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1 / 1)

感恩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的一种表示。它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做人起码的品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看待问题不会偏激,想事情不会只顾自己。所以说,感恩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相互关怀的起点,是道德良性发展的润滑剂。

感恩是一种心态。常怀感恩的人,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处事;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才能不怨天尤人;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才能坦然面对一切。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会更加和谐、融洽、亲密,孩子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

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才会更加珍惜、热爱自己的生活;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必定有一颗乐观、容易满足的心。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谢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谢,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事实也是如此。

有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里遭窃,小偷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给罗斯福,安慰他不必太在意。

罗斯福给朋友的回信是这样的:

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遭到盗窃绝对是件不幸的事,但是罗斯福却并不怨恨盗窃的贼,相反他还能找出感谢上帝的三个理由。这种感恩他人、感恩生活的习惯让罗斯福在遭遇不幸的时候还是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

反之,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孩子是不可能体味到自己的幸福的:

有一个孩子,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妈妈每天在家里为他端茶倒水,伺候得他如同少爷一般。

有一天早上,妈妈因为忙忘记给他装水了,结果这个孩子走出门,发现水壶没装水,又退回来,狠狠地对他妈妈讲:“都是你害的,害得我要迟到了!”

那位可怜的妈妈愣在那里,半天没反应过来。直到这个时候,她才发现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一个如此不懂得体谅父母的孩子,学习再好又有什么用呢?那天,她愣是不帮孩子倒水,任他一个人又哭又闹,折腾了半天。

这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饭,母亲端上来的却是一盘稻草。全家人都很奇怪,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母亲说:“我给你们做了这么多的饭,你们从来没说过饭菜好吃,从来没说过一句感谢的话,这和吃稻草有什么区别?”

孩子的爸爸和孩子都愣住了!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然而“施恩不图报”是施恩者的美德,“知恩图报”是受恩者的良知。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请不要用“美德”限制了孩子的“良知”,使其与爱的本意有所偏离,最终变得越来越自私、不通人情。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孩子:不管是谁为你做了什么,都要说声谢谢,家里的亲人也不例外。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呢?专家有如下的建议:

1.家长要为孩子做出表率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首先要懂得感恩。做父母的,平时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过年过节、老人生日的时候,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用家长关爱他人的言行来影响感染孩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让孩子从小付出

爱孩子,就应该在你忙的时候,让孩子帮你做些家务;在你累的时候,让孩子为你捶捶背;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懂得付出,了解付出的不易,才会心生感激!让孩子从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也因此而爱你,在爱中领略被爱。孩子渐渐长大,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3.化态度为行动

一个小举动,比如一个微笑,一件小礼物,一张贺卡,永远是受欢迎的“爱”。当一个孩子在家帮忙把碗盘放好,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家庭与食物的感恩。当一个学生帮助老师提录音机,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学校与老师的感恩。在节假日,亲手做些小礼物送给亲人朋友,这也是学会感恩的一种实际做法。布置感恩作业,让每天要孩子完成。“今天有无给别人添麻烦?今天是否有进步表现?今天你最感激谁?”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孩子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

4.让孩子学会怜悯

让孩子经常注意社会上那些流浪的、丧失劳动力的或是残疾的人们。在看过他们艰辛的生活以后,孩子对自己舒适的生活又会是另一种体会。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们、怜爱他们,培养孩子一颗善良、感恩的心。

5.对孩子感恩的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

孩子的感恩不仅仅局限在对父母、师长、朋友的感激上,它应该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情感。如果你的孩子偶尔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保护好孩子萌发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意识,有爱心的孩子才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