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武将张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兵之利钝是常。”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这句话改为“胜负兵家之常”,这也就是那句“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俗语的最初源头。但其实,“战争与军事也乃历史之常事”。
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这期间有璀璨的文化、繁荣的经济,自然也有鼓角争鸣和狼烟烽火。
从上古的黄帝战蚩尤的传说开始,从成汤讨夏桀、武王伐纣,一直到明末清初的清军入关,战争史与军事史一直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息息相关。因此,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有着五千年的军事史。
这里面有君臣佳话,有名将风采,有战场烽火,有江湖险恶,更有军事制度、地理形胜、衣食住行、演义传奇,甚至有埋藏于古籍中的真相与趣闻。
但遗憾的是,虽然古人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史料与记载,往往喜欢宣扬“仁义道德”的作用,却把求真务实视为“奇技**巧”。这种情况在军事史领域尤为明显,史籍对于军事与战争的描写,大多局限在讲述英雄个人事迹,偏重于主观的价值传达,而缺乏理性与客观的分析与还原。
比如漠北之战。这场战役由汉武帝发动,帝国双璧卫青、霍去病指挥,十万骑兵、数十万步兵横跨大漠,最终击断了以“天之骄子”自视的“草原巨狼”匈奴的脊梁。而在一直拥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赞誉的《史记》中,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只不过寥寥数百字而已,甚至还是分散于不同人的传记当中。
而反观西方史家笔下的军事历史专著,有色诺芬描述一万名希腊雇佣军远征波斯的《远征记》,有修昔底德记录让古希腊奴隶社会由盛转衰之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阿里安再现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伟业的《亚历山大远征记》,还有古罗马统帅恺撒记录自己征服事业的《高卢战记》等,不可胜数。
之所以能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其实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战争观有着重大的关系。“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即战争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的势力,平定混乱的社会局面,铲除艰难险阻,拯救国家危亡的。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认为,战争是圣人用来治理天下的一种工具,而这种工具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因此,大家只要记住关键的战略与决策就好,具体的战术细节只是细枝末节,由专业的军事人员掌握就可以,没必要广为流传。
这种心理与观念就导致了这样一个后果:后世哪怕是专门的历史研究者,也容易因为原始史料的缺乏,以至于对某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军事事件只能“知其然”,却无法“知其所以然”。比如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吴起在魏国的改革,文人们往往将魏国崛起的根源,归功于吴起肯为士兵吸脓疮的小恩小惠,而忽视了其在练军阵、编武卒等诸多方面的努力,以及为保证魏武卒战斗力而给予其免税特权、土地和耕牛等的背后制度。
其实,接受过现代教育的我们已经知道,战争的胜负与军事历史的走向,绝不是一条所谓的锦囊妙计就可以左右的。它是装备、训练、战略、战术、后勤甚至经济的综合体现。
因此,在这本书中,我们将努力依托具体历史记载,透过实证视角,以考古发掘、专家考证、 复原介绍的形式,来去伪存真,从君臣、名将、战场、江湖、制度、地理、衣食等诸多方面,找出传说与演义故事背后的真实历史脉络。我们希望让广大读者读懂,那些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军事战争事件,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内核与逻辑;又是哪种规律决定了我们现在的文明程度与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