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长的悄悄话(1 / 1)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别人家的孩子不见得比自家的孩子多花多少时间、多付出多少精力去学习,然而却学得既轻松又快乐,成绩又好;可是自家的孩子,从早学到晚,每天都在不停地写作业,可是成绩总是不见提高,这到底是为什么?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会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无一例外都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习内容是大量的,对于孩子来说,只有让他们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让他们高效率的学习,发挥他们的最大的能力。

其实,拖拉的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从他人身上模仿得到的,其影响根深蒂固。归结孩子拖拉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惰性心理。这些孩子感受不到办事利索带来的好处,所以把不喜欢的事、太费力气的事统统能拖则拖,不到最后一刻就提不起精神来。而对于太简单的事情因为容易完成,就更是磨磨蹭蹭,觉得只要在最后期限前去做也为时不晚。他们一天到晚这里转转,那里晃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

(2)孩子的时间观念差,做事情缺乏紧迫感,也就是常说的“慢性子”。这主要是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比较宽泛,对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应该完成的事情缺少合理的约定,养成了他们办事拖拉的坏毛病。

(3)父母管教不当,而且家长自己也没有以身作则,缺乏时间概念,没有树立高效率做事的榜样。或者在平常生活中,家长过于迁就孩子的懒散,导致孩子形成了拖拉的习惯。

(4)但是如果家教过严,也会导致拖拉现象。在重压之下的孩子往往只能采取消极的态度去对抗父母。等到他们成人之后,他们对正事也照旧拖拉,因为在其潜意识里面,这是对权威的反抗。孩子的故意反抗,是孩子受限于父母的控制所展现的软性对抗。韧性、执拗、不听别人的意见,故意破坏父母的愿望,也就是说故意拖拖拉拉,其实隐藏着孩子对父母总是不断催促的不满与报复。

(5)孩子的能力不足,自信不足,比如有的孩子由于在儿时大脑发育比较缓慢,在学习上赶不上同龄孩子,于是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提不起精神,于是就进一步形成了拖拉的退缩行为。

实际上,拖拉习惯还是可以通过各种锻炼加以改变的,而做父母的最主要是应该记住:拖拉的孩子不一定是笨或“不优秀”,应该相信只要正确培养,再拖拉的孩子也能成大器。

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

(1)鼓励孩子今日事,今日毕。家长应该经常告诫孩子,不要将今天的事留到明天去完成。告诉孩子如果今天的事情留到明天,就会占用明天的时间,这样不仅会落后,还会耽误明天的工作。刚开始可用物质奖励的办法,等到孩子习惯以后可以改用口头表扬的方式,鼓励孩子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此外,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总结每一天的成绩,提升孩子每日的“成就感”。

(2)帮助孩子制订每日计划。为孩子制订每日计划,能有效地规范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有目的地完成当天的事情。如果孩子在完成当天任务后,一定要让他去玩、去闹,使孩子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好处。同时,帮助孩子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孩子的高效意识,以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会排除干扰,不为无关的外界刺激而分心,以致影响学习效率,妨碍正常工作。

(3)家长要作好榜样。身教大于言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关乎孩子的良好行为与观念的养成,所以,家长如果做事情不拖拉,孩子也一定能从家长的行为与言行中受到教益,得到启发。

(4)借助计时器,帮助孩子养成做事不拖拉的习惯。孩子年龄小,常会以自我为中心,有时还会故意不按大人的意思去做。这时,不要训斥孩子,更不要帮孩子去做,否则会剥夺孩子获得成功的机会。不妨保持一种豁达、宽容的心境。可以和孩子一起到商店挑选一个他喜欢的计时器,然后每次做事前,让孩子自己选定合理的时间去完成。这样做会大大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提高孩子做事的速度,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就养成了做事不拖拉的良好习惯。

培养孩子不拖拉的习惯,家长另外要注意几点:

(1)制订作息时间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个性特点。由于孩子年龄不同、个性不一,每次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长短不一样,所以,要从实际出发提出要求。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每次学习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以后逐渐延长。开始,孩子往往不会掌握时间,家长要指导他,该学时学,该玩儿时玩儿。

(2)给孩子留够“玩”的时间。有些家长,只要求孩子学习,恨不得能让孩子整天坐在书桌前看书、做作业,没有休息与放松的时间。这样,反而容易让孩子形成磨磨蹭蹭、不讲效率的毛病。

(3)培养孩子不拖拉的习惯,家长不要急于求成,因为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时间。所以,家长要坚持下去,才能让孩子形成习惯。

教子加油站

不少孩子,学习“磨”得很,看书、做作业,心不在焉,时间耗费很多,效益不好。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做事情讲求效益的习惯。所以,当孩子学习时,家长应该要求他们速度、质量并重,在一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这既要讲清道理,更需要认真训练。

多给孩子讲些故事,用生活的例子教育孩子,避免过多空洞的说教。孩子的好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