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具备创新能力(1 / 1)

创新,源自拉丁文,是“生长”的意思。创新不是从天掉下来的恩物,而是源自地上,植根于泥土,并影响着生活。

大日常生活中,孩子创新的例子并不鲜见。比如,大人习惯性地把用旧的毛巾当抹布用,而孩子还懂得用旧毛巾做一些小人、小玩具,或者作粘贴画;大人习惯把吃完点心的盒子扔掉或是用来装小杂物,但孩子还懂得将这些盒子做成玩具汽车、玩具楼房……可以说,孩子天生就是“创造大师”。

当然,因个性不同,每个孩子从小展现出来的创新天赋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爱幻想、爱动。而且,他们没有成人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敢于将大胆的想法付诸实施。在这些幻想中,蕴含着大量创新的火花。却经常被家长们忽视了。

一天,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的一块金表给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孩子的老师。

不料,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其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理费就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故事明白无误地告诉了家长,维护孩子的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像孩子母亲那样的家长很多,有陶先生这种想法的家长却很少,以至于限制了孩子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让他逐渐变得平庸。

与上一个故事中的母亲不同,另一位母亲是这么处理孩子闯下的祸的。

张肇牧从小就非常聪明,考入全国最好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后又被哈佛录取。在众多对他敞开大门的世界著名大公司中,他选择了所罗门金融投资公司,年薪达到了15万美元。

在张肇牧念小学时,有一天,妈妈下班回到家后,刚走近厨房,就嗅到一股怪怪的、刺鼻的味道。

肇牧正在厨房里,他看见了妈妈,就直往后退,他努力想用身体挡住后面的一个大盒。妈妈过去一看,发现浓烈的怪味正来源于这个盒中的东西。

原来,淘气的肇牧竟然把架子上的酱油、醋、料酒、麻油、虾油卤及番茄酱等,凡是瓶装的**流质,统统都倒在一起,调成了黑乎乎的**。

妈妈顿时火冒三丈道:“你什么不能玩啊?为什么这么淘气啊?”肇牧低垂着头,怯怯地说:“妈妈,我想配一种药水,让蚊虫一叮就自己死掉。”

听了孩子的话,张肇牧的妈妈平息了怒气。因为,她知道,孩子虽然做了一件傻事,但其中蕴涵着的创造欲却是非常可贵的。倘若,孩子因为“创造”而遭到责备,可能会抑制到他们今后的发展。

正是在这位富有爱心和智慧的母亲的培养下,张肇牧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则故事给予大家的启示是什么呢?与其限制孩子的创新能力,让孩子做一个逆来顺受,毫无创意的“乖宝宝”,不如顺应孩子的天性,挖掘孩子的潜质,让他“淘起来”。

其实,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创造力,作为家长,应该尊重他的个性,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他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你的孩子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小贴士

从上述故事中总结,家长不能有以下观念。

(1)我的孩子太篡了,他(她)连书都念不好,还会什么创新呢?这难道不是天大的笑话吗?事实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家长,请做你孩子的“伯乐”吧,发现他、欣赏他?

(2)“创新”那是科学家们的事情,跟孩子没有关系。很多家长以“跟孩子没有关系”为借口,千方百计地限制孩子的“活动空间”,宁可把孩子培养成“呆子”、“书虫”,也不让他接触新鲜事物。

(3)孩子健健康康就好,我要求的不多,并不奢求他今后能成为科学家。这种观念明显是错误的,因为不只是“科学”需要创新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使生活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