏的开口扩大1毫米。

消费者每天早晨挤出同样长度的牙膏,牙膏开口扩大1毫米,每位消费者多用1毫米宽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呀?

公司立即开始更换包装。第14年,公司的营业额增加了32%。

创新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是一件多么巨大的“工程”。其实,创新体现在生活的细枝末节当中,也许只有那么一点小小的变化,就能引起巨大的成功。牙膏公司之所以能获得成功,跟这样“微小”的改变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若能让自己的思路“扩大1毫米”,便可以想出他人想不到的好点子。

别让橡皮再跑掉

也许有些孩子会认为,创新离日常生活太遥远了,自己又不是科学家,怎么可能懂得创新呢?其实,很多的发明创造都是由日常生活中小事所触发的灵感引起的。如果你的孩子不相信,不妨找个机会给他讲讲《别让橡皮再跑掉》的故事。

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位穷画家,他的名字叫叫律博曼。律博曼的画具只有一根铅笔和一块橡皮,而仅有的一支铅笔也是削得短短的。

有一天,律博曼绘图时出了一点小错,可是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自己的那块橡皮。等他费了好多劲找到橡皮时,铅笔又不见了。这让他非常恼火。

铅笔找到后,为了防止再丢,律博曼索性将橡皮用丝线扎到铅笔的尾端。但用了一会,橡皮又掉了。律博曼想:如果能把橡皮头和铅笔固定在一起就好了,这样,只要铅笔在,这橡皮也一定跑不掉。

说干就干,律博曼剪下一小块薄铁片,把橡皮和铅笔绕着包了起来。这下可好了,橡皮头紧紧地固定在了铅笔的末端,只要他的铅笔在手中,橡皮头就也在手中,如果画画时出了错,只要把铅笔倒过来就可以修正错误了。

后来,律博曼为自己制作的带橡皮的铅笔申请了专利,并把这专利卖给了一家铅笔公司,从而赚得55万美元。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律博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说不定哪一天你也会发明出自己一些方便、快捷的小发明呢。

从“一”到“十”

亨利·飞利浦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孩子,十几岁开始就到电器维修店当学徒。他年纪虽小,却非常上进,没过几年,就成为了正式的技工。

在电器维修店里,每天都堆满需要维修的录音机、收音机等电器、飞利浦虽没有一句怨言,但总有一些问题令他非常烦恼。比如,在修理电器时,他经常把螺丝钉上的“一”字线拧坏。每天跟螺丝钉较劲的飞利浦,下决心要发明一种既省力又耐磨的螺丝钉。

一字形的螺丝钉太脆弱了,稍微一使劲就会被拧坏。要是换个形状,会怎么样呢?飞利浦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有一次,他拿着被拧坏的螺丝钉,在与“一”字线垂直的地方画了一条线。这时,一个创意的火花从他的脑子里冒了出来。“对了,就这么办!把它改成‘十’字形!”

他想办法把店里的一部分螺丝钉从“一”字形改成“十”字形,并且把螺丝刀的头的形状也改成“十”字形。这样一来,使用十字形的螺丝钉和螺丝刀时,螺丝刀就会自动居中,不易滑脱,只要稍一使劲,就能拧紧螺丝钉,而且不易损坏。

飞利浦的发明一问世,立刻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因为当时许多人都有过与他相同的烦恼。后来,飞利浦申请了专利,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亨利·飞利浦只是把螺丝钉上的“一”字线变成“十”字线,再对螺丝刀做了相应的改动,从而解决了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并拥有了一项受人们欢迎的发明。这则故事告诉了大家,有些时候,创新又是存在于一点小小的变动之间!把火车连接起来

对于那些惯于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视为理所当然的孩子来说,前人创造的经验对他们来说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妨多给自己的孩子讲讲“科学”创造的故事,这样对培养他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帮助。《把火车连起来》就是这样一则故事。

今天的火车,是由许多接车厢组成的。每节车厢之间,是用自动挂钩连接起来的。但在19世纪中叶之前,这种挂钩还没有发明。那时,火车的各节车厢是用铁链子拴起来的。这种办法费时费力,一遇到列车爬坡,车厢就很容易脱节,甚至还会导致翻车事故。

美国人哈姆尔特·詹内就是当时的一名铁路工人。他看到这种情况后,决定发睨一种新的连接方法,以减轻铁路工人的劳动强度。

1867年的一天,詹内在回家的路上,被一群正在玩耍的孩子挡住了。只见他们两人一组,面对面,脚顶脚,胳膊伸直,手指弯曲着勾在一起,身子向后倾斜着转圈。这时,詹内想:“要是能制作出一种装置,像两只手一样可以勾起来,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想到这里,他忘记了一天的疲劳,回到家里立刻开始用木头制作手的模型。他把模型的手指设置成了弯曲的形状,使它们能连在一起。但是,因为木制的手不能活动,试验失败了。

詹内并不气馁,经过多次改进,他终于发明出了火车自动挂钩。这种挂钩是用铁铸造的,其外形像两只手,安装在每节车厢的两端。“铁手”的掌心有个开关,两只“铁手”一碰,触动了开关,就可以紧紧地“握”在一起。如果要把它们分开,只要启动另外的开关就可以了。

火车自动挂钩的发明,不仅把铁路工人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还方便了铁路运输。为了纪念这一发明,人们把火车自动挂钩称为“詹内挂钩”。

要想“创新”,就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当做理所当然的。只有尝试着去改变生活中的不方便,才能让“物”真正为己所用。

不用水也能洗衣服

在家里,大家会发现,妈妈从来都不用洗衣机洗冬天的羊绒大衣,而是送到干洗店让那里的工作人员洗干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是由于羊绒和亚麻布等材料的衣物只要一沾水就会缩水褪色,所以只能送到干洗店,让它们不沾水就变干净。

干洗是一种不用水的洗涤方法,让有机溶液渗入衣物,就可以从纺织纤维的表面除去油污。用这种方法洗涤高级服装,可使服装不变形、不褪色。

干洗的方法是19世纪中期由一个名叫裘利的法国人发明的。

裘利本人是做衣物染料生意的。

有一天,他在家中打扫卫生时,不小心把桌上的一盏油灯打翻了,灯油溅得到处都是,把妻子最喜欢的那块桌布弄脏了。

“糟糕!如果妻子发现了一定会很生气的,我得赶快收拾干净。”裘利一边想一边拿起抹布使劲去擦桌布上那块大大的油渍。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只见桌布上煤油浸过的地方不仅没有污痕,反倒比别处显得更干净。

这是怎么回事呢?裘利反复进行了试验,后来终于明白原来是灯油溶解了桌布上的脏东西。裘利马上意识到,自己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清洗方法。

后来,裘利在自己的工厂里开始使用这种清洗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不需要水就能把衣物清洗干净,并且衣服不褪色、不变形,所以很受人们欢迎。一年后,裘利在巴黎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服装干洗店。

听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呢?事实上呀,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可思议”与“想不到”的事情,只要大家能像裘利那样,做一名“有心人”,说不定,就会因此找到创新的机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小发明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