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人物小传(1 / 1)

我们选取了别列佐夫斯基、霍多尔科夫斯基、波塔宁、古辛斯基、阿布拉莫维奇、杰里帕斯卡等人作为研究描述对象,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是寡头群体中更为活跃、影响力更加突出的几个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的处境更具有代表性,有人流亡海外,有人身陷囹圄,有人韬光养晦,有人春风得意,现状的对比本身就是一幅含义深邃的寡头浮世绘,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俄罗斯寡头。

别列佐夫斯基

1946年1月23日出生于莫斯科,别列佐夫斯基16岁时考入了莫斯科大学,并于30岁之前获得了技术科学博士学位。作为一名出色的数学家,别列佐夫斯基1991年被苏联科学院聘为院士,时年45岁。

在生意中,别列佐夫斯基结识了《星火》杂志的记者尤玛舍夫。尤玛舍夫当时正在为叶利钦写传记——《总统笔记》,是总统家的常客。《总统笔记》写好后,在出版经费方面遇到了困难。凭着多年搞科研养成的直觉,别列佐夫斯基意识到做官的机会来了。他通过自己的关系,让《总统笔记》一书很快在芬兰面世,印刷质量极其精美。别列佐夫斯基的官运自此亨通发达。

1992年至1993年间,他开始担任俄罗斯政府工业政策顾问。这期间,别列佐夫斯基大肆聚敛财富,先后控制了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俄罗斯民航、公共电视台和以销售汽车为主的洛戈瓦兹公司,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当时在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对全球富豪的排名中,别列佐夫斯基的个人资产名列全球第九十七位。

20世纪90年代初,他抵挡不住**“下海”,并通过倒卖汽车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来,他靠投机钻营迅速暴富,并成立了联合银行。1995年12月,他伙同他人买下了西伯利亚石油公司51%的股份并控制了俄罗斯民航。为向政府施加影响,别列佐夫斯基收购了俄公共电视台16%的股份、电视六台29%的股份,并操纵着《独立报》、《星火》周刊的部分股份。据说,他的财产约有30亿美元。由于结识了一位重要人物,别列佐夫斯基在一段时间内曾经官运亨通。1992年至1993年,他担任过政府工业政策顾问,1996年担任过联邦安全会议副秘书,1998年4月还被叶利钦任命为独联体国家执行秘书处秘书。1999年12月,别列佐夫斯基混入了国家杜马代表行列,但2000年7月他又主动放弃了代表资格。

2000年初,俄司法机关指控他参与了一系列欺诈案。为躲避牢狱之灾,别列佐夫斯基于2000年5月溜到英国。2003年3月26日,别列佐夫斯基在伦敦落网。俄总检察院曾准备将其引渡回国,但别列佐夫斯基居然说服英国政府同意了他的政治避难要求。

“在高峰时,7~10个寡头才是真正的政府,他们可以随意撤换总理,推行有利于他们的经济政策。”俄罗斯前总理盖达尔说。而叶利钦的连任和普京的上台,也是寡头们支持的结果。别列佐夫斯基,这个寡头中的教父角色,甚至可以自豪地宣称自己为俄罗斯选择了两位总统。

霍多尔科夫斯基

1963年,霍多尔科夫斯基出生在莫斯科一个普通家庭,后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拥有理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1995年,在尤科斯石油公司的拍卖中,霍氏旗下的梅纳捷普投资银行以3.5亿美元买下78%的股份。经过不断发展,尤科斯石油公司成为俄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私营石油公司,霍氏也一度成为俄罗斯首富。

原为共青团干部的霍多尔科夫斯基在合作社起步。1990年,他从莫斯科市苏维埃执委会接收了青年科技创新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梅纳捷普投资银行,步入金融界。1995年12月,霍氏以3.5亿美元收购了尤科斯石油公司45%的股份。在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梅纳捷普银行几乎破产。此后,霍氏一门心思从事石油生意,很快摆脱了财务困境。据《福布斯》杂志统计,从1997年到2003年,霍氏的财富由24亿美元增至80亿美元,在全球富翁排行榜上跃居到第二十六名,成为俄罗斯首富。

霍多尔科夫斯基最初为实现童年梦想所做的努力因为自己的出身而受到阻碍:在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获得工程学位之后,霍多尔科夫斯基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一份在一家重点军工企业中的工作——尽管这不是分配给他那一届学生的最好工作,但是这样可以使霍多尔科夫斯基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由于自己在班上名列前茅,霍多尔科夫斯基认为自己取得这份工作十拿九稳,但他的请求却遭到了拒绝。尽管从来没有人正式对他解释过原因,但是这位执拗的年轻人坚持认为,由于他是犹太人,政府认为他不适宜在保密性很强的军工企业工作。

在当时最正式的门被堵死之后,霍多尔科夫斯基只好选择其他道路。大学时代,由于当时盛行的“经费自筹”计划——工厂和各种组织自己筹集经费,共青团获得了可以自由支配自己获得的各种收益的权利。大学里的共青团其实成为了商会。供职于学校的共青团使霍多尔科夫斯基得到了开办一家“青年咖啡馆”的机会。但这位未来首富的首次从商并不顺利,"是一次不令人愉快的经历",霍多尔科夫斯基回忆说。

但后来的经历就顺利得多。他创办了一家青年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在共青团和关系网的保护下进行商业活动。尽管名义上,青年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是让青年科学家通过给工厂解决技术难题来赚钱,但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和他的同事们的主要业务其实就是一个金融上的把戏:将非现金信用兑换成现金。

苏维埃体制下有两种资金:一种是现金,一种是非现金信用。现金是稀缺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现金只能用在特定用途上,比如付给工人工资。对于工厂和企业来讲,并不稀缺的是虚拟的非现金信用。国家将它们作为对工厂的补贴存在工厂的账户上,它可以作为资金付给另外一家工厂,但是不能通过正规途径变为现金。两种资金的不对称导致了这两种资金价值的不平衡。一种评估是,现金形式的卢布,其价值是非现金形式卢布的10倍。

由于拥有广泛的关系网和包括银行高层在内的官员的庇护,霍多尔科夫斯基找到了一条将非现金信用兑换成现金的途径。“青年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和一个研究所在同一家银行拥有账户,钱就是从一个账户转到另外一个账户上,青年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再将钱从自己的账户上取走。"研究领域为俄罗斯精英的社会学家克里斯塔诺夫斯卡娅说。因此,"第一种形式的私有化就是现金的私有化”,这位社会学家说。

霍多尔科夫斯基将现金分发给周围的参与者:给自己的同事、自己的领导、工厂和研究所的高层,再按照一定百分比给一直庇护自己的团组织。他赢得了各方的感激。而这些工业界的领导之所以愿意同霍多尔科夫斯基合作,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在和当局合作,而不是和职业骗子合作。”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另一个过人之处在于,他将这些非现金信用积累起来,并且找到了一些掌握着大量外汇的具有出口权的公司,将非现金信用兑换成外汇。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只有二十四五岁。

霍多尔科夫斯基成为寡头的最重要环节开始出现,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意欲进入一直由国家垄断的银行业。这个学了一点法律的年轻人发现,已经颁布的《合作企业法》中有一个小条文,合作企业可以成立自己的银行。1998年底,霍多尔科夫斯基的银行正式注册为梅纳捷普银行。他的关系网再次发挥了作用,他找到帮过他忙的高温研究所的所长舍伊德林院士说,自己赚了很多钱,想要创办一家银行,但是担心当前的社会形势,需要找高层庇护者。舍伊德

林后来回忆说:“听完他们的描述,我对他们说:‘你们干得不错,孩子们,告诉我,怎么能够帮你们的忙,我很愿意。’"

“我们没有遭遇任何来自国家机关方面的障碍。"霍多尔科夫斯基后来这样说。梅纳捷普银行的广告开始出现在马路上、电视上。打开电视,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朴素英俊的年轻人挥舞着手说:“我是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为你们的未来担保,买梅纳捷普银行的股票吧!梅纳捷普是一家商业银行。”"广告和股票运动是政治保险单,是用来抵抗政府有可能的镇压措施。”《华盛顿邮报》莫斯科站记者戴维·霍夫曼这样解释。

梅纳捷普银行还成为了被政府批准和挑选出来作为政府将资金贷给企业的中介商业银行。大量的国家资金流入梅纳捷普银行,资金的时效性让霍多尔科夫斯基获得了不菲的利润。前苏联解体之前尝试推翻戈尔巴乔夫的失败政变中,两位高层官员尼古拉·克鲁齐纳和格奥吉尔·巴浦洛夫相继跳楼自杀。他们的自杀使国家上亿美元资金的流向成为谜团。而大家怀疑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梅纳捷普银行曾经保管过这批资金,甚至是他利用自己同国外银行的联系帮助转移了这批资金,或者是他自己吞没了这笔资金。

真正让霍多尔科夫斯基大发其财的是后来的拍卖计划和贷换股计划。在丘拜斯的设计中,拍卖计划是为了给企业带来私有化凭证所不能给企业带来的注入资金,具体途径就是要求每个投标者在付给政府现金的同时,还要承诺未来对企业的投资额度。"但是,在俄罗斯动**的市场经济中,为一个未来的承诺而转让资产,给精明的商人们创造了发财机会。”《金融时报》的克里斯蒂娅·弗里兰评价说。

“梅纳捷普非常积极地参与了这种投资拍卖,他们提出很高的投资承诺,然后他们以梅纳捷普银行的担保来支持这种种承诺,而到时候(在进行实际投资时)这些担保会消失。他们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这就是财产在我们国家被瓜分的形式。"另一位寡头、阿尔法集团的创始人弗里德曼这样说。

霍多尔科夫斯基得到尤科斯则是在贷换股计划中。贷换股计划是由另外一位寡头弗拉基米尔·波塔宁发明的,他想用它来得到垂涎已久的诺里尔斯克镍厂。这是他的奥涅克辛姆银行从前苏联银行体系崩溃后集成下来的客户之一。波塔宁想成为这家企业的所有者,但是他并不建议用低价格买企业,这太明显,而是承诺用一笔贷款来换取对企业的管理权。这就是贷换股计划的雏形。波塔宁和他的同盟者——众多的拥有银行的寡头们,先后说服了两位副总理索斯科维奇和丘拜斯。前者本身就是金融产业一体化的支持者,而后者希望借此给企业带来资金。这个计划“将成为一个经济寡头时代的开始",扎多诺伏,一位俄罗斯政治家在决定是否批准贷换股的内阁会议上说。尽管如此,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很愚蠢”和“太过分”的激进计划仍然得到实施。

在1995年12月8日对尤科斯的拍卖中,尤科斯45%的股票以贷换股方式成交,33%通过拍卖成交。霍多尔科夫斯基付出的代价分别

是1.59亿美元和1.5亿美元。他的竞争对手由三家银行组成,其中一家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后来抱怨说:“霍多尔科夫斯基是在用尤科斯的钱来购买尤科斯……他们偷走了这家公司。”青年改革派经济学家、监督执行贷换股计划的阿尔弗雷德·科赫后来暗示说,霍多尔科夫斯基利用他在尤科斯的关系汇集资金购买尤科斯。尤科斯拍卖价的低廉也引起人们的争议:一个数字对比是,当时尤科斯的估值为7亿美元,而不到两年后,尤科斯在莫斯科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为70亿美元。

拍得尤科斯的霍多尔科夫斯基真正成为了寡头,尽管后来小有挫折。在俄罗斯金融危机中,梅纳捷普银行面临倒闭,但是霍多尔科夫斯基也成功地将梅纳捷普的资产转移到了自己控制的其他金融机构,并且使法院无法获知梅纳捷普的完整财务状况——因为装有梅纳捷普所有财务文件的卡车莫名其妙坠落伏尔加河。同时,霍多尔科夫斯基通过秘密转移尤科斯资产和稀释股份等手段,最终把包括美国大亨肯尼斯·达特和几家债务银行从对尤科斯的部分股权控制中排挤出去。

霍多尔科夫斯基不但有了实现自己童年梦想的机会,还顺便将这些企业都变成了自己的资产。当然,每一次都会有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身影闪现,尽管不像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那样角色鲜明。

2003年10月25日,俄特警在霍氏乘坐的专机上将其抓获并关进监狱。

弗拉基米尔·波塔宁

弗拉基米尔·波塔宁出生于1961年,是一位资深的苏联对外贸易官员的儿子,1983年他从莫斯科著名的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在外贸部工作。在所有寡头中,只有他是完全正宗的俄罗斯族人。

1989年他决定创办自己的生意:一个起始资本只有1万美元和几个雇员的英特罗斯外贸公司。很快他意识到,真正赚钱的是银行业。自1990年以来,他建立了一个由工业公司、银行和媒介组成的商业帝国,总资产一度相当于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0%。

在波塔宁的奥涅克辛姆银行的创建中,原财政部部长费奥得罗夫、原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达维多夫及其他部长在发放必需的批文和所要求的许可证方面给了波塔宁无可估量的帮助。

1995年,俄罗斯的非国有化改革进入新阶段:大型国企先进行股份制改造,再拍卖或招标出售股份。波塔宁在此时被聘为政府顾问,担任总统办公厅主任丘拜斯的助手,协助设计改造和出售方案,负责起草了俄联邦私有化计划。

在其他寡头的支持下,波塔宁设计出了著名的贷换股计划,即政府通过出让国有企业的股份给私人银行和金融机构以换取其急需的贷款。名义上,该计划是为解决政府的资金困难,而在操作上,如众多外部人士所诟病的,这项计划被叶利钦政府中握有权势的人所操纵,严重地低估了国有资产的价值。贷换股计划表面上以拍卖形式实施,然而并非所有有意竞拍者都能获得邀请。

正是在波塔宁自己所设计的方案和一手操纵中,他如愿以偿将诺里尔斯克镍矿公司收入囊中,除此之外还有俄罗斯第五大石油公司辛丹卡等一系列工业企业。在诺里尔斯克镍矿的拍卖中,波塔宁的联合银行被政府指定为主持者,波塔宁以1.701亿美元(比起始价1.7亿美元仅高出10万美元)胜出,获得诺里尔斯克镍矿38%的优惠股和51%有表决权的股份,另一竞价者3.5亿美元的出价则被判为无效。与国际上的交易所对其40亿美元的价值评估相比,波塔宁付出的代价就像一场玩笑。

"这的确不好,"事后波塔宁在谈到此项拍卖时说,"拍出的价格太便宜了。但是让我们停止讨论它吧。这虽然不好,但至少解决了给它(诺里尔斯克镍矿)找一个更好的主人的问题。"

1996年,他参与支持叶利钦竞选连任总统。叶利钦竞选成功后,于当年8月签署命令,波塔宁被任命为负责经济改革事务的第一副总理,到达他个人的权力顶峰。波塔宁在就职后接受《消息报》记者采访时,称"国家也是一个大公司",强调通过改善信贷货币政策刺激生产,通过有效管理加强税收和通过规范法律保护企业利益、促进市场交易合法化等措施,解决国家面临的经济困难。后来出于平衡各派政治势力的考虑,叶利钦总统在事隔半年后的1997年,对政府进行改组,波塔宁被解职。在任的一年中,他被指责以权谋私。其中之一是他颁布了一项针对性的减税政策,使诺里尔斯克镍矿公司省去了巨额税款。

波塔宁似乎从一开始就对在政府中任职没多大兴趣,这从他上任之初的表态中可以得到证明。真正能够施展才华的地方还是他熟悉的金融领域。4年之内,联合银行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膨胀起来。至1997年,其资产已达37亿美元。他的胃口很大,继成功取得世界上最大的镍生产加工企业——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控股权后,又在国际金融投机家索罗斯的支持下,出资18亿美元,击败其他竞争者,购入俄罗斯电信投资公司25%的股份。英国石油也投资5.71亿美元收购了辛丹卡石油10%的股份。与此同时,波塔宁还从西方银行和欧洲债券设法贷到6亿美元用于收购国企。尽管以西方标准衡量尚嫌小,联

合银行此时已是俄罗斯最大最有权势的私人银行之一。

1998年4月,波塔宁大肆铺张地庆祝联合银行成立5周年。巨大的广告牌遍布莫斯科街头,联合银行在广告上化身为众神之王宙斯,宣称它将“像自然一样亘古不朽”,最终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银行。

不久俄罗斯便爆发了经济危机,卢布大幅贬值,大量持有政府短期债券的银行纷纷倒闭。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波塔宁的帝国坍塌了。到1999年初,联合银行已负债20亿美元,净资产几乎为零。2月,它拒付

欧洲债券2.5亿美元的借款。从1997年的巅峰时期至此时,波塔宁控制的三家大型企业——诺里尔斯克镍矿、联合银行石油和Svyazinvest电信的市值已从310亿美元狂跌至38亿美元。索罗斯在其所著的《全球资本主义的危机》一书中公开承认,持股Svyazinvest是他投资生涯中“最失败的投资”,此时他和波塔宁共同持有的该公司25%股份大约值50万美元。联合银行石油被多家债主向法庭提请破产,最终在2001年转手给了另一个寡头弗里德曼所控制的TNK石油公司。

2000年上台的普京誓言要“将寡头作为一个阶层消灭",同样是在叶利钦政权下发迹的波塔宁行事开始处处小心谨慎,尽管他并没有公然表露政治野心。就在媒体大亨古辛斯基被逮捕后不久,俄罗斯检察机关就对诺里尔斯克镍矿的私有化过程提出了质疑,质疑的要害正是价值被低估,拍卖被操纵。作为回应,波塔宁一面辩称交易并无违法之处,一面迅速追加了1.4亿美元,作为补偿对该公司价值的低估,并借此表明自己的合作态度。

在政治上,他不与普京公然作对,反以颇为合作的态度招架对其财产来源问题的攻击,并委婉地承认普京对寡头进行打击的合理性。“普京在政治和生意之间划了一条边界,而我绝对不会越界。”2003年,波塔宁公开表态说。

为了响应普京提出的对社会多做贡献的号召,波塔宁成立了慈善基金会,每年至少拿出100万美元救助孤儿和设立奖学金。目前为止,弗拉基米尔·波塔宁慈善基金会已资助了100所学校和超过1500名学生。而在他的诺里尔斯克镍矿矿区,波塔宁也不吝钱财地兴建社会福利和环保工程。2000年,他投入166亿卢布用于修建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在他的手中,诺里尔斯克的生活水平达到6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后寡头时代的波塔宁依靠自己在商业和政治上的双重才能顽强地存活了下来。联合银行垮掉之后,他将诺里尔斯克镍矿公司及其他有价值的资产装入英特罗斯控股公司和几家离岸公司以渡过难关,并乐观地等待情况好转。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为了鼓舞士气,兴致饱满的波塔宁甚至还邀请了100位朋友到法国滑雪度假,大肆狂欢。

随着俄罗斯经济在普京治理下的复苏,波塔宁的英特罗斯也开始重振。在2001年按销售额排名的俄罗斯五大私营企业中,英特罗斯以年销售40亿美元的规模排名第四。2003年,诺里尔斯克镍矿公司则完成了52亿美元运营收入和8.6亿美元利润。在《福布斯》杂志2003年俄罗斯富豪排行榜中,波塔宁以54亿美元的身价

名列第四。在2004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显示,他的个人净资产为49亿美元,排行第八十五位。

和阿布拉莫维奇相似,波塔宁开始在西方世界寻找自己的容身之地。在接连传出他对英超球队阿森纳和曼城队的收购意向消息的同时,波塔宁还在试图打进艺术品收藏界这一上流权贵们的小圈子。2002年,波塔宁从已经倒闭的Inkombank银行手中以100万美元买下了俄罗斯至上主义艺术家马列维奇的著名作品《黑方》,将其捐赠给俄罗斯文化部,创下了俄罗斯艺术品国内拍卖的最高价格。

波塔宁还是继古辛斯基之后的俄传媒大王,他拥有《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等多家报纸的股份。依靠金融业起家的这位俄罗斯富翁自1990年以来建立了一个由工业公司、银行和媒介组成的商业帝国,年收入超过160亿美元,总资产达380亿美元。

古辛斯基

古辛斯基1952年10月6日生于莫斯科。中学毕业后,进入其母所在的莫斯科古布金石油天然气学院学习,二年级时因成绩不及格被开除。后来,他当过兵,又返校读过书,仍未能毕业。1975年他入读国家戏剧艺术学院导演系,并于1981年毕业。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古辛斯基逐渐进入商界,主要经营领域在俄罗斯媒介,创办了俄美合资企业——桥。在这家企业基础上,他又于1991年成立股份商业银行——桥银行,并任董事长。

桥集团还从事建筑材料生产和房地产业务,20世纪90年代初,这些业务日进斗金。1992年,古辛斯基将桥公司改组成股份集团,开始把经营目标转向了媒体,创建了桥媒体集团。他认为,自己出身普通,要想具有社会号召力,首先是应该建立一个强大的媒体帝国,从根本上控制俄罗斯的舆论导向,实现"不当总统照样可以左右政府”的政治抱负。

1993年,他又盯上了传媒业,出资在俄罗斯独立电视台开辟新频道,后来又购买该电视台77%的股份。随后,他又控制了《今日报》和《七日》周刊,收购了著名的“莫斯科之声”电台,并与美国人合办《总结》周刊。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古辛斯基成了传媒大亨,个人财产高达4亿美元。

1996年,他出资成立俄罗斯犹太人代表大会,并任会议主席。同年,他与包括别列佐夫斯基和波塔宁在内的其他商业巨头一起出钱资助叶利钦竞选连任总统。1997年,古辛斯基利用国营天然气工业公司对电视公司的资金支持,迅速扩充了桥媒体集团的实力,并进一步组建和兼并了多家媒体企业。他试图全面掌握舆论工具,直接对政权机构施加影响,实现在政治家背后操纵国家的梦想。古辛斯基在1997年下半年至1998年初曾掀起一场传媒大战。在这场大战中,古辛斯基希望借助西方投资,在俄罗斯建立一个实力强大的现代化通信和电视联络技术公司,他拒绝俄政府出面调停,和其他寡头展开不择手段的竞争。

古辛斯基随后犯下的一个重大错误是干扰叶利钦的政治遗嘱。1998年的经济危机和此后的一系列政治危机,促使叶利钦急于寻找接班人。在别列佐夫斯基的极力推荐下,叶利钦将继任者的目标圈定在时任总理的普京身上。

为了扶植自己的代表普利马科夫竞选下届俄罗斯总统,由古辛斯基资助的议会力量——中派主义"祖国运动"党在1999年夏季迅速崛起,大有与普京争雄、问鼎总统职位的劲头。叶利钦在事后回忆说:“正是因为寡头间‘没有规则'的残酷斗争,导致了1998年的经济危机和三次最严重的政府危机。这些危机不仅使俄罗斯经济进一步衰败,甚至还破坏了整个社会制度的稳定性。”

随着普京在民众中的声望日高,古辛斯基重操手中的舆论工具,对普京在车臣发动围剿非法武装的行动进行丑化,在俄罗斯掀起一场反战浪潮。独立电视台对第二次车臣战争进行全程跟踪报道,不断地直播那血淋淋的作战场面,挑起民众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

2000年6月12日,在普京出访西班牙期间,俄联邦总检察院对古辛斯基突然采取行动,以涉嫌侵吞巨额国家资财为由,宣布将他拘留10天。2000年6月16日,为了缓和各方面的压力,普京在古辛斯基被关押4天之后暗示总检察院放人。随后,俄罗斯总检察院对古辛斯基侵吞和诈骗巨额国家财产进行了正式指控。11月13日,俄总检察院采取进一步行动,正式指控古辛斯基非法获取3亿美元贷款和50亿卢布(当时汇率:1美元=27卢布)借款。但作为被告的古辛斯基却未在指定时间出庭。俄总检察院只得于次日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通缉古辛斯基。总检察院于12月4日发布了红色国际通缉令,要求各国刑警组织协助将其缉拿归案。12月12日,古辛斯基在西班牙的家中被捕。

2000年12月15日,古辛斯基被西班牙国际刑警组织押解到马德里,接受西班牙法庭审讯。三个月之后,西班牙法庭宣布说,一直在马德里狱中等待引渡回国的古辛斯基可以取保候审。古辛斯基在交纳550万美元保释金后获得释放,返回其位于安达卢西亚的别墅中居住。2001年4月18日,西班牙国家法院裁定古辛斯基无罪,并拒绝将古辛斯基引渡给俄罗斯。由于古辛斯基拥有俄罗斯和以色列双重国籍,他获释后随即前往以色列居住。

罗曼·阿布拉莫维奇

罗曼·阿布拉莫维奇,39岁。2004年以106亿美元资产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二十五位,2005年以133亿美元列第二十一位,有过两次婚姻,有6个孩子。

罗曼·阿布拉莫维奇1966年出生在莫斯科东南800公里的萨拉托夫。他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来自乌克兰。阿布拉莫维奇的母亲在他第一个生日前一天死于流产,死时只有28岁。18个月后,他的父亲被起重机轧死。这之后,阿布拉莫维奇由伯父抚养成人,收养了阿布拉莫维奇的伯父是当地一家大企业的供应处处长,有两个女儿,但没有儿子,这样阿布拉莫维奇就成为阿布拉莫维奇家族唯一的男性继承人。

当他只有9岁时,就开始策划自己的人生,他曾经对周围的人说过:“我的一生绝对不会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虚度。”14岁时,他实现了自已的愿望,离开那个小地方,被派送到首都莫斯科求学。这个原本平凡的孤儿自此开始走向传奇。早年生活在混乱的俄国的阿布拉莫维奇曾经大胆地走私过香烟和香水,而在当时,如果被抓住,会面临至少五年的有期徒刑。他的前妻说:“罗曼天生就知道如何赚钱,他能够在当时苏联那种条件下赚钱,那么,他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发财。”阿布拉莫维奇在17岁的时候,没有实现进大学的理想,而是被迫服兵役,参军当了一名卡车司机。在服役期间,尽管他严格要求自己,但并没有获得晋升的机会。不过他仍积极投入军营生活,两年后当他退伍时,已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前俄罗斯第一首富——列别佐夫斯基。

20岁的时候阿布拉莫维奇从部队退役回到乌克塔城,进入这个城市的工业学院,后毕业于莫斯科古布金石油天然气学院。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之后,苏联允许建立私人企业,雄心勃勃的阿布拉莫维奇抓住机会,在1987年建立了一家生产塑料玩具的小公司,靠在莫斯科自由市场上兜售自己的产品,倒卖进口香烟香水以及二手车轮胎,阿布拉莫维奇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阿布拉莫维奇的人生转折发生在他29岁的时候,依靠着在军队期间和俄罗斯前第一首富别列佐夫斯基的特殊关系,他成为了当时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座上客,关系十分密切。1991年前苏联解体,私有化运动随之而来。阿布拉莫维奇利用手头积累的资金,从叶利钦政府手中大量收购拍卖的国有资产,包括以不到实际价值8%的价格买下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凭借出色的谈判技巧和高超的经营手段,阿布拉莫维奇成为鄂木斯克炼油厂产品的主要经销商之一,并相继控制了俄第五大石油公司——西伯利亚石油公司80%的股权、俄罗斯铝业公司的一半股份、俄罗斯国际航空公司26%的股份以及俄国际影视公司25%的股份。他还买下了世界上第二大铝生产厂——鲁斯阿尔近一半的股份,同时他的势力迅速向电力、汽车、化工、制药等领域扩张,俄每个工业部门都与他的帝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像同一时期出现的众多红顶商人一样,阿布拉莫维奇在前苏联的解体过程中,成为了受益者,他的财富迅速扩张。暴富后的他同叶利钦等国家高层领导的关系更加密切,据说叶利钦家族一些"特殊开销"都经过阿布拉莫维奇等人的公司实现财务上的运作。1998年,有人指责阿布拉莫维奇为叶利钦的女儿在德国购买了房产和快艇。阿布拉莫维奇承认自己是叶利钦女儿的朋友,但否认自己是叶利钦家族“提款机”的说法。

普京上台后,俄罗斯寡头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阿布拉莫维奇却迅速实现角色转换,以国家承包人身份,从别列佐夫斯基手中买下了俄罗斯公共电视台的股份,再将其转卖给政府。不仅如此,他还投身政治,先是成为来自楚科奇民族自治区的国家杜马议员,后来又凭借雄厚的财力和影响,当选该自治区行政长官。

2002年阿布拉莫维奇将西伯利亚石油公司股份出售给尤科斯石油公司,套现30亿美元,后来又卖掉其在俄罗斯铝业公司的股份,获利30亿美元。有了大量现金后,他开始想离开俄罗斯。

在普京打击寡头的斗争中,他的角色一直很模糊,甚至可以说是充当了老一代寡头和政府的中间人。当年西伯利亚公司的创始人别列佐夫斯基和普京闹僵之后,被迫将其在一个国家电视台的股权转给他的时候,他却立即将这股权转给政府,以帮助政府控制媒体舆论。有报道甚至说他很可能是"克里姆林宫那只看不见的手"。

2003年3月3日,俄罗斯税务部指责阿布拉莫维奇名下的石油公司偷逃税款10亿美元,他及时地赶回了莫斯科。有媒体猜测普京要动手了,结果他仍然没事。2003年10月,当俄罗斯第一大石油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的最大股东霍多尔科夫斯基被俄政府拘押后,阿布拉莫维奇也曾回了一趟俄罗斯,和总统普京进行了一次会面。然后就出现了政府通过仲裁法庭强行撤销了尤科斯和西伯利亚两大石油公司的合并,使阿布拉莫维奇净赚了30亿美元的“合并费用”。有了这么大的一个便宜,那10亿美元的税款,阿布拉莫维奇肯定会交的。身为寡头的他相当清楚政治和经济之间的游戏规则,保得住的利益才是利益。

杰里帕斯卡

莫斯科共青团《真理报》2007年2月12日以头条新闻报道:“今年39岁的杰里帕斯卡以2亿美元资产之差赢过阿布拉莫维奇坐上俄罗斯首富宝座。”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的外孙女婿、俄罗斯铝业公司老板杰里帕斯卡拜国际铝价高涨之赐,资产已达212亿美元,一跃超过了前首富阿布拉莫维奇,成为俄罗斯新首富。

尽管出身普通,但杰里帕斯卡还是考进了莫斯科大学理论物理系,这几乎是俄罗斯最好的大学和最好的专业。1986年,杰里帕斯卡读完大学一年级,正赶上征召全日制大学生入伍的"新政策",他被"发配"至后贝加尔军区的一个导弹部队服役。

杰里帕斯卡的早期发家史是个谜,人们只知道他的发迹是从1994年开始的。当时年仅26岁的他成为西伯利亚地区萨彦诺戈尔斯克铝厂的厂长。之后他与两个合伙人成立了西伯利亚铝业公司。1998年,杰里帕斯卡获得公司绝对控股权。2000年,西伯利亚铝业公司与后来的俄罗斯首富罗曼·阿布拉莫维奇控制的两家铝厂合并,建立了俄罗斯铝业公司,二人股份各半。

此后不久,杰里帕斯卡成立了独资“基本元素”投资公司,成为俄罗斯铝业公司的控股公司。“基本元素”的业务开始向铝业以外发展,重点投资机械制造业、能源、金融业,特别是汽车工业。到2001年,杰里帕斯卡已经收购了俄罗斯大部分汽车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嘎斯汽车、伏尔加汽车,现在都是杰里帕斯卡旗下的品牌。

由于阿布拉莫维奇的投资方向发生变化,从2003年10月到2004年10月,他将自己持有的俄罗斯铝业公司股份分两次出售给杰里帕斯卡。此后,俄罗斯铝业成为杰里帕斯卡一个人的天下。

在铝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杰里帕斯卡成为最后的胜者,成为全球最大的铝供应商之一。在总结成功经验时,杰里帕斯卡认为,把工厂设在边远的西伯利亚是他的一大优势。西伯利亚地区电力极为丰富,而且由于位置偏远,西伯利亚的电力无法输送到发达地区,只能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供给铝厂。西伯利亚南部这家炼铝厂不久将投产,这是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即将投产的第一家炼铝厂。该公司还计划在靠近西伯利亚地区建设一家新炼铝厂,年产量可能高达60万吨。

俄铝还在与俄罗斯原子能机构商谈合作,以帮助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新建一家核电站。该公司将在附近建立一家炼铝厂,并从俄罗斯东部的一处港口向亚洲客户出口铝。

拥有210亿美元财产的阿布拉莫维奇,连任俄罗斯首富多年。但是,这次他却被旧日生意伙伴杰里帕斯卡取而代之。

对杰里帕斯卡来说,2006年是丰收的一年,铝价狂涨让他身价倍增,他2005年拥有的资产总值超过140亿美元,当时他实际上应该是仅次于阿布拉莫维奇的第二大富翁。

杰里帕斯卡的身世和发展史与阿布拉莫维奇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同样是从小父母双亡,也是年轻得志,而两个人的年龄也几乎相差无几。所不同的是,杰里帕斯卡有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资源,他妻子的外公是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

2001年2月,杰里帕斯卡娶了尤马舍娜,她是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尤马舍夫与前妻的女儿,而尤马舍夫后来与叶利钦的爱女塔季扬娜结婚,杰里帕斯卡顺理成章成了叶利钦家族中的一员。

隐性寡头之普加乔夫

俄罗斯国际工业银行总裁谢尔盖·普加乔夫同别列佐夫斯基等寡头不同,他在俄罗斯公众中几乎毫无声息,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隐身巨头”。据官方的统计,普加乔夫的银行是俄罗斯最大的银行之一。但是就连俄罗斯最有影响的商界巨头都不清楚,此君究竟是凭什么赚了那么多的钱。普加乔夫平时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国外,很少回国,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

但在最近5年里,普加乔夫早已成为俄罗斯许多高官和政界人物信任的银行家。俄罗斯前总统事务局局长博罗金、前总统叶利钦的新闻秘书尤马舍夫、俄巴斯基尔共和国总统拉希莫夫、俄东正教大牧首阿列克谢二世等人都是他的朋友。

普加乔夫毕业于列宁格勒国立大学。他的事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博罗金的圈子之后开始发达起来的。当时博罗金手下有一个很著名的“迈克罗金”公司。但时任该公司经理的叶法罗夫没有能够把握住自已的“幸福前程”。而名不见经传的国际工业银行总裁普加乔夫成功地将叶法罗夫击败,并将他从博罗金身边赶走。很快,"迈克罗金"公司不复存在。与此相反,普加乔夫的银行却蒸蒸日上。

在博罗金的鼎立帮助下,国际工业银行被列入俄罗斯同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机构的名单中。俄罗斯许多大财团和大公司都纷纷在国际工业银行开设账户,而普加乔夫很快就成了当时克里姆林宫的许多权势人物的"自己人"。他是当时叶利钦新闻秘书尤马舍夫经常接待的商界巨头之一,并经常帮助叶利钦一家处理一些商业上的事务。叶利钦的两个女儿后来引发丑闻的信用卡就是国际工业银行发放的。

普加乔夫同普京总统关系密切。关于普京同普加乔夫的交往有许多传说,并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之间的交往是从普京担任总统事务管理局副局长的时候开始密切起来的。当时普京负责俄罗斯在境外的国有资产事务。这方面的工作同国际工业银行在国外的业务有直接的联系。很有可能,当时普加乔夫同普京的得力助手伊戈里·谢钦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有一些传说认为,普京同普加乔夫的交往变得密切起来,是宗教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据说,在普京被任命为总理不久,他的父亲去世了。普加乔夫前往参加了普京父亲的葬礼,他还带来了一位地位很高的教会神职人员,这使普京很感动。

无论以前普京同普加乔夫是如何结识和交往的,现在普加乔夫已经是同普京交往最为亲密的俄罗斯商界巨头之一。据《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报道,关于普京和普加乔夫的许多消息来源均证实,普加乔夫可以自由进入克里姆林宫面见总统。一些俄罗斯人认为,普加乔夫只是普京同俄罗斯金融和商界寡头联系的桥梁,普加乔夫不可能参与政治事务。

但是,据一些知情者透露,普加乔夫“有时候”还是要向普京就一些政治问题提出建议。比如,在2000年政府强力部门开会讨论逮捕古辛斯基的问题时,普加乔夫非正式地参加了这次会议。普加乔夫还同普京任命乌斯季诺夫担任俄总检察长有关。

隐性寡头之弗拉基米尔·科甘

现年38岁的弗拉基米尔·科甘,是一位在圣彼得堡发迹的银行家。科甘毕业于圣彼得堡工程建筑学院。他是白手起家干出来的俄罗斯新贵。最初他是靠从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倒货到圣彼得堡赚钱,慢慢地生意越做越大,后来开了一家专门销售电子产品的公司……再后来,他靠大量买进圣彼得堡工业建设银行的股票,进而成为最大股东。如今,圣彼得堡工业建设银行已经是圣彼得堡最大的银行之一。

科甘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拥有经商的天赋,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同圣彼得堡市的政界人士打交道。他在圣彼得堡以及列宁格勒州政界人士中的朋友可以开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在索布恰克担任圣彼得堡市市长期间,科甘的银行成了圣彼得堡市市政府关系最密切的贷款机构。该市财政拨款部门大都在科甘的银行开设了账户,自然科甘成为了圣彼得堡市政府领导的好朋友。他同当时担任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的普京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据说在普京调到莫斯科工作之后,两人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也不奇怪,普京家的存款就存在了科甘的银行里。

当然,同以前相比,现在科甘同普京的接触少多了。但是,对科甘来说,普京办公室的门还是对他敞开的。另外,普京的许多助手都来自圣彼得堡,因此很多事情不用找普京,科甘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科甘同政府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库得林、政府负责国防工业事务的副总理克列巴诺夫关系都很好。

由于同联邦政府关系密切,科甘现在正积极努力,企图控制俄罗斯一些效益非常好的军工企业。科甘希望控制俄罗斯著名的生产“S-300”防空导弹系统的军工企业,并筹划建立由俄罗斯最著名的两家飞机制造企业——"米格"和"苏霍伊"组成大型联合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