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有女孩的爸爸来说,用一句“把女孩宠上了天”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对于女孩从小到大的事务,很多爸爸都是亲力亲为,身体力行。
但是,父女关系过度亲密并不是一种好现象,尤其是在女孩步入青春期后,爸爸若不能适时调整与女孩相处的模式,将会对女孩的成长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
下面案例中的小雅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小雅是一个活泼开朗、懂事乖巧的孩子,学习成绩也很不错。
对于这一切,小雅的妈妈却是有“苦”难言。女儿看似一切都好,无可挑剔,可是她在家里的一些行为举止,却让人很是头疼。因为爸爸经常在外出差,觉得对小雅有所亏欠,所以在家的时候就格外宠溺她,从小到大一有时间,就带着小雅四处疯玩。以至于小雅曾信誓旦旦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喜欢你,长大了一定要嫁给你。”
孩提时代的玩笑话,谁也没有放在心上。之后的家庭教育,父母秉持着“黑白脸”策略的教育方式,妈妈唱黑脸,对小雅采取高标准严要求;爸爸唱白脸,充当老好人、“救火员”的角色。
久而久之,妈妈发现,进入青春期的小雅与自己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与爸爸的关系却越来越亲近,不仅大事小事都不与自己商量了,就连晚上看电视、睡觉也要和爸爸腻在一起。妈妈刚开始以为是父女俩不经常见面,导致小雅对爸爸极度依赖,可后来发生的一系列行为,却着实让人哭笑不得。
当妈妈与爸爸偶尔发生争执时,小雅就会给爸爸帮腔,埋怨妈妈的不是,甚至指责妈妈不懂得心疼爸爸。
有一次,爸爸又要去外地出差,为期一个月。就在爸爸临出门时,小雅突然一脸不舍,拉住爸爸的手不放,最后还是一旁的妈妈提醒小雅上学要迟到了,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晚上放学回到家,小雅一脸怨气,不管妈妈怎么关心她,她都怒气冲冲的,可在接到爸爸报平安的电话后,却又立马露出了笑脸,与电话那头的爸爸聊得十分高兴……
对于小雅的种种行为,妈妈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小雅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对小雅的种种行为表现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小雅有一些“恋父情节”。“恋父情结”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恋父情结”是一种典型的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使得女孩对父亲专注深情,视母亲为多余之人,甚至希望自己能取代母亲的位置独享父亲,也可称之为“恋父仇母”。
通常,具有“恋父情结”的女孩会有以下表现:不想与父亲分离,渴望与父亲形影不离;想要独享父亲的爱,即使是自己的母亲也不行;对所有与父亲亲近的人心怀嫉妒。
以上种种,就是“恋父情结”的具体状况,当自己的女孩具备以上任意一点,父母就要开始警惕了。根据心理学研究发现,“恋父情结”的产生主要源自以下几方面:
第一,客观原因,出自单亲家庭或父女关系过于亲近;
第二,个性原因,女孩内向且娇气,父亲过于宠溺;
第三,教育原因,父慈母严,导致女孩更加依赖父亲。
总的说来,“恋父情结”是女孩与父亲无法实现真正的心理分离。这种情况若不加以纠正,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母女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女孩的择偶标准和婚恋观。
就如案例中的小雅,因为妈妈长期扮演着严母的角色,爸爸扮演着慈父的角色,再加上爸爸对小雅的过分宠溺,使得小雅对爸爸产生了很深的依赖感,以至于疏远妈妈亲近爸爸,并对妈妈产生了丝丝不满。
对于女孩的“恋父情结”,父母一定要加以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方法加以引导和弱化,把女孩对父亲的依赖,弱化到合理范畴。具体怎么做呢?以下方法可以帮到你:
(1)扩大女孩的交际圈。
父母可以鼓励女孩多出去走走,多参加集体活动,以此来扩大女孩的交际圈,让女孩多结交一些朋友,转移女孩的注意力,弱化对父亲的依赖。
(2)对女孩进行性别教育。
所谓性别教育,就是告诉女孩男女有别,与异**往与亲近时要把握一定的分寸,即使是自己的父亲也不例外。此外,父母还要针对青春期女孩生理、心理的发育来进行性知识教育的讲解,让女孩意识到过分依恋父亲是不对的,引导女孩早日从依赖父亲的行为中走出来。
(3)在行为上予以配合。
既然“恋父情结”是源于女孩与父亲太过亲近,那么作为事件的当事人,父亲就要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注意分寸,与女孩保持应有的距离,而母亲则要奋起直追,在行为举止上多多亲近女儿。当然,父母双方要在行为上互相配合,才能慢慢纠正女孩的“恋父情结”,让女孩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家庭教育中,父亲在女孩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女孩性格的塑造,往往比母亲更具影响力。但是,父亲对女孩过于宠溺导致女孩对父亲产生过度的依赖,却并不是一种好现象,会给女孩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作为父母,要想方设法去引导和纠正这种不良行为,把女孩对父亲的依赖弱化到合理范畴,这样才是爱护女孩的最佳方式。