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孩子的自信首先来自自尊,一个没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自信的。一个孩子要想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才,他就必须先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尊重自己、认为自己值得他人爱和喜欢,这样,他的内心里才会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有了自我价值,孩子的生命之火就被点燃了,而他的精神生命也因此向外扩张。可以说,自我价值是孩子热爱生活并为之奋斗的理由,是孩子获得成功的前提。而自我价值的核心就是自尊。
自尊心的下面有两条深层的根:羞耻心和上进心。
羞耻心,使人在做了坏事时产生羞耻感而痛苦,因而远离这些坏事。要知道是羞耻心促使我们大小便要避开其他人而到厕所里进行。人如果没有羞耻心,那么他就会按动物的生存方式来行动而不会按人的生存方式来行动。对于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来说,他的行为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根本就无关紧要。这样他的行为就失去了社会制约,那么动物的本性使他怎么舒服怎么方便就怎么干。
上进心,使人不甘心在人群中居于落后的地位而奋起努力。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他最重要的心理需求就是获得他的同类的认同和羡慕,进而在他的同类中找到优越感。当一个人有了上进心,他就会去追求社会的承认和他人羡慕的眼神。这样他就会研究人类社会的法则,并自觉按社会法则所设定的正面方向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与此同时,他必须努力去获得别人也想要的东西,比如地位、权力、金钱、学问、美感以及健康等。因为只有得到了别人也想要却没有得到的东西,别人才羡慕他。
可以说,自尊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上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家长,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应该从维护、培养孩子的自尊意识开始。
1.家长如何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培养孩子的自尊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如何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健康、适度的自尊意识呢?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培养孩子的自尊意识,家长应该做到:
(1)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爸爸妈妈尊重。尊重孩子不分时间和地点,也不分孩子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一位家长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责怪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家长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因此,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的事务,与孩子讨论一些家庭中的事情,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父母对自己的信任。
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话。千万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没出息!”“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孩子知道什么?”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法获得父母的信任,从而无法获得自信。尊重孩子,就不能随意辱骂、惩罚和殴打孩子,辱骂、惩罚和殴打是最伤害孩子自尊心的。
(2)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因为尊重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条件,必须从小教导,因为有尊重才有自重,有自重才有自爱,自重、自爱才会交到朋友,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3)孩子对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对任何东西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父母们应注意,当孩子做错了事时,不要只是训斥和责怪,应弄清其动机和缘由,再加以引导,帮助孩子找出原因。
(4)对孩子要求适度,不要过分严格,应适当放松要求。在要求过分严格的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尊心、有过分依赖的心理;相反,对待孩子的缺点也不能放纵和姑息迁就,在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的情况下,应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使之克服缺点。
(5)当孩子取得成绩和进步时,对成人而言哪怕是多么微不足道,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增加其自信心,保护其自尊心。此外,还应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让孩子在满足与自豪感中体验到自尊的可贵。
(6)对孩子采取个别引导、正面教育的方法。有些家长认为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批评,人多势众,可以给孩子制造压力,促使他改掉缺点。事实上,孩子和大人一样爱面子,这样做只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家长要注意场合,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粗暴地讽刺、挖苦和训斥孩子,应多采取正面引导、个别谈心的方法,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7)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针对性,就事论事,不要把从前的“历史问题”和“陈年旧账”抖出来,唠叨不停,使孩子灰心丧气、自暴自弃。
2.常见的家长不尊重孩子的行为
家长是孩子良好自尊心的重要培育者。家长的接纳、尊重、关怀、无条件的爱以及真诚地赞美与肯定,对孩子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因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的自尊带来了很多伤害。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尊重孩子的行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常挖苦讽刺孩子。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脱离实际,非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排在班上前几名。上小学,对“双百”最满意,98分、99分就得挨批;上中学,要平均90分以上,不到90分的科目,视为学习不好。如果孩子的成绩处在中等或中等偏下的状态,一些家长的话就难听了:“你不要强,没出息”,“我看你是榆木脑袋,开不了窍了”,“你太笨了,这点功课都学不好,还指望你干什么”,“老师教你的知识,你全就饭吃了”,“就你这德行,长大等着喝西北风吧”,“钱是白花了,好吃的白给你吃了,废物点心”……这样的讽刺挖苦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什么?是使孩子拥有奋起的勇气,还是难言的疼痛?是增强孩子做人的自信,还是使孩子感到越来越失望?此问题留待有此类言行的父母亲去好好反省吧。
(2)父母高高在上。家长高高在上,一副威严的面孔,指挥孩子的一切:你必须好好念书,给我考大学;你必须给我上××班,不爱上也得上,没商量;双休日听我安排,上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不必商量;让你买什么你就买什么,一点不能自主,否则不给你出钱;你的前途,服从我的设计……这样指挥,已经把孩子当成一架“小机器”了。
(3)家长滥施惩罚。有的家长不只口头上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还滥用惩罚。调查发现,从城市到农村,有8%~12%的家长对孩子常常采取体罚的方法。挨打的孩子,往往起初感到害怕,打过几次之后就被打“皮”了,更难教育了。触及皮肉的结果,可能造成灵魂麻木,也可能造成怨恨反抗心理。更有甚者,一气之下把孩子打成重伤甚至命丧黄泉,造成终生悔恨。
(4)家长对孩子教训过头。有的家长误把“训”当教育,天天训孩子,有事没事训几句。虽然没有什么新词,训不出什么名堂,却天天得过“训瘾”。孩子真的出了问题,或者考试成绩不好或者犯了什么错误,这些家长则更是滔滔不绝,大训不止,大道理讲了一大堆,要求提了一大串,不管孩子是否听懂,也不管孩子是否能做到。最令人遗憾的是,还不允许孩子解释,更不许提出不同意见,只能表态“懂了”、“是”、“我改”。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没有了尊严,也没有了权利。
(5)总与其他孩子比较。父母总喜欢“比较”,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比身高、体重、皮肤,比先掉牙、先说话;孩子大点时,比的项目更多了。但是家长很少教导孩子“自己和自己比”、“看看自己进步的地方在哪里”,也没有教导孩子如何“向内看”,看到自己的力量。其实,跟别人比是很辛苦的,因为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怎么比得完?可是,如果孩子相信自己是特别的,他是会创造出自己所独有的价值的。
以上列出的几种现象,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家长们是否察觉到自己也有不同程度的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问题呢?出现这些问题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在部分家长身上残留着封建家长制的余毒,子从父命,“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一切家长说了算;另一个则是情感冲淡理智,要么娇宠溺爱无度,要么施教言行无度。这些家长需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施教言行,认真想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