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宽容(1 / 1)

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人既然存在于这个社会,必然要与人交往,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交往对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孩子也是一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人对孩子更是喜爱加溺爱,拿孩子当掌上明珠,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也会要求同伴都要像家长那么对待自己。如果是这样,那么家长就应该注意了。

其实,真诚和宽容是与同伴之间交往的秘诀;同样,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也能培养孩子的宽容。

宽容的性格不是听出来、说出来的,而是在交往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会发现同伴的优点和缺点,在赞扬同伴的优点时,会感受到同伴的喜悦;在原谅同伴的缺点时,会体验到宽容的快乐。当然,这些心理活动,孩子往往不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但是他们的内心是能够感受到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会慢慢总结出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的经验教训。

那么,为了让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体会宽容,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1.要认识到孩子需要与人交往

每个人都希望有人与他进行交流,从而摆脱孤独与寂寞;希望参与集体活动,加入某一群体,并为之所接纳,从而获得归属感。孩子也一样,与同伴交往是孩子的天性。由于年龄、智力、身心发展水平相近,孩子与同伴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在交往时更容易产生共鸣,而与大人交往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

同伴交往可以锻炼孩子自主、独立的能力,与同伴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都是父母所不能替代的。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可能造成孩子成年后的人际交往适应不良。没有正常的同伴交往,不能和他人建立友情,孩子会产生孤独的感受和孤僻的行为,久而久之,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为不利。

与同伴交往为孩子提供了独立应对世界、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因此与同伴的交往是孩子锻炼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机。与同伴交往还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伴交往给孩子们提供了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的机会。实践证明,建立积极的同伴交往是改善孩子不良心理状态和不良行为习惯的最佳矫正方案与策略之一。良好的同伴交往可以预防孩子出现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

2.创造环境多让孩子与同伴交往

有些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学坏,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委屈,阻挠他们参与同伴们的活动。这种做法对孩子是不利的,虽然孩子年龄小,不懂得与人交往的规则,容易受到伤害,但是孩子是渴望有自己的朋友的,所以,家长应该时常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到自己家玩或带孩子去做客,创造各种环境与条件,让孩子能多与朋友们交往。这样就满足了孩子渴望交往,渴望得到他人接纳与认同的意愿。

孩子为了得到他人的接纳,可能会表现出迁就他人、宽宏大量的行为,有些家长为此很不高兴,觉得孩子受委屈、受欺负了,有的家长甚至会出面干涉或阻止他们继续交往。孩子的迁就行为可能是与他长时间处于孤独状态,渴望与朋友相处的心理导致的。当然,并不排除孩子软弱、缺乏主见的可能。

但是,家长不能因此就剥夺了孩子交往的权力,如果发现确实是因为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所致,家长应注意教育孩子,在他每次与小朋友交往中,家长应仔细观察,等到小朋友离开后,帮助孩子进行分析,指出他哪里做得不对,哪里做得对。不对的地方要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做得对的地方要给予表扬。

3.教给孩子人际交往的技巧

家长和老师要理解孩子与同伴交往的需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其他的孩子接触交往。但是,孩子毕竟年幼,对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不能很好地掌握,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问题。在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理解和宽容比自己强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以及自己的竞争对手,帮助孩子学会不嫉妒比自己强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不故意为难自己的竞争对手。孩子真正学会了理解,才能真正做到向比自己强的同伴学习,帮助比自己“差”的同伴,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也只有通过交往,他们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验到宽容带来的快乐。

4.让孩子自己处理纠纷

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小的矛盾和冲突。对孩子来讲,这能促使他们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并从中学会与人相处、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原谅别人,是孩子的必修课。它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知道“我”与“他人”的含义;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合作精神;能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忍让,为别人着想;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因此,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纠纷,特别是自己的孩子吃了亏时,家长一定要冷静,要先搞清楚事情的缘由,再与对方家长、老师协商解决,切不可冲动地责骂对方,或责怪自己的孩子笨、没本事,甚至教自己的孩子用拳头去“还击”对方。

如果你的孩子总在抱怨别人,找他人的“过错”。作为家长切不可与孩子一起去攻击他人,而应该帮孩子分析原因,找出他人这么做的理由。如果问题是出在孩子自己身上,要帮助他纠正。

5.消除孩子的报复心理,学会换位思考

许多孩子在与同伴发生矛盾或者在与同伴交往的时候,如果受到不公平待遇,通常都会产生报复心理。报复心理是一种以攻击方式对曾经给自己带来不愉快的人发泄怨恨和心中不满的情绪,是危害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报复心理的人容易误解他人,对他人经常怀有戒备防范心理。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心胸会越来越狭窄,与人相处较困难,内心非常痛苦。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心理,应及时予以疏导和心理辅导:

(1)交流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告诉孩子:你不妨进行一下心理换位,把自己当成对方,你会怎么办?

(2)学会宽容、感动和关爱。人人都有无法克服的缺点,但是我们要试着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试着从小事中学会感动,就会发现身边的人不那么讨厌。与人相处融洽首先要欣赏对方,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宽容是一种美德,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人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怨恨就会被挤出去,不要一味刻意地去消除怨恨,而是要不断用爱和关怀来充满内心,这样怨恨就没有容身之处了。

当然,教孩子宽容,也应该让孩子掌握宽容的标准。如:

(1)对小是非,没有严重后果的个人冲突、无意的伤害等不要斤斤计较,要加以宽容、忍让。

(2)对影响友谊和集体荣誉,会造成较大损害或有意的破坏行为等,绝对不可容忍,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诚恳地加以批评、制止。

(3)对于坏人,宽容他等于纵容他们去做坏事,也是不可取的。

(4)一次考试考不好,不等于就是学习不好,要学会放开心胸,让自己吸取教训,既要宽容自己,也要鞭策自己。

孩子只要掌握好宽容的度,就能变得豁达而通透,不再为小事情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