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故事启发孩子想象(1 / 1)

故事作为一种形象的语言艺术,深受孩子的喜爱,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通过词语的描绘,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相应的形象与活动。可以说,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孩子可以通过"故事"这个小小的窗口去认识这个世界上各种千奇百怪的新鲜事物,也可以对自己听到的故事产生联想和大胆的想象。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么讲,才能让“故事”的作用发挥的恰到好处呢?下面,是专家为家长们传授的一些讲故事经验:

首先,家长们应该从选择故事入手

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故事。只有符合年龄特点、容易被孩子们所理解的故事,才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孩子们的注意。

正常情况下,2~3岁的孩子思维还没有独立,喜欢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内容上应做到简单易懂。家长们面对可爱的孩子可以讲述一些生活小常识、小儿歌等,只要具有童趣,语言生动活泼就可以了。

4岁以后,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个时候就可以讲一些品德教育,科学常识等方面的趣味小故事了,虽仍然要求读起来简单易懂,但是,此时家长面对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一些,所以在故事情节上,要有小的起伏与波动。这一点小小的区别能引起孩子思维与想象的大脑活动。

其次,家长讲故事之前自己就要先熟读故事,掌握故事内容情节

在为孩子讲述故事之前,家长自己就要知道这个小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情节有哪些变化。哪一句该用什么语气来讲述等。充分掌握了这些要点之后,当孩子作好了聆听的准备时,父母最好把书放在一边。尽可能地将整个故事完整有序且绘声绘色地描述给孩子。

要避免为孩子讲故事时发生因生疏而结巴的情况,这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丧失对故事本身的兴趣及听下去的耐心。如果在讲故事时,有大大的彩色图片和模型等,那就再好不过了。这些小道具可以让孩子瞪着大大的眼睛与您分享读书的快乐呢。

再次,讲故事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

讲故事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其注意力不集中,要分析原因,随时调整策略。年幼的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家长选择的故事一定要简短,要特别容易理解。当孩子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时,我们可以适当改变自己的语调,以引起孩子的注意,或将原有的语气表现得更为夸张一些。

听觉上的刺激,可以直接引起孩子的注意。当孩子张口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家长们应耐心听完孩子可能不太完整的陈述。不要不耐烦,更不要从头讲到尾,不看孩子一眼,不给孩子发问的机会。要知道,只有更好地互动才能更积极地调动起孩子的想象力并活跃脑细胞。下面传授几个讲故事时可以用到的小方法和小技巧:

1.布置任务法

讲故事之前就将准备让孩子回答的问题一一列出,比如:故事里的小主人公有什么特征,最后小主人公的结局是什么等。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聆听,可以让他更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的情节中去。

2.设疑问法

结合故事内容巧设问题,可以调动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当然问题不能太难,过于难解的问题会让孩子直接产生放弃的念头。这就考验到家长们的智慧了。

3.鼓励提问法

问题是发展思维的起点。如果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喜欢提出问题,家长一定要加以鼓励。并且耐心引导孩子从故事中找出答案来。千万不要只讲故事,却不给孩子发问的机会。

4.续编法

为发展儿童的创造想象,讲故事时,家长可以训练儿童续编故事结尾,问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他怎么样了?……引导孩子展开想象,从多角度续编。

德国诗人歌德幼年时,母亲就常常给他讲故事。讲到最惊险处就停住了,以后的情节让歌德自己去想象。幼年时的歌德为此做过多种设想。有时他和妈妈一同谈论故事情节,然后再等待着第二天故事情节的"公布"。第二天,母亲在讲故事前,先让歌德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设想的,然后再把故事情节讲出来。

这样,歌德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得到发展,这也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听爸爸妈妈讲故事时,孩子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情节的发展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场面和情景,这对右脑的图形思维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复述故事情节法

当父母辛辛苦苦为孩子讲完故事后,可以要求孩子进行复述,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和逻辑性。这种方法是很有效的。

6.配音法

故事里常常会描写到源于自然界的各种有趣的声音,如:小动物们的叫声,高山流水的声音等。可以让孩子模仿这些声音并参与到故事中来,孩子们一定会兴致勃勃地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

7.表演法

给孩子讲故事时,我们要学会把故事情节通过语言描述、肢体动作及道具的运用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以使孩子获得情绪上的愉悦,也可帮助他们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8.配画法

为自己喜欢的故事配上插图,是孩子很乐意做的事。当孩子们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为故事中各种角色人物,或森林、大海等填涂颜色时,家长不要过多地干涉。应该让孩子独立创造和想象,孩子们需要自己的创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