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生死面前,还有什么东西不能舍去?仔细想想,好像没什么不能舍。人死如灯灭,舍不掉又怎样?还不是一样必须放手。可是,我们必须明白,不得不舍去,与坦然接受事物的离开,到底是不一样的。一种是对心爱之物的不舍,一种是看透之后坦然自若的接受。如果说,真有什么东西舍不掉,便是这份得失心吧。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被罢官后,江宁再不能待下去了。三月,他们离开江宁,先是乘船至芜湖,进入姑孰,打算在赣水一带择居安家。
当他们行至芜湖时,船只经过乌江县,李清照触景生情,想起在青州兵变后,她作的一首名为《夏日绝句》的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杰”是刘邦称赞张良、萧何和韩信的话,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道:“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鬼雄”则出自《楚辞·九歌·国殇》中的“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在李清照看来,人生在世,应活得如同张良、萧何和韩信一般,做一个治国平天下的豪杰,死后则应成为像屈原所歌颂的为国捐躯的鬼魂中的枭雄。这时,她又想起项羽来,他在生死关头,不肯过江苟安,理应算得上盖世英雄。
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败给刘邦,最后从垓下突围至乌江,乌江亭长将船靠岸,请他上船。亭长和项羽的对话,记录在了《史记·项羽本纪》中:“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项羽虽为末路英雄,宁死也要与汉军一战。他人能逃走,可他终究逃不过自己的良心,所以,他选择了自刎。可是,她的夫君赵明诚呢?此诗主要意图并不是歌颂项羽,而是讽刺南宋朝廷和宋高宗的逃跑主义。
宋高宗建炎三年五月,赵明诚和李清照行至池阳,便接到皇帝下诏授赵明诚为湖州知州。他把家安顿在澉阳,一人去建康应召。临走时,李清照乘船送他,一直送到岸上还舍不得离去。他们分手时的场景,即使多年后,李清照仍然记忆犹新。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六月十三日那天,赵明诚将行李搬至岸上,坐在岸边。他穿了粗布葛衣,头戴便巾,神采奕奕,看上去如同一只猛虎。他看着还在船上的她,与她挥手告别。
李清照心情不好,战乱之际,他离开了,她又该怎么办?她忍不住对他喊道:“如果池阳遇到紧急情况,我该怎么办?”明诚遥指她道:“随着众人一起逃吧。万一遇到逼不得已的情况,就先扔掉重的行李;如果不行,就丢掉衣服和被褥;再不行,就扔掉书籍卷轴;还不行,就丢掉古董器物。只是,祖宗牌位和宗室器物万不可丢弃,你要抱着它们,与它们共存亡、同生死,记住了吗?”
说完这话,他急急上马,飞奔而走了。
慌乱、恐惧、不舍等情绪,堆积在李清照的心头。他就这样走了,留下她,将她置于茫茫人海中,乱世里,只待老天垂怜。这一次记录,她的语气里多了无奈和绝望,她不是对世道绝望,是对人心失望了。李清照舍不掉金石碑刻,舍不掉书籍古董,甚至舍不得赵明诚。可是,在乱世中,当她都自身难保时,她又能保住什么呢?赵明诚可以为了性命逃走,她却要抱着祖宗牌位和宗室器物共存亡。不知遇到危险,赵明诚能否做到与牌位共存亡。
李清照越来越不认识赵明诚了,或者说,她从未真正认识过他。他被罢官,他们明明想韬光养晦,安度余生,他却为了仕途上的光明,选择再次踏上官场。他此前追求的是人生境界,如今却执着于富贵名利,这样的赵明诚,她还爱得起来吗?
不得不说,赵明诚临阵脱逃,算不得大错,只要他的兄长为此说情,赵明诚依旧能走马上任。另外,金军步步逼近,诸多官员辞职逃命,可用的人本就不多。如果再不给赵明诚机会,朝廷很可能会无人可用。出于多方面考虑,赵明诚的罢官只是一时惩罚,不算仕途已行至尽头。大约就是那段时间,李清照写了《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秋天来了,日头也有了寒意,那金色的光辉如同萧萧秋风中的黄叶,一并落向地平线。琐窗上照出夕阳橙黄色的光晕,让她觉得冷。
院内的梧桐树只剩下几片焦黄的叶子,不肯离去。一阵风吹来,树叶摇摇欲坠,单薄得令人心痛。试问,它们如何能抵挡得住这夜里的寒霜呢?大宋江山,垂死挣扎,它怕是难以抵挡寒霜了,不仅如此,秋天过后便是寒冬,有更大的灾难要来,败落的迹象很是明显了。
她再次成为一个人,孤独悲伤着。在夜里,她喝了酒,宿醉的感觉不好受,只想喝点团茶。她记得,夜里好像还做了梦,只是梦里的场景,她已经记不清了,依稀记得惆怅、惊恐过,以至于醒来很久这些感觉还盘旋在心头,久久不肯散去。
团茶、瑞脑香,都是上等好物,她便是享用此等好物的富贵之人。人生得过且过,没了希望也便没了失望。他们说得对,还是享受当下吧,只有自我消遣,才能解脱孤独,拥有一颗平和的心。
秋天尽了,却仍觉白昼很长。呵,哪里是日长,分明是等人久了,心也觉得静止了。她想到了家,之前她想回家,如今,她连家也没了。赵明诚不在,这个叫池阳的地方能叫作家吗?她第一次思念的不是故乡,而是她的家。
有故乡不能回,有家不能去,她只身一人坐在黄昏里,只觉得凄凉无比。她的心坠到谷底,只想照往常一样,大醉一场,暂时忘记身在何处。或者,去看一看东篱边的**吧,开得颜色正黄,也能解忧消愁啊。
无论赵明诚变成怎样的人,她都放不下。他在时,她只觉他不如项羽,没有英雄气概。他离开,她才深知,原来他还是占满了她的心头。人们往往都是如此,他在时,总是吵来吵去,所有的坏都出来了。他离开,便开始思念起他的好来。
临行前,她问他,如若出现紧急情况该怎么办?难道她不知道怎么办吗?在青州时,她十分懂得保护自己,也懂得如何取舍。这次,她问他,我该怎么办啊?他难道不懂,这是一个柔弱女子孤独无助时的悲鸣吗?
她要的不是逻辑性的指点,要取舍什么,而是给她安慰,给她安全感,只需说一句:不要怕,我心念着你,一定会为你尽早赶回来。
可惜,男子向来不懂女人,只会觉得女人总是这般无理取闹。可是,不“无理取闹”,这满心离别的哀愁、无助、悲伤,又能向谁诉说?李清照识得大体,从来不说,也因此,她只能将一切放在心里,比“不懂事”的女子,心被伤得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